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所著的《深度工作》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 该书对深度工作的概念和如何做到深度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 对我们怎样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介绍了一些方法 。
我想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 , 谈谈怎样进行深度工作 。
一、深度工作的意义
首先 , 我们要说什么是深度工作 。 纽波特先生认为 ,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 , 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 。 他认为 , 深度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 , 提升技能 , 而且难以复制 。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心无旁骛和专心致志 , 是深度工作的精神状态 。
和深度工作相对应 , 纽波特也提出浮浅工作的概念 , 他认为 , 浮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 , 这类工作往往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 浮浅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的价值 , 而且容易复制 。
深度工作才能创造更高价值 , 其成果才难以复制 , 深度工作才能使人有所见树和获得成功 。 纽波特认为 ,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 , 而深度工作的价值在社会经济中日益提升 。
因此培养深度工作这项技能 , 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 , 将会取得成功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 。 在现代社会 , 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技术进步 , 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 , 都需要静下心来 , 深度学习 , 深度思考 , 深度工作 。
文章图片
当前 , 我们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 我觉得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深度工作 。 工匠精神必须是一丝不苟 , 必须是见微知著 , 必须是持之以恒 , 而这些特点正是深度工作所必需的 。
我常想 , 我国古代一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 , 那不仅需要精密的计算和设计 , 还需要精益求精的建造 。 那个时代虽然科技并不发达 , 但工匠们凭着比较单一的知识和经验 , 全神贯注地去做 , 把工作做到了极致 。
在当代社会 , 陈景润破解歌德巴赫猜想、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靠深度工作 , 袁隆平培育新稻种靠的也是深度工作 。
我们今天提倡深度工作 , 对于重拾和筑牢我国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
二、为什么工作会浮浅化?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浮浅了 , 为什么我们的专注力越来越不够了 , 为什么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平庸了 , 这既有客观的原因 , 也有我们主观上的原因 。
客观上 , 有现代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复合化的取向 , 尤其是互联网占用时间的影响;主观上 , 我们缺乏对深度工作的认识 , 缺少对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的行动安排 。
甚至 , 我们已经习惯了浮浅的工作 , 还常常把浮浅的工作状态当成自己日理万机的一种成功工作状态 。
文章图片
1. 客观原因
首先 , 现代知识大爆炸使得我们淹没在知识碎片的海洋里 , 如果我们不进行专业知识的选择 , 就会使得大量时间用于浮浅地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 , 什么都懂点 , 什么都不精 , 大家都浮在表面 , 无法深入下去 。
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 也使我们疲于应付 , 我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 但做的事越多 , 反而成功和出彩的事越少 。 现在社会也讲究通才 , 创造出不少“万金油”式的干部 , 实际上知识系统越复杂 , 越需要专才 , 应该是绝大部分是专才 , 少部分是通才 。
其次 , 互联网社交对人们的影响 ,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 , 手机微信的应用 , 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 。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 , 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 互联网确实引发一场社会和经济变革 , 但是互联网社交也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 , 尤其是一些浮浅和重复信息常常使人不胜烦扰 。
过去 , 我们最害怕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 , 不能说玩游戏机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没有一些好处 , 但确实占用孩子大量学习时间 。 微信时代的来临 , 使用互联网社交更便利 , 让我们成年人的大脑和习惯都被“手机化”了 , 往往手机不能离手 , 无论开会还是听课 , 大家都在旁若无人地看手机 。
2. 主观原因
我们对于深度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 人们在脑海里没有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概念 , 大多是工作忙和不忙的概念 。 比如 , 我们总挂在嘴边上的“五加二”“白加黑” , 这实际是强调工作的时间 , 并没有强调工作效率和效果 。
事实上 , 深度工作并不一定是长时间工作 。 深度工作往往取决于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 这三者互为联系 , 没有深度学习就没有深度思考 , 没有深度思考就不会有深度工作 。
不管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还是深度工作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规划 , 大多数人并没有像每天规划健康运动量那样来规划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 。 在自我认知上 , 不少人认为工作忙、工作累就是工作在状态 , 其实这些忙和累往往是大量地重复着浮浅工作 。
三、怎样进行深度工作?
围绕怎样进行深度工作 , 纽波特介绍了不少方法 , 我想结合我们的实际谈几点简单的做法 , 就是合理安排使用手机、规划深度工作时间、订立有挑战的工作目标、学会快乐生活放松身心 。
1. 关于合理使用手机
这是大家要深度工作最难的一关 。 因为对许多人来讲 , 时常、不间断地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或者说和吸烟、喝酒一样上了瘾 , 要戒掉谈何容易 , 但又必须过这一关 。
我觉得可以规划一下使用手机的时间 , 比如每天早餐前后可以处理一下手机信息 , 也可以浏览一下新闻 , 上班前可以处理一下信息 , 午餐后再处理一次 , 下午下班前处理一次 , 晚上睡觉前再看一次 , 每次处理时间大概在15分钟以内 。
其实即使这样 , 每天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在手机上了 , 这样的好处是把手机使用时间集中化了 , 而不是时不时地几分钟看一下 。 因为大脑有延迟记忆的功能 , 如果你总有新的信息进入 , 大脑就会被这些纷乱的信息干扰 , 无法摆脱 , 所以要想深度工作 , 就必须对使用手机进行一定的限制 。
现在人们常把及时回复信息作为一种美德 , 对延迟回信常有微辞 , 其实大家可以理智地想一下 , 每个人都在秒回信息、都像过去的话务员一样终日盯着手机 , 还能做工作吗?
尤其是在参加会议和重要接待时 , 要把手机放在办公室 , 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开会和谈事 。
试想一个会议 , 如果参会者都把手机放在桌上或接待客人时 , 不时地翻看手机会是怎样的情景?
大家会觉得你很忙或很有效率地处理事情吗?恰恰相反 , 大家会觉得你很不专心、很不得体 。
2. 关于规划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
深度学习应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的阅读 , 这种阅读最好在晚上9、10点钟 。 深度学习也包括定期参加培训和一些研讨会、沙龙 , 去认真倾听 。
学习有读者型和听者型 , 也可以是两者兼有型 , 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深度学习 , 但时间应该保证 。
深度思考应是在每天清晨醒来后 , 进行1-2个小时的思考 , 每个月也应选一个周末的一天作为“思考日”进行深入思考 , 每年选一整周的时间作为“思考周”进行深度思考 。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一些知名企业家都有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 , 像美国的比尔·盖茨每年的思考周 , 像日本的稻盛和夫定期的面壁思考 。
深度工作要在非常安静无打扰的环境中进行 。
深度工作就是要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 在深度工作时不应处理一些杂事 , 要静下心来才能把工作做好 , 不受打扰和保持专注力的工作是完成深度工作的核心 。
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时 , 曾一度因家里环境嘈杂而写不下去 , 她干脆在爱丁堡一家五星级饭店租了一间每天需花费1000英镑的大套间完成了最后写作 , 她认为无人打扰和美丽的环境让她产生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
3. 关于深度工作的时间把握
正常时候 , 每天上下午至少要保证有两个小时处于深度工作的状态 , 当然如果是要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 , 可能深度工作的时间会更长些 。 即使是深度工作 , 我也赞成合理地规划时间 , 而不必一次工作时间过长 , 更不要经常通宵熬夜 , 因为人的耐受力有限 , 过长时间和过累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
保持深度工作的状态 , 就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 人无压力轻飘飘 , 对于许多人来讲 , 其实都有一些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重要工作 , 对于这些工作 , 大家首先要把心放平 , 不要急躁 。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要把重要工作做个很细的规划 ,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任务计划书 , 把工作任务量化和按时完成 。
对于长时间的大目标来讲 , 要分解成若干个阶段任务按时完成;对于需要大家协作完成的目标 , 应分解到每个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 也可以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和进展做成记分板 , 量化的记录会让人更专注工作 。
但深度工作也不能订立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 不能自我压力太大 , 因为在极度压力下 , 人会失去信心 , 这样反而无法进行深度工作 。 总之 , 深度工作建立在清晰的工作目标和恰当的工作任务上 。
四、快乐生活 , 放松身心
记得lBM的总裁讲过 , 大家是为着生活而工作 , 而不是为着工作而生活 。 而我常想 ,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 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 , 工作的成功会带来快乐的生活 , 而快乐的生活又激发人们勤奋地工作 。
我有一次给年轻的企业家们讲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 一家很前卫的公司据此把“激情工作 , 快乐生活”当成了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 。 确实 , 深度工作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而使生活更加幸福和快乐 , 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给我们深度工作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
要用快乐生活定期让大脑从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中解脱出来 , 让大脑的压力彻底转移和放松 。 大脑放松的方式可以是和家人一起做点简单的家务、可以是和朋友一起爬山郊游、可以是看演出、可以是健身和娱乐 , 也可以是一个人独处发发呆 。
当然一年一度的休假应该保证 , 休息一定要像个休息的样子 , 休假时要从社会人过渡到自然人 , 要全然放松把身心融入大自然 。 不少人只把休假当成一种福利 , 实际上休假客观上让人远离工作 , 心情和身体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 大脑只有好好放松 , 才能进行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是科学和有效率地工作 。 深度工作培养人对于工作的专注和痴迷感 。 但深度工作绝不要求让人成为苦行僧和工作狂 , 而是通过深度工作创造的价值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
还有一点是当我们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 , 潜意识往往是比较活跃的时候 , 潜意识虽然不会对我们如何做事提供方法 , 但往往会对我们工作的一些疏漏提供些重要的提醒 , 这对我们深度工作也不无意义 。
我们平常总讲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 我们也总讲要会学习、会思考、会工作、会生活 , 这大概指的就是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和快乐生活 。
深度工作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成功 , 既会让你对工作充满兴趣 , 也会增加你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 。
【宋志平|宋志平:为什么我不建议“秒回”信息】来源:网络;南京知天下咨询 编辑整理仅供分享;沟通邮箱:1370599688@qq.com
推荐阅读
- IT|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德尔塔|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生活|2022,你为什么需要一块华为 WATCH GT3?
- 普鲁斯特|2022年,我不要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 记忆|为什么现在的年度听歌报告,越来越好哭了?
- 符合中国|为什么要注册中文域名?中文域名很好?
- 周建明|周建明: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基础科学研究?
- 智电|你的纯电MPV,为什么需要一个专业户来操刀?
- 水蛭|33岁,当博导两年,他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 安全|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需要杀毒软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