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大家好 , 我是小枣君 。 今天这篇文章 , 我想和大家聊聊智慧城市 。

当今时代 , 在我们ICT行业 , 有两个词的曝光率最高 。 一个是5G , 另一个就是智慧 。

进入21世纪 , 人类科技一路狂奔 , 计算和连接的能力突飞猛进 。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 这些新概念接连出现 , 推动整个社会加速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

各行各业的大佬 , 都在紧盯科技趋势 , 希望率先引入技术 , 提升生产效率 , 实现数字化转型 。 于是乎 , 各种狂蹭热点的名词层出不穷 , 例如5G(智慧)工厂、5G(智慧)园区、5G(智慧)农业、5G(智慧)商场 , 等等 。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 城市 ,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 变得越来越庞大 。 大量的人口聚集 , 引发了交通拥堵、治安混乱、资源匮乏等众多问题 。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 , 政府 , 迫切希望借助信息通信技术 , 来解决问题 , 延续城市的健康发展 。

于是 , Duang!“智慧城市”诞生了 。

▉ 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

在详细解释智慧城市之前 , 我想先澄清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误解 。

我个人认为 , 智慧城市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 。 如果一定要这么叫 , 那么 , 它应该包括了一个广义的概念 , 还有一个狭义的概念 。

广义的智慧城市 , 涵盖的范围很大 , 我觉得更应该叫智慧社会 。

社会包括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 既包括个人 , 也包括企业 , 还包括政府 。 社会的应用 , 是最宽泛的 。 例如购物消费、家居生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企业园区、教育医疗、生产制造、农林种植等 。

而狭义的智慧城市 , 专指城市管理 , 也就是政府职能相关的领域 。 例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 。

狭义的智慧城市 , 应该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 最合适的名字是智慧城市治理或智慧城市管理 。 (无奈的是 , 不管是叫做智慧城治 , 还是叫做智慧城管 , 都不太合适 。 )


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本文图片

【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智慧城市的广义与狭义

▉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行业普遍认为 ,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 , 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起点 。 其实 , 在更早的时候 , 就有像纽约、新加坡这样的城市 , 率先提出了无线城市或数字城市这样的早期概念 。

智慧城市的诞生 , 如前面所说 , 主要是因为城市的高速发展 , 人口的急速膨胀 , 对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 , 交通混乱拥堵 , 环境污染严重 , 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 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 也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

于是 , 有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城市 , 就开始捣鼓引入信息技术 , 对城市治理手段进行改造、升级 。

中国是人口大国 , 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 城市的膨胀速度非常快 , 所以面临的城市治理问题也更加严重 。 所以 , 中国对智慧城市的需求非常迫切 。

智慧城市这个“高大上”的概念出现之后 , 很快就在国内引起关注 , 政府和民间也启动了相应的学习和研究 。

2011年 , 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 , 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 。 此时 , 国家开始密集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 , 推动智慧城市在国内落地 。

2013年1月 , 国家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 一共90个城市 。 后来 , 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03个 , 第三批97个 。

根据德勤2018年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 , 当时全球一共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已启动或在建 , 中国就占了500个 , 稳居全球首位 。 根据信通院最新的报告 , 中国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经超过700个 。

中国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智慧城市 , 不只是国家意志 , 或者政府有钱 , 还因为中国在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上确实有很强的优势 。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 也有世界上最全的ICT产业链 , 技术和人才储备方面发展迅速 , 建设成本也比国外有显著优势 。

▉ 智慧城市的那些坑

虽然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起步轰轰烈烈 , 但几年折腾下来 , 遇到的问题也不少 。

简单归纳一下 , 主要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1、被忽悠之后头脑发热 , 项目仓促上马 , 结果发现资金是个无底洞 , 草草收场 。
2、顶层设计不合理 , 做出来的东西和已有的东西不兼容 , 或者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 只能废弃 。
3、部门之间壁垒严重 , 数据和应用缺乏整合 , 系统变成了孤岛 , 无法打通和共享 。
4、领导换人 , 政府换届 , 推倒重来 , 重复投资 。
5、外部环境变化 , 政府财政压力增加 , 缩减预算 , 又没能引入社会资本 , 只能半途而废 。
6、维护责任不明确 , 建成之后没有人维护、没人管理 。
7、落地培训不到位 , 相关人员不会使用 , 束之高阁 。
8、项目回报小于收益 , 维护成本高 , 维护难度大 , 无以为继 。
9、最终用户体验不明显 , 不认可 , 不使用 。
……

问题接二连三暴露 , 给大家的热情浇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

于是 , 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始回归理性 , 更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选择谨慎跟进 。 国家也将各地暴露的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 , 更新了相关的政策和案例指导 。

很快 , 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 , 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 也是稳步推进的阶段 。 各地的项目成功率和实际效果 , 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

目前来看 , 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 , 基础设施完善 , 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相对较高 , 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成功率更高 , 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 也贡献了很多标杆案例 。

根据中投顾问的《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指数排名最高的五个城市 , 分别是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和广州 。

▉ 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智慧城市 , 其实就是百行千业智慧垂直应用的分支 。 从本质上来说 , 它就是一个ICT项目 。 所以 , 它和绝大部分的ICT项目一样 , 符合“云管端”的基本架构 。


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本文图片

智慧城市ICT参考模型(来自亿欧智库)

在架构中 , 最底层是数据采集、信息感知、指令执行的终端层(物联网设备) 。 然后 , 再往上是通信管道(固网或移动通信技术 , 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 。 数据送到平台层(现在一般都是云计算平台) , 平台层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存储 。 最后 , 各项应用和服务通过平台开放的入口 , 调用数据 , 提供服务 。 数据价值 , 就这么产生了 。

在平台层引入AI , 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 , 那么 , ICT系统(数字化系统)就变成了智慧系统 。 数字信息化城市 , 就变成了智慧城市 。 (不过话说回来 , 国内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 , 其实也就是信息化数字化改了名字 , 并没有引入AI , 也谈不上智能城市 。 )

还有5G 。 5G是连接技术 , 它不是智慧城市的必备条件 , 只是手段和方式之一(占比很小) 。 换句话说 , 5G和智慧城市 , 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

▉ 智慧城市的生态链

对政府来说 , 智慧城市是需求 , 也是手段 。 对ICT行业企业来说 , 智慧城市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

根据信通院的报告 , 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元 , 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3.1% 。
这么大的一块蛋糕 , 吸引了众多企业蜂拥而至 , 期望能抢到属于自己的一块 。

对于这些企业 , 我们可以统称为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 。


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本文图片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图谱

按照服务类别 , 可以分为硬件服务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安全服务提供商、运维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 。 按照服务领域 , 可以分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专业服务提供商 。

综合来看 , 做平台的、做基础设施的、做顶层设计的 , 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佬 , 数量相对较少 。 做行业应用的、做细分领域的 , 就鱼龙混杂 , 数量很多 。

哪些公司是大佬呢?大家想必也猜到了 , 首先运营商作为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运营者 , 占了不少的份额 。 其次 , 华为、阿里、腾讯这样的ICT技术和资源巨头 , 是项目中标的常客 。 再有 , 就是浪潮、海康威视、软通智慧这样的软硬件强项厂商了 。

华为和阿里这样的综合服务厂商 , 虽然都是民企 , 但既可以做顶层设计 , 又可以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 还能够整合集成别人的专业能力 , 所以优势非常明显 , 极具竞争力 。

更为恐怖的是 , 他们都有云计算的背景 , 拥有算力优势 , AI都玩得很溜 , 可以真正做到将AI引入系统 , 实现类似“城市大脑”、“城市智慧体”这样的AI能力落地 。 一般的企业 ,很难干过他们 。

值得一提的是 , 国外厂商在智慧城市大牌局中并没有太多身影 。 因为一方面这块应用比较敏感 , 不太适合交到外资企业手里 。 另一方面 , 既然国内都已经有这么多饿狼了 , 那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比较好 。 不过 , 外资厂商在底层的一些关键供应链上(例如芯片) , 还是占据不少份额的 。

最后还要提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角色——智慧城市运营商 。

一直以来 , 关于“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究竟该是谁” , 存在很大的争议 , 也困扰着智慧城市的发展 。

传统观念认为 , 智慧城市的牵头人是政府 , 所以当然应该由政府来负责运营 。

但是 , 实际运作过程中发现 , 政府投资建设还好说 , 但是运营的话 , 精力和能力都存在不足 。 而且 , 好像没有一个合适的政府部门可以承接这个任务 。

交给运营商的话 , 感觉能力也不太够 。 私营企业就更不行了 , 涉及太多的敏感信息 。

所以 , 就有人提出 , 应该专门建立一个“智慧城市运营商”的新机构 , 帮助政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对智慧城市运营商进行监管 , 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从智慧城市运营商购买服务 。 这样一来 , 政府既享受了智慧城市的成果 , 又能从复杂的项目建设和维护工作中抽身 。 智慧城市有了专门的运营主体 , 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

▉ 智慧城市的作用

说了半天 , 智慧城市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说实话 , 好处太多 , 我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 真要一个个详细说的话 , 写本书都不够 。

智慧城市 , 就是通过信息和通信科技对城市进行赋能 。 从整体来看 , 干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 , 只不过方法有很大改进 , 效率有很大提升 。

智慧城市带来的具体好处 , 要从具体的应用领域来看 。 小枣君举几个例子 。

首先是政务服务 。

这个应该是大家都有深刻感受的一项改进 。 我们老百姓经常会去政府部门办事 , 例如办理户籍手续、换发身份证、申请护照签证、办理房产交易 , 等等 。

以前办理这些业务 , 都是要去现场办理的 , 现在很多都支持了电子流程 , 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 。 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 , 建立了数据库 , 打通了信息流 , 然后开发了APP 。 老百姓通过APP作为入口 , 接入到政府的系统中 , 进行远程办理 。

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一网通办” , 提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居民满意度 。 这些都是基于智慧城市相关建设成果的 。 比较有代表性的 , 就是浙江的“浙里办” 。


物联网|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本文图片

南京的“我的南京”APP , 也很好用

第二个例子 , 我们可以看看智慧公共安全 。

这个最典型的例子 , 就是张学友演唱会抓逃犯 。

通过“雪亮工程” , 在公共场所安装布控摄像头 , 结合视频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 , 可以调查取证 , 震慑犯罪 。 通过将犯罪信息和情报信息联网 , 结合大数据分析 , 可以有效加大排查力度 , 提升破案率 。

第三个例子 , 必须要提一下新冠疫情 。

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 , 充分展示了智慧城市的价值 。 我们大家使用的健康码和行程码 , 全都属于智慧城市的应用范畴 。

智慧城市 , 可以全闭环的智慧公共卫生健康应急系统 , 及时通报疫情扩散信息 , 追踪疑似病毒感染者 , 协调防疫资源 , 宣传防疫举措和政策 。

智慧城市的例子实在太多 , 从功能来说 , 它确实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

归纳而言 , 大力发展智慧城市 , 有助于帮助政府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 有助于共享和优化城市资源 , 有助于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 有助于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 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 甚至颠覆城市的发展模式 , 重塑城市格局 。

▉ 智慧城市的未来

目前 , 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 我们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战略 , 还有加快数字化建设的十四五规划 , 都对智慧城市有推动作用 。

未来 , 智慧城市的投资会越来越多 , 项目也会越多越多 。

然而 , 我们还是需要重点关注智慧城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中遇到的问题 。 这些问题很多都还没有解决 。

最重要的问题 , 前面没有说 , 其实是智慧城市背后的隐私、安全以及可靠性问题 。 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建设 , 这些问题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加 。 一旦爆发 , 危害极大 , 关系到政府的权威、群众的信任 , 以及社会的稳定 。

好了 ,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 ,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后续 , 小枣君会推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一系列专题 , 敬请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