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混合云大有可为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_原题是:混合云大有可为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3月16日 , “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将正式在科创板上市交易 , 股票代码为“688316” 。 “目前青云的亏损源只有一个 , 就是公有云业务 , 也叫云服务业务 。 而青云的云产品业务 , 其来自银行、保险、能源、交通等行业客户的销售收入增速非常高 。 按照这个增速再往前跑两年 , 基本上所有的亏损问题都消失了 。 ”青云科技董事长兼CEO黄允松告诉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 , “为什么保留公有云业务?企业要的是IT服务 , 基本上都会需要混合云 , 而有统一架构才能做混合云 。 ”
云计算在“十四五”规划中位居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榜首 , 规划提出“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 。 ”据信通院统计 , 采用混合云部署的中国企业占比从2017年的6.6%提高至2019年的9.8% , 稳步上升 。 青云科技做过客户实例 , 通过测算 , 某互联网企业采用混合云后 , 3年总成本降低了40%左右 。
● 本报采访人员 吴科任
技术取胜
【新浪科技综合|混合云大有可为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回忆起创业初期 , 黄允松颇有感慨 。 “那时没钱 , 去深圳都是挑最便宜的航班 , 航班落地一般都是凌晨两点以后了 。 为省酒店住宿费用 , 就在宝安机场睡觉 。 睡到早晨六七点 , 就进城去见客户 。 后来觉得机票还是贵 , 就在深圳租了个小房子 , 把家搬过去了 。 ”就这样 , 黄允松在深圳谈下了两家大客户 。
对于彼时初出茅庐的青云科技而言 , 一同竞标的还有多家国内外实力大厂 , 而且青云科技的报价还是较高的 。 在黄允松看来 , 最后竞标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技术可靠 , “甲方真的想选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 , 他不想选个忽悠的 。 ”
黄允松的自信得益于创始团队资深的技术能力以及想要为世界做点什么的美好愿景 。 在2012年4月与甘泉、林源创立青云科技之前 , 黄允松的身份是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资深软件架构师 , 甘泉是百度高级开发工程师 , 林源则是腾讯研发工程师 。 “我们最渴望看到伟大的项目、伟大的创造和恰当的、正确的激励 。 ”黄允松说 。
源于对技术的执念 , 青云科技不愿被资产束缚 。 黄允松表示 , “青云科技永远是一个不搞固定资产的公司 , 我们只搞创新型的新资产 , 这才符合我们的基因、志向和兴趣点 。 我们对资产没有兴趣 , 有兴趣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软件创新 。 ”
黄允松认为 ,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行层次清晰的架构级别的创造 , 使得创新成本无限趋近于零 , 使得社会成本逐渐螺旋式下降 , 不会反弹 。 ”某保险公司的IT架构切换为青云科技后 , 成本降了1/3 , 且性能提升了46倍 。
技术领先 , 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 。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内”) , 青云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067.42万元、6426.93万元、6954.25万元和3653.03万元 , 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82%、22.81%、18.45%和25.34% , 呈较快上涨趋势 。
不断拓展
青云科技具备全维度的云产品与云服务交付能力 。 “定位很简单 , 我们在基础层、操作系统层工作 , 构建平台层的调度系统 。 ”黄允松说 。
据了解 , 云产品是指青云科技将核心技术解耦实现产品化 , 形成可供出售的软件、或与硬件深度融合的一体机 , 包括云平台与超融合系统、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容器平台等 。 云服务指公司自行采购电信资源和基础硬件 , 将资源和服务向客户进行订阅式交付 , 包括基础资源与架构服务、应用平台服务、安全与运维服务等 。
云产品已成为青云科技近年来营收暴增、毛利率较高的业务 。 报告期内 , 云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25亿元、1.59亿元、2.46亿元和2.94亿元 , 占比分别为52.34%、56.61%、65.39%和68.64% 。 值得一提的是 , 目前青云科技的亏损主要来自云服务业务 , 随着云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 , 公司扭亏为盈在即 。
“银行、保险、能源和交运是我们目前最牛的四个行业 , 现在加了‘四新’ , 即制造、政府与公共事业、教育和医疗 。 我们永远都是选市场规模大的行业去耕耘 , 但一两年出不了成果 , 必须要三四年 。 ”
青云科技正着力布局发展集云、网、边、端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 , 实现更广义的数据互联 。 如公司拟投入1.41亿元用于全域云技术研发项目 。 一方面 , 项目计划继续投入研发EdgeWize边缘计算平台 , 将云计算能力下沉到边缘和终端设备 , 构建覆盖海量场景的“端”计算能力 。 另一方面 , 项目计划研发QingCloud IoT物联网平台 , 对众多边缘节点进行统一管控 , 对设备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操作并构建IoT应用程序 , 从而形成“边”相关能力 。
国产替代
云计算产业尤其是混合云的发展势头迅猛 , 于国内厂商而言 , 还恰逢一重大市场机遇 , 即国产替代 。 “我们做基础层 , 完全具备替代能力了 。 ”黄允松判断 , “十四五”时期 , 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IT系统替代规模超过两千亿元 。
据黄允松介绍 , 在核心技术进口替代方面 , VMware在过去十多年被国内大量传统大型企业所采购部署 。 QingCloud企业云平台和青立方超融合系统能够提供功能全面的企业云计算平台 , 其功能覆盖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数据库、大数据和容器平台等诸多企业云服务搭建所需要的功能 , 且未基于OpenStack等开源技术生态进行二次开发 , 而是完全自主设计云计算平台产品架构 , 自主编写全部核心代码 , 从而确保技术独立自主 , 保障信息安全和数据私密 , 可实现对国外VMware等产品的完全替代 , 目前已在多个银行、保险及传统企业中应用 。
目前 , 银行业的去IOE进程已经从周边应用逐步走向核心系统 , 从IBM主机系统下移到以云原生和分布式架构为核心的平台 。 之前主要的供应商为IBM/红帽 , 而青云科技自主研发的容器平台KubeSphere既秉承开源和自主可控 , 又结合国内客户需求 , 做到了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计算支撑和服务 , 为我国的核心资产业务提供全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 大量的金融客户都在选择KubeSphere ,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中国人保寿险、中国太平保险等 。 容器技术作为云计算行业确定的发展方向 , 尽管青云科技的容器产品KubeSphere短期内收入规模较小 , 但已实现了多个标杆案例 。
自主创新铸就技术壁垒 。 黄允松表示 , 青云科技完全自主设计云计算平台产品架构 , 自主编写全部核心代码 , 并逐步拓宽国产化兼容认证 , 与中科可控、鲲鹏、麒麟、寒武纪等业界伙伴达成兼容互认 , 协力构建国产化产业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