任务|太空星际 探测有哪些新看点


任务|太空星际 探测有哪些新看点
文章图片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中国国旗的照片
《环球》杂志采访人员/ 胡喆 杨璐
“冥昭瞢暗 , 谁能极之?”2300多年前 ,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 , 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 。 神秘而璀璨的星空 , 自古以来就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充满好奇与向往 。
当人类走出地月系统 , 迈向更远的深空 , 人类应当如何走向星际探测的大航天时代?
首先来看当前最热门的火星探测 。
2021年2月10日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火星成功 。 2020年7月23日 , 中国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 ,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
与“天问一号”几乎同时 , 2020年7月20日 , 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 并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 美国“毅力号”火星车7月30日发射升空 , 前往火星寻找可能存在过的生命迹象 , 并于北京时间2月19日在火星着陆 。
繁星满天 , 为何偏爱火星?“相近且相似” 。 火星是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 , 与地球距离较近 , 环境相似 。 水存在过的痕迹被发现 , 更是激起人们向其出发探寻生命的巨大热情 。
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 , 也是各国科技实力的象征 。 除了传统航天大国各自或共同开展探测外 , 以阿联酋为代表的航天新生代也陆续加入探索队伍 , 国际深空探测协调组等国际组织也在探索开展更多维度的多边合作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刘彤杰表示 , 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目前规划了4次任务 , 除了已经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 , 正在论证的还有计划2024年前后实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 , 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 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的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 意味着探测完木星和木卫4之后 , 探测器还将飞往更远的深空 。
美国航天局此前宣布已确定对木星卫星木卫二的下一步探测计划 。 这一决定将推动完成探测任务的最终设计 , 据此开始探测器的建造并进行探测器及科学载荷的发射准备和测试工作 , 为人类探索太阳系中的冰冻海洋世界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奠定坚实基础 。
美国航天局表示 , 虽然目前对木卫二探测任务定下的发射时间为2025年 , 但计划提前至2023年完成探测器的建造和发射准备工作 。 木卫二探测器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欧罗巴快帆船” 。
【任务|太空星际 探测有哪些新看点】木卫二 , 又称欧罗巴 , 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610年发现 , 其体积与月球相仿 , 被认为是太阳系内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存在的“最佳地点” 。
此外 , 小行星探测也成为近年来深空探测领域的热点 。 经过约3年半的太空之旅 ,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8年6月抵达小行星“龙宫”附近 。 2020年4月 , 隼鸟2号在“龙宫”上轰击了一个直径达10米的撞击坑 , 7月成功在这个撞击坑附近着陆 , 执行了采集小行星地下岩石样本的任务 。
2020年12月6日凌晨隼鸟2号回收舱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 , 隼鸟2号探测器在与回收舱分离后继续太空之旅 , 预计将在2031年左右抵达编号为1998KY26的小行星进行探测 。
在中国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已带领团队连续五年进行小行星探测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准备 , 叶培建团队重点聚焦小行星的“探测、控制、利用” , 研究瞄准将来怎么对小行星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探测和利用 。
“未来 , 从无人探月来说 , 我们要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 , 嫦娥八号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型 , 而且尽量要争取国际合作 。 第二 , 我希望中国人早一点登上月球 , 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 。 我想得更远的是两件事 , 一个是小行星如何开发利用 , 第二就是如何去火星 。 ”叶培建说 。
同时 , 圆满完成使命的嫦娥五号轨道器 , 依然在发挥余热 , 飞往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 , 为将来中国发射太阳观测卫星和探测金星、水星做准备 。 未来 ,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星际探测都更加值得期待 。
来源:2021年2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 , 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 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