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3·15”前后 , “大数据杀熟”都会冲上热搜 , 今年也是这样 。 有网友说:“老薅同一只 , 薅秃了咋整?”
某位岛叔不信邪 , 找来5部手机、打开常用的百度网盘APP , 居然发现了4种会员包年价 。 “我早就开通了SVIP自动续费 , 结果年费最高?真就以为我不看自动续费所以向我偷偷多收钱?”该岛叔怒道 。
文章图片
岛叔在百度网盘APP发现多种会员包年价
一
近年来 , “大数据杀熟”已成消费者的“吃雷重地” 。
2018年 , 一位长期在某在线票务平台预订酒店房间的网友发现 , 使用不同账号登录 , 看到的同款房间预订价格竟相差近百元 。 由此 , 外界开始窥见平台商家针对特定用户的个性化定价、以求利益最大化的“杀熟”套路 , 不仅老客消费成本高于新客是常事 , 甚至还鼓捣出“千人千面”的业内“致富经” 。
点外卖?某驴肉火烧店常客表示 , 天天打卡大半年 , 配送费从来都是6元;一日手机没电 , 用新机刷出的送餐费一下降到3元 , 还能再领8元红包 。
买机票?网友陈先生表示 , 10点47分下单 , 机票价格为17548元 , 10点50分再度下单 , 价格变成18987元 。 等到1小时后用同伴账户再试 , 好家伙 , 同款机票只需16890元 。
平台不只“看人下菜碟” , 偶尔也会看“装备” 。 同样的视频软件会员套餐 , 在安卓或PC设备上购买198元/年 , 在ios设备上买入 , 就瞬间涨到228元/年 。
也有一些消费者热衷于和大数据“斗智斗勇”:使用浏览器时选隐身模式 , 随时手动清理手机缓存 , 买票、点餐、订酒店货比三家 。 但问题是 , 消费者的一举一动 , 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被分析 , 逃得了这次 , 躲不开下回 , 钝刀子也会“磨快” 。
二
“大数据杀熟”为啥久盛不衰?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光耀表示:“不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 , 支付意愿存在差异 , 相比一视同仁、统一定价 , 差异化的定价行为更能提高商家利润 。 ”一旦互联网入口出现垄断 , 杀熟便会成为一种“自然反应”——说白了 , 既然不差钱 , 您就多掏点 。
一位业内人士称:“平台是商业机构 , 不是慈善组织 。 当注册用户达到一定数量 , 平台的‘收割期’便随之到来 。 ”他认为 , “大数据杀熟”是“取旧补新”的过程 , 把在老用户身上额外多收的费用补贴给新用户 , 同时支付平台运营成本 。
“无论是巨头还是小创业公司 , ‘杀熟’的价格变动幅度一般在10%以内 , 再多就是耍流氓了 。 ”该业内人士称 。
在业内 , 关于“杀熟”合理性的争议不断 。 对消费者而言 , “大数据杀熟”是实打实的价格欺诈 。
央视新闻援引专家观点称 , “大数据杀熟”在两个阶段涉嫌违法:一是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阶段 , 涉嫌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二是在“杀熟”实施阶段 , 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
针对“大数据杀熟”的规制也在不断细化 。 例如 , 《电子商务法》规定 , 针对消费者个人特征提供商品、服务搜索结果的同时 , 要一并提供非针对性选项 , 明确违反规定的 , 由市场监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
2020年出台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写明 ,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 , 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 , 应就具体情境分析是否构成差别待遇 。
专家表示 , 虽然 “杀熟”被明令禁止 , 但其行为隐蔽 , 很难被认定 。 上过热搜的“杀熟”公司 , “无一例外 , 无一承认” 。
文章图片
《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三
如今 , 随着数据竞争日趋白热化 , “大数据杀熟”也迭代升级 , “杀熟”引发的数据风险愈发引人关注 。
杀熟1.0 , 大多是老客卖高价;杀熟2.0 , 则是个性化推送下的精准杀熟 。 相较于显而易见的差异化定价 , 如今消费者在一些平台下单 , 会收到复杂算法临时生成的各类优惠券、价格组合 , 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其实比以前更大 。
同时 , 杀熟2.0中的“熟” , 已经不是“熟客” , 而是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熟人” 。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会打造信息茧房 , 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则将剥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
信息丢了 , 权益没了 , 消费者成为算法的猎物 。
《互联网平台竞争与垄断观察报告》显示 , 被“杀熟”后 , 选择维权的消费者占比62% , 其中“找商家协商”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首选路径 。 有关专家表示 , “杀熟”手法隐蔽 , 取证难而又难 , 消费者不妨向政府部门举报 。 相关部门可通过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资源对平台方进行数据审计 , 据实调查平台程序设计、数据设置问题 。
如何查处?许光耀认为 , 行政处罚必须足够严厉 , 方可对平台产生威慑:“在认定行为人拥有支配地位(或达成垄断协议)的前提下 , 消费者可提起反垄断诉讼 , 一旦查处 , 处罚可达上一年度营业额的1%-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周汉华也认为 , 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 才可对消费者的数据实施更精细保护 。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倾向 , 用得好 , 可以让服务更精准 , 用户体验更佳 。 但“大数据杀熟”明显走了歪路 , 依据用户画像及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 , 本质上就是欺诈 。 对咱消费者来说 , 无论是昂贵还是便宜 , 花钱得明明白白 , 某些平台搞这种不上台面的“差异化服务” , 实在太无良 。
文/点苍居士
【市场|大数据杀熟,这算哪门子“精准服务”?】来源:侠客岛公众号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殊荣|蝉联殊荣!数梦工场荣获DAMA2021数据治理三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