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人员 | 伍洋宇前不久 , 百度上线了一款叫做轻竹健康医生版的App , 再度引发了“百度能否做好医疗”的相关讨论 。
据App Store简介 , “轻竹健康是百度灵医智惠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 。 该平台通过连接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的医生和用户双方 ,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慢病管理服务 。 ”另一方面 , 轻竹健康医生版也能成为医生提供智能的慢病管理工具 。

文章图片
图自App Store
由于这款App打开之后需要医生扫码注册 , 除医生外的普通用户并不了解它的内容 。 但预览显示 , 医生可以通过这款App对自己的病人进行方案管理 , 并在客户端直接看到病人近期的血糖血压数据 。
目前病人用户没有自己的客户端 , 而需要找到一个叫“轻竹管家”的公众号 , 在消息界面底部的“健康管理”或“个人中心”处 , 扫码绑定自己的医生 。 这也意味着 , 该功能尚未向普通用户开放 , 仍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 。

文章图片
百度这一动作虽然小 , 却很难不引起注意 。

文章图片
2017年2月 , 百度被传医疗事业部整体裁撤 。 就当时的报道来看 , 医疗事业部在EBG(百度新兴业务事业群组)中业绩表现最差或许是直接导火索 。 李彦宏在消息传出前的一封内部信中提到 , 要淘汰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该撤就撤 , 该关就关 , 该并就并 。 资源向百度有优势、战略上重要的项目去聚焦 。 ”
在此次调整中 , 百度医疗事业部智能小e团队和拇指医生团队 , 转入AI体系;医疗事业部内容建设团队 , 转入百度旗下搜索公司 。 除此之外 , 百度医疗事业部的其他业务分别予以关停 。
此后四年时间 , 百度的身影没有完全消失在互联网医疗领域 , 但也只能说姿态总体“向外” , 多半是以资本运作或战略合作的形式投身医疗产业 。
例如 , 2019年初 , 百度经营范围变更 , 新增“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器械II类”等销售范围 , 被解读为正在为AI医疗产品落地做铺垫;同年3月 , 百度收购医疗人工智能公司康夫子100%股权 , 看似重启AI+医疗的路线 。
事实上 , 百度曾在2017年那次撤退中回应称 , 未来百度医疗业务的布局将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 , 以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发展 。 低调了四年之后 , 再次上线直面C端用户的轻竹健康 , 百度可以实现当时对外宣称的策略吗?
根据现有信息 , 轻竹健康作为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 , 内含资讯、测量提醒、血糖血压记录、健康课堂和商城等多项服务 。 一名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 , “从目前信息来看 , 百度是想以慢性病为切入口 , 撬动医院自有流量池 , 衍生一些商业变现机会 。 ”
所谓的“商业变现机会” , 在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已经相对成熟 , 例如线上问诊、线上药房、健康服务等 。 这些商业模式与O2O类似 , 均是平台以第三方身份连接用户与医生、药房、医疗机构 , 相当于医疗领域的垂直电商 , 只不过各家有自己的打法和特色 , 例如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电商属性 , 平安好医生(已更名“平安健康”App)的保险服务 。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被认为本质还是“电商” , 由于背靠阿里和京东两棵大树 , 从而可以快速积累自己的流量池和供应链 。 京东健康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 , “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额”部分收入在2020年上半年达到76.93亿元 , 占当期营收比例87.6% 。
而保险之外 , 平安好医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远程医疗 。 截至2020年底 , 其日均咨询量为90.3万次 , 较2019年72.9万次同比增加24% 。 同行业的京东健康招股书显示 , 2020年上半年其日均在线问诊量为约9万次 , 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 。
这些商业模式虽然已经被验证 , 但也意味着 , 百度如果想要做成一家互联网医院 , 在电商、医疗资源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
一名互联网医疗平台从业者对界面新闻表示 , 就目前消息来看 , 轻竹健康的确没有独特之处 。 与此同时 , 他认为这个时间点再做大而全的全科平台 , 可能机会并不大 , “毕竟一个团队对资源的倾斜度 , 以及对各方面的投入度和专注度都是有限的 。 ”
不过 , 如果百度从某个标签明确、群体覆盖度广的专科入手 , 并且能够和线下医疗资源做结合 , 他认为还是存在一些机会 , 尤其是在三四五线城市 。
百度目前切入的慢性病管理就是一个这样的入口 。 该领域的病患与医生之间建立的是长期关系 , 从互联网视角来看 , 有规模大、粘性强、高频率的用户特点 。 相较于其他专科 , 有更明显的撬动点 。
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 , 百度再度进军医疗领域 , 如果只是再做一个阿里健康或京东健康 , 意义有那么大吗?
前述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认为 , 互联网大厂做医疗分支的本质 , 是让自身已有优势在医疗领域再形成一个闭环 , 由此再奔赴资本市场 。 目前 , 已经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市值分别为314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639亿元)、358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115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65亿元)
对于百度来说 , 只做互联网医院或电商显然是不“性感”的 。 它已经重启过一次 , 再度现身必然要有一个生命力足够顽强的杀手锏 , 才能在行业和资本市场中立足 。
在前述投资人看来 , 现有商业模式已有不少公司尝试 , 他更期待的是百度的AI能力如何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 。
AI或许真的就是这把钥匙 。 “互联网+”这个概念被提出时 , 其根本追求是提升行业效率 , 而AI几乎是效率提升的万能解药 。 在互联网医疗平台 , AI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能力 , 已经可以帮助医生做初步诊断和科室筛选 。 当数据积累足够多时 ,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可以延伸至管理、诊断、治疗、研发、康复等多个方面 。
今年以来 , 百度低迷近两年的股价节节攀升 , 终于完成估值回归 , 而价值回归背后的逻辑与百度的AI战略息息相关 。
2月17日 , 百度发布其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 , 成为了其AI战略商业化的重要节点 。
作为百度日渐看重的百度智能云业务相关数据首次在财报中披露 。 第四季度 , 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67% , 年化收入约130亿元 。 李彦宏在本次财报信中表示 , 百度智能云正在进入强劲增长的快车道 。
此外 , 根据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财报 , 百度核心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包括AI、智能云、自动驾驶等业务线)分别为29亿元和42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速达14%和52% 。
业绩发布后 , 智能云和Apollo两大一度被认为价值为负的百度AI业务线开始获得独立估值 。
这一切迹象都在表明 , 百度的AI能力无论在用户层面、技术层面还是资本层面 , 都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说服力 。
不过 , 钱从哪挣 , 仍是百度做医疗需要直面的问题 , 任何大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总归要回到战略协同或现金流两个层面上来 。
2016年以来的舆论压力仍未散去 , 百度显然很难再通过竞价搜索排名挣到大钱 , 因而大概率还是会从现有商业模式入手 。 在此基础上 , 百度很可能会抛出当初就定下的AI策略作为自己的差异化路线 。
【互联网|上线轻竹健康App,这一次百度做医疗能被外界认可吗?】对百度而言 , 好消息是由于股价表现出来的资本认可、大众的包容度逐步回归 , 以及几年之间其AI的技术成长和更有经验的应用思路 , 它再打出AI这张牌的成功率显然比过去更高了 。 但与百度智能云和Apollo可能极其类似 , 发展之路仍然充满各种挑战和变数 。
推荐阅读
- IT|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升级上线 可24小时办理货运业务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问答|紧追B站加码知识类内容,抖音上线“学习频道”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词条|百度百科上线2500万词条,超750万用户参与共创科普知识内容
- 国际|第23届高交会线上线下共享科技盛宴
- IT|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上线,保费却贵了?业内人士回应
- 视点·观察|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 17家险企明年起暂别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