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跌幅超过40% 泡泡玛特被高估了吗

_原题是:泡泡玛特被高估了吗
泡泡玛特下落的速度 , 竟然比它当初走上神坛还快 。 公司股价从高点107.6港元跌至目前的61.9港元 , 区间跌幅超过40% , 市值不足900亿港元 。
下跌的一幕似曾相识 , 就像泡泡玛特身上的“泡沫论”总是挥之不去 。 经过二次销售事件后 , 泡泡玛特陷入舆论风波 , 市值暴跌150亿港元 。 与此同时 , 新华社在文章中指出 , “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在滋生畸形消费 。 警示泡泡玛特背后的盲盒经营模式 , 应避免其畸形发展 , 给社会和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
在泡泡玛特爆红以前 , 国内的潮玩市场长期荒芜 。 这些潮流玩具进入公众视野 , 渐渐从潮流圈“破壁” , 这些艺术家玩具 , 大多由艺术家、设计师、雕塑师设计 , 才真正开始面向越来越多的成年人 。
【新浪科技综合|跌幅超过40% 泡泡玛特被高估了吗】买一个 , 拆一个 。 拆一个 , 再买一个 。 因一时兴起 , 却停不下来的消费 。 到底哪里好玩?是智商税吧?但总有人对“盲盒”的玩法上瘾 , 这是泡泡玛特的“神奇”之处 , 也是争议之处 。 质疑泡泡玛特没有护城河声音 , 也源自对这种潮玩究竟能“潮”多久的不确定性 。
失去新鲜感了怎么办?有新的潮流怎么办?玩具本不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刚需 , 而泡泡玛特贩卖的却是一部分人精神世界的“刚需” 。 没进入泡泡玛特圈子的人 , 或许很难理解发烧友们的疯狂 。
喜欢泡泡玛特的成年人 , 其实也将此视为精神寄托 。 信奉“逃避可耻却有用”的成年人们 , 能短暂地离开学业负担、避开职场焦虑、忘记房贷车贷 , 而为它买单、打开它、接受它的过程 , 就像是往生活的湖面上扔了一块石头 , 一时打破了平静和乏味 。
很多人只看到了卖“盲盒” , 其实泡泡玛特的隐秘武器藏在IP当中 。 抓住新消费时代的主流客群的心理 , 运用新消费主义思维去运营 , 泡泡玛特在争议中成长起来 。 不过 , 现实的问题很现实 , IP很难“永葆青春” 。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消费印记 。 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 , 集齐一套卡片吃了数不清的小浣熊 。 年轻人会不会突然之间对潮流玩具失去兴趣?可能不会 。 年轻人会不会突然对Molly失去兴趣?可能会 。
只有不断地创造IP , 创造新鲜感 , 泡泡玛特才能跑赢自己身后的泡沫 。 一个心爱的娃娃 , 在被拥有的刹那 , 这份爱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 那些拥有内容支撑的IP尚且不能长红多年 , 何况没有内容支撑、纯靠外表设计的IP 。
Molly确实拥有魔力 , 但Molly需要越来越多的伙伴 , 比如Pucky、Dimoo、Labubu和SKULLPANDA , 这个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 , 而泡泡玛特是否被高估 , 最终仍取决于自己 , 取决于自己的创造力是否被高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