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中芯国际来深圳建厂 28nm工艺产能比你想象的紧张

全球“缺芯潮”不断蔓延 , 被波及的企业不胜枚举 。3月17日晚 ,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 , 将和深圳政府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 , 经由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下称“中芯深圳”)进行项目发展和营运 , 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并提供技术服务 , 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4万片12吋晶圆的产能 。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
待最终协议签订后 , 项目的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约为153亿元 。

硬件|中芯国际来深圳建厂 28nm工艺产能比你想象的紧张
文章图片

据报道 , 中芯深圳将由中芯国际和深圳重投集团分别拥有约55%和不超过23%的权益 。
公告发布后 , 中芯国际的此番举措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1、为什么要选择在“缺芯潮”这个节骨眼上做出决定;
2、为什么要选择深圳;
3、为什么选择28nm制程以上... ...
全国造芯的决心如此巨大 , 但基于过去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 , 怀疑主义的声音也不断加大 , 譬如:
“大家全部一股脑的挤进去 , 那么芯片产业未来不就很快会过剩吗?”
“为什么强调的是28nm的产能加大 , 这类芯片在国外不是已经算玩剩的吗?”
选择28nm以上成熟制程的原因?
中芯国际为什么要选择28nm以上成熟制程?
继华为被美国禁止和台积电、三星等代工厂进行合作并生产芯片后 , 今年3月1日 , 美国四部委却发令 , 批准美领先设备厂商向中芯国际供应 , 其中包括14纳米及以上的设备 。另外荷兰方面 , 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集团也开始愿意向中芯国际出售光刻机 。
但被批准对中芯国际出售的光刻机采用的是DUV技术 , 即深紫外线光刻技术 。简单地说 , DUV技术光刻机只能用于制造中低端芯片 。而阿斯麦集团真正压箱底的光刻机技术是EUV技术 , 即极紫外线光刻机 , 它才是制造高级芯片的关键 。
因此在这种局势下 , 若先选择发力28nm芯片的制造 ,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对芯片的迫切需求 。
而28nm工艺节点是用来区分中低端和中高端芯片的关键技术节点 ,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 , 28nm以上的为成熟制成 , 以下则为先进制成 。
去年11月 , 中国半导体产业协会表示中国将在两年内实现28纳米工艺技术自给自足 。根据《2019集成电路行业研究报告》 , 28nm及以下工艺的先进工艺占据了48%的市场份额 , 而成熟工艺则占据了52%的市场份额 。
并且 , 28nm以上成熟工艺领域的芯片可运用之处其中包括 , AIoT、新能源汽车、5G网络设备、一些智能家居等 。
而在需求端 , 大部分设计企业都集中在成熟工艺上 , 那么庞大的国内市场将给各大国内厂商提供了非常多的发展空间 。
一年两投28nm制程
不仅如此 , 就在去年 , 中芯国际刚刚联手国家大基金二期成立合资企业中芯京城 , 斥资500亿元扩产28nm 。根据此前公告 , 500亿元为上述项目首期投资 , 一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完工 , 建成后将达成每月约10万片12英寸晶圆产能 。
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电话会上 ,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曾表示:今年43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将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 , 小部分用于先进工艺 , 北京新合资项目土建及其它 。同时计划今年成熟12寸产线扩产1万片 , 成熟8寸产线扩产不少于4.5万片 。
而中芯国际一年内连投两次28nm制程 , 也符合当时电话会议上的内容 。
中芯国际在全国产线的布局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
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200mm晶圆厂 , 以及一座拥有实际控制权的300mm先进制程晶圆厂;
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300mm晶圆厂;
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圆厂;
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300mm合资凸块加工厂 。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 再次牵手深圳 , 也意味着深圳首座12英寸厂正式启动 。
选择在深圳备受业内关注
就在中芯国际发布在深圳建厂后 , 美国CNBC网站18日报道称:“在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 , 中芯国际在中国推进芯片产业自主与做强中发挥关键作用 , 深圳是中国科技枢纽城市 。”
作为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重要基地之一的深圳 , 已经聚集了众多的IC设计公司 , 而在全国半导体十强企业(芯片设计)名单中 , 深圳有四家企业在列 , 华为海思半导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IC设计企业;中兴微电子、汇顶科技、比亚迪微电子和敦泰科技等四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超过了20亿元 。
深圳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IC设计与应用企业聚集基地 , 构建了5G、通信、物联网、显示驱动与触控、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IC设计与应用优势产业链 。
各大厂商纷纷开启扩产计划
【硬件|中芯国际来深圳建厂 28nm工艺产能比你想象的紧张】其实除了中芯国际 , 2020年下半年开始 , 很多芯片制造厂也开始筹备扩产计划 。
经过公开资料整理:
  • 台积电:赴美(亚利桑那州)建设5nm晶圆厂 , 共计6座 , 投资356.16亿美元 , 月计划产10万+片;
  • 三星:美坦桑尼亚、纽约、奥斯汀州各建1座 , 投资金额170亿美元;
  • 格心:扩产12~90nm制程 , 纽约、新加坡、德国沙克森州均有建厂;
  • 华虹:在无锡建厂 , 月产能达约达8万片;
  • 美光:在中国台湾建厂 , 生产12nm制程及以下扩产DRAM产品;
  • 铠侠:日本三重县建厂 , 生产第六代NAND闪存“BICSFLASH” , 投资约91.85亿美元 。
国际芯片制造厂商基本集中于美国和德国建厂 , 例如英飞凌和博世 。
想解决缺芯问题是需要芯片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同步规划 , 面临着市场对芯片用量不断激增的需求 , 其实对晶圆产能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
“飞速”产能下的备受质疑
“飞速”产能之下 , 最为令人担心的是 , 政策的促进是否会与2009年全国普遍的“光伏之热”一样 , 严重产能过剩 。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曾表示:“当前我国芯片制造产能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 , 供给能力和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 如果不加速发展 , 未来中国芯片产能与需求的差距 , 将拉大到至少相当于8个中芯国际的产能 , 因此必须加快速度 。”
尽管受到质疑 , 随着物联网、车联网等兴起 , 这些行业对芯片的需求量更是指数级增长 , 然而更先进工艺制程的研发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联电、格芯等已停止研发先进工艺制程 , 仅有台积电和三星两家芯片制造企业研发5nm及更先进工艺制程 , 未来很可能出现先进工艺产能无法满足全球需求 , 芯片供给不是过剩而是可能出现长期供给不足的 。
相关机构预测 , 从 2018 年到 2030 年 , 集成电路销售额将增加 124% , 彼时集成电路产能至少增加 2 倍 , 但扩产速度仍然难以追赶需求增长速度 。
宅经济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发展 , “个人半导体”时代让大众从10年前的一部智能手机到手表、手环、耳机等 , 在未来 , 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 。
写在最后
按照半导体市场的发展规律 , 芯片缺货属于正常情况 , 且存在一定的缺货周期 。
在总供应不变的情况下 , 需求时强时弱 , 存在从强转弱或从弱到强的动态变化 , 但当下这一动态出现不平衡和矛盾点 , 芯片缺货的周期规律发生巨大变化 , 芯片短缺已成为新常态 。
此前 ,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奉行三段论 , 从存货到消化库存再到重新拉库存 。但这一理论从 2016 年之后不再适用 , 导致企业可能在价格高时反而拉高库存 , 造成供需动态不平衡 。
在 Semicon China 2021 的开幕会议上 ,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陈南翔曾表示 , 除了各类芯片不同程度的短缺 , 特色工艺的产能也出现短缺 , 因此芯片短缺已成为新常态 。新常态的一面是芯片产能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 另一面则意味着国内半导体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关于此 , 长电科技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郑力表示:“几年前 , 我们很羡慕外资大厂缺产能 , 因为我们那时是缺订单 , 如果什么时候缺产能了 , 就说明我们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 。如今国内很多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 , 才出现缺产能的情况 , 我认为这是一个在集成电路行业比较典型的景气循环的现象 。”
如今缺芯的大环境下 , 集成电路产业的商业模式也遇到极大挑战 。
如今的全球大环境下 , 市场需要建立一个互信的供应链 , 对于供应链端来说 , 需要共享整合的创新模式 , 投资利润共享、风险共同承担 。
此外 , 持续不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也让芯片制造面临多重困难 , 业内人士表示 , 此前靠晶圆制造技术驱动集成电路产业 , 未来可能会走向以晶圆制造加封装为核心驱动发展 。
访问:
京东商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