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ClubHouse是一种病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半佛仙人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1
自从马斯克老师推特带了一下 , Clubhouse以后 , 国内忽然多了很多文章鼓吹这玩意是创新 , 是社交平台的未来 , 还有吹这东西能改变世界的 。
一开始我被唬住了 , 所以专门去体验了很久 , 为啥现在才发文章 , 因为实在太无聊 , 我一下子忘了有这么个APP存在了 。
那些狂吹CH的人 , 我比较怀疑大家平时的网费是不是都当私房钱藏起来了 。
搞媒体的需要追热点我理解 , 但现在国内又冒出来很多公司说CH是创新 , 我们要做中国的CH , 谁做出了中国的CH谁就赢了 。
我有点茫然 , 还中国的CH , CH自己不就是美国的YY+Soul吗 。
国内的企业竟然喊着创新又抄了回来 , 这就是出口转内销吗 。
CH , 或者说类CH的语音社交产品 , 在解决风险问题前 , 别做了 , 做了先把自己给弄出问题来 。
风险都有哪些?
【|跟风ClubHouse是一种病】一、声音风险 。
一群人聚在一起用声音聊天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 因为很容易造成内容的失控 。
大家自己思考一下 , 平时我们聊天 , 男孩喜欢聚在一起吹牛逼 , 女孩喜欢聚在一起悄悄话 , 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嚼舌根聊八卦 , 尺度都是异常的大 , 甚至很多话说出去都不只是政治不正确 , 甚至是可以被打死的 。
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死?
正常情况下 , 要么我们是线下在一起聊 , 又或者线上在一个小范围的群里聊 , 是有一个边界和隔离在这边的 , 这也是私下和公开的区别 。
那么问题来了 , Clubhouse类的产品 , 肯定不算私下对吧?
当放在一个大规模的半公共甚至完全的公共场合畅所欲言的时候 , 这本身就是风险 。
不仅是对讨论的人是风险 , 对平台更是风险 。
从平台角度 , 怎么把控风险呢?
微信QQ已经是基础设施了 , 不叫平台风险 。
陌陌探探这种主要是1对1 , 不叫平台风险 。
而一个半公开的 , 聚会性质 , 带主题房间的聊天 , 平台是要面对风险的 。
不信?Soul和即刻的前车之鉴就在这里 , 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个短时间爆火然后消失的唱歌社交产品?貌似叫音遇?
另外从技术基础上讲 , 视频直播平台 , 由于是1对多的模式 , 所以只要监控主播就好 , 成本可控 , 技术可控 。
但是音频社交 , 还是这么多的人一起交流 , 不仅是服务器和服务成本 , 风控难度直线上升 , 而且声纹识别一直就是技术难点 。
如果平台规模小 , 还可以通过人工监管 , 哪天真的把用户基数做大了 , 纯声音就是第一个雷 。
二、用途风险 。
一个几乎无法被监管的大众社交工具 , 在有坏心眼的人看来想象力就太丰富了 。
这种产品里 , 不搞点黄色还是人么?
我在CH里面看到的唯一有价值的房间 , 是一个教男孩子如何下海的 。
我怀疑是牛老师匿名去分享的 。
而且这个东西太适合各种黑产和传销了,在CH上做黑产都不需要用黑话交流 , 讲话带点口音就是最好的加密 。
平台是管不住用户的 , 但是有人管得住平台 。
站在监管的角度 , 既然我根本监管不了这个平台 , 平台自己都管不住平台的用户和内容 , 那我的反应只会有一个 , 那就是平台要么自己改模式 , 要么干不了就别干了 , 别给老子添堵 。
至于人工管理 , 确实可以 , 但是成本谁来出 。
CH本身就是一个成本特别高的平台 , 自己没有自有技术 , 用的是声网提供的技术支持(这还是个中国企业) , 而声网的价格可不便宜 。
如果再加上人工管理的成本 , CH的投资方再有钱也不可能像这样无限烧钱 , 到现在CH还没营收能力呢 。
国内的投资人已经被割了好几轮了 , 现在这种项目 , 还想骗 , 稍微难度有点过分了 。
2
即使我们不谈风险问题 , CH这个产品在国内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 。
任何产品 , 都要看所在市场的特点 。
CH在美国能火 , 因为美国在CH之前没有一款像样的音频社交产品 , 而且美国的疫情一直管不住 , 还越来越严重 , 但是美国人又有party文化 , 三天不嗨浑身痒 。
做美国的YY , 市场一片蓝海 , 流量红利充足 , 又有疫情+国情的助攻 。
需要挠头的只是怎么变现 , 毕竟全世界用户都喜欢白嫖不喜欢付钱 。
不过流量够大 , 这或许问题都不大 。
但是做国内的CH就很搞笑了 , 国内差你一个CH吗?
国内的音频市场明明是一片红海 , 几年前就已经杀疯了 , 各种细分市场都打出了脑浆子 。
音频社交已经被各种约炮软件玩坏了 , 音频学习也被前两年各种知识付费玩坏了 , 就连游戏场景也有YY和TT , 搞点擦边球游戏 , 比心和小鹿不香吗?
更直接一点的 , hello里面【口嗨】多的都要飞起来 。
另外还有各种线上狼人杀软件 , CH的潜在用户要么是已经被割韭菜割到吐 , 要么就是已经有了习惯使用的平台 。
作为一个音频社交产品 , CH没有本质创新 , 国内早就有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了 , 而且还因为过度内卷 , 卷出了一大批擅长吸引用户(以及圈钱)的音频主播 。
不管是想在国内复刻CH , 还是正版的CH进来 , 首先要打败的都不是同行的产品 , 而是竞争对手产品上 , 那些三句话以内就能留住一个大哥的主播 。
而且这些主播才是真正的高价值资源 , 我可以天天听小姐姐哄我睡觉 , 我能天天听马斯克睡觉吗?我不怕梦到自己死在火星上吗?
而且从模式上来讲 , 纯语音聊天模式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初了 , 当时的雅虎通全球版 , 新浪聊天室 , 玩得不比CH花里胡哨多了?最后还不是消失于茫茫人海 , 当年火得不行的雅虎通2018年彻底关闭的时候连个热搜都没上 。
纯音频社交根本不是刚需 , 或者说这种需求早就融入到了其他活下来的产品之中 , 就像一滴泪消失在雨中 。
说得好听一点 , CH是古典互联网精神 , 是文艺复兴 。
说得不好听 , CH就是炒冷饭 , 从产品和模式上都很无聊 。
而且即使你通过砸钱买流量和请网红 , 硬是把产品做起来了 , 有了初期用户 , 发展得很好 , 数据增长非常猛 。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最大的可能是大家聊得很好 , 最后互相加了微信 。
国内的社交软件很多 , 但是除了微信 , 其他的社交软件都只能算社交细分软件 , 满足的都是垂类需求而不是社交需求 。
例如约炮 , 例如认识陌生人 , 例如打游戏 , 例如工作对接 。
有用的时候才打开来 , 平时谁有事没事天天看 。
一旦真的要和某个人产生长期和稳定的社交关系 , 那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加个微信 。
或许所有社交产品的终极意义 , 只是为加个微信埋伏笔 。
某种意义上 , 微信悬浮在所有社交产品头顶 , 能与之并肩的只有前任老大QQ 。
如果不做大 , 只做小而美的话 , 那当然OK , 刚开始的时候CH也确实是硅谷码农和投资人们吹牛对骂的地方 , 当时的CH虽然是炒冷饭但也很有趣 。
但资本答应么?
各种小而美的播客半死不活的 , 他们的今天就是产品的明天 。
3
说到播客 , 无论是在PC时代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 播客都注定是一个小众需求 。
用户需求是随技术发展更新的 , 纯音频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断代 , 也就没有成为主流的机会 。
流量贵 , 传输效率低的时候 , 文字是主导 。
网速再快一点的时候是图文混合 。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 资费降低 , 加上5G技术的出现 , 短视频和视频直播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没有哪个时代是网速刚好可以传输音频但是又不能传视频的 , 如果真的这么卡我就直接看文字好了 。
文字的信息密度不比音频大多了?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音频中索引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你进去的时候都已经不知道口嗨到什么进度了 。
用户玩个微信都不乐意听长语音 , 微信尽量发文字都成为新时代社交礼仪了 , 一个只能听长语音的平台不是要把用户逼疯 。
播客的需求当然不可能消失 , 司机开车的时候需要听电台 , 碎片时间适合听有声书 , 而且助眠也是音频聊天室更合适 , 毕竟看小姐姐的视频直播容易越看越精神 。
但是CH要成为主流社交平台就扯淡了 , 用户粘性怎么培养 , 谁他妈要天天听一堆大佬吹比啊 。
网上的视频多了去了 , 除了那些言论特别劲爆的 , 大部分大佬的采访视频都没人看 。
专业访谈都没人看 , 凭什么认为把访谈换成直播就有人看了 。
国内有很多商业大佬开过直播 , 开一次两次的时候 , 大家因为新鲜感还会来看你一眼 。
不是什么所谓的朝圣 , 大家只是来看热闹的 , 人人都爱看热闹 。
但是如果你天天开 , 直播数据肯定断崖式下滑 , 因为听大佬吹比的持续吸引力远远不如看小姐姐直播 。
小姐姐有黑丝 , 商业大佬有黑丝吗?
小姐姐可以穿JK , 马斯克老师能穿JK吗?
关键是 , 哪个大佬有空天天直播 , 他们没点正事吗?
天天有空在上面分享的大佬 , 是不是已经过气了?
如果我是股民 , 看到我买了股票的上市公司的高管天天在CH上面吹牛比 , 我不会觉得好亲切 , 好想看 , 我会觉得很担忧 。
他怎么有这么多时间在网上冲浪 , 他是不是工作量不饱和?
而且大佬在CH上吹比对他们自己也是有风险的 , 大佬也是人 , 是人就有口嗨的可能 。
如果是发文字 , 还有人可以审稿;
上节目和视频直播 , 很多都是录播 , 都是可以规避风险的 。
但是CH的模式就决定了没人能给大佬的言论把关 , 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在CH上吹比的时候吹上头了 , 不小心说了什么不该说的 , 造成了恶劣影响 , 这个后果谁来负责 , 大佬自己可能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
而且这些大佬互相吹牛逼 , 对用户产生了什么价值吗?
用户为啥要听他们吹牛逼?
为了以后可以和别人炫耀说我知道大佬家装wifi密码都用银质托盘吗?
那别人肯定会说我不关心大佬家的wifi , 我只关心大佬家的wife 。
所以最后问题来了 , 听他们吹牛逼对我有啥好处?会给我一毛钱吗?如果不会 , 我为什么要理会?
看大佬露脸我都看腻了 , 我怎么可能天天听大佬吹比 。
还不如看小姐姐跳舞 , 干什么都不如跳舞 。
既然用户不可能天天看大佬吹比 , 大佬自己也不可能天天吹比 , 时间精力和风险管理都不允许 , 那么目前CH吸引流量的所谓大佬中心模式根本不可能长久 。
再说马斯克老师能带火CH也不是因为他是大佬 , 而是因为他是网红 , CH上那些聊天室最火爆的 , 里面不一定有真大佬 , 但是一定有真网红 。
大家一拥而上 , 真的是为了听大佬的思想吗?不 , 只是为了和网红合个影 , 然后发推特 , 发脸书 , 发朋友圈 。
所以那些说CH满足了什么思想需求的都是在扯淡 , 大家互相装X而已 。
很多人读大学的时候 , 上课的教授都是真大佬 , 他们还要逃课 , 思想需求根本不是普遍需求 。
CH满足的就是虚荣的需求 , 这个需求还没办法长久 , 因为虚荣也是需要多样性的 。
我可以在朋友圈发一次我在CH撞到了某个大佬 , 也可以发两次三次 , 但我不可能天天发这些东西 。 差不多得了 , 再来就烦了 。
而且美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 网红做得好不但能当美国总统(前) , 还能当世界首富 , 还能给CH站台 。
但是问题来了 , 既然CH火的本质是网红带流量 , 那么这和国内那些社交平台请明星入驻有什么区别?
你的黑人说唱歌手就是潮流和文化 , 我的凡凡和坤坤一样有自己的freestyle 。
当然 , 如果能把蔡经理请来 , 那肯定会爆炸 。
但是蔡经理火了之后微信把所有好友都拉黑了 , 人家根本不想出现 。
4
这东西无论是从产品 , 模式 , 创新 , 还是用户需求的角度 , 在国内都根本没有价值 , 但为什么还是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跟风去做?
一个产品如果既不toB也不toC , 还有大量同类 , 那它大概率toSBVC 。
小公司做CH的主要目的是讲故事 , 告诉沙雕投资人这个东西马斯克都认可 , CH模式就是未来 , 你投资我们就是投资未来 。
至于大公司 , 做不做CH都很正常 , 因为大公司做很多乱七八糟的产品不一定是因为有多重视 , 而是出于一种防御机制 。
大公司的心态是你有的我也要有 , 虽然我不一定看得懂 , 但是万一你的产品真有什么东西 , 我也能及时跟进 。
而且我同时在跑大量产品 , 这些产品里的百分之九十九都会死得很安详 , 但是只要有一个跑出来了 , 那就划算了 。
头条就是典型的这种模式 。
至于成本问题 , 我没有成本啊 , 主要成本就是程序员的头发 , 既然有空闲的头发 , 那不如让它们燃烧 。
关键是 , 这年头大家都很焦虑 。
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大阶段 。
第一个是基础阶段 , 而全世界需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都差不多 , 这部分照抄美国就行了 , 那个年代的国内互联网人去硅谷逛一圈就能有十三个点子 。
第二个阶段是流量红利阶段 , 从PC入网潮到移动互联网带来下沉市场 , 在流量高速增长的时期无论你干什么都好像是正确的 , 至少暂时的数据增长会掩盖一切将来的问题 。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时期想彷徨就彷徨 , 想不迷茫就不迷茫 , 反正一切都有流量来兜底 , 有资本来买单 。
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 , 也就是流量的存量阶段 , 增长空间没有了 , 下沉市场被瓜分干净了 , 大家一下子没有了用力的方向 。
互联网公司们瞅瞅硅谷 , 本来想学习(抄袭)一下 , 结果发现硅谷也特么在炒冷饭 , 还反过头来抄我们的产品 。
大家都快焦虑死了 , 总不能闲着吧 , 我们总得干点啥吧 。
哪怕是在亏损也好啊 , 亏损可以说成是战略性亏损 , 闲着就没办法解释了 。
这个时候美国来了一个CH , 而且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火了 。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终于抓到了机会 , 就像困在枯井里的人看到了下雨 。
虽然下久了他更可能被淹死 , 但至少现在能解渴啊 。
至于做下去会发生什么 , 会不会是一场空 , 其实不重要 。
因为大家都很焦虑 , 因为大家不敢闲着 。
那就做呗 , 即使是在浪费时间 , 即使是在自己骗自己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