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电子烟“无害”?把更多年轻一代引向吸烟深渊
文/杨秀峰
野蛮生长的电子烟产业 , 正迎来愈加规范的行业监管 。 3月22日 , 工信部征求意见稿的一条附则被业界认为电子烟将被纳入传统卷烟的监管范畴 。 这既是对电子烟依法监管不足“痛点”的有效回应 , 也意味着 , 过去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电子烟或将正式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
电子烟是个很混合的产品 , 融合了消费品、3C电子、时尚品三种特性 , 不含烟草 , 没有燃烧过程 , 也因此成为其关键卖点 。 近年来 , 突然火爆出圈 。 因门槛低、高毛利、用户粘性大 ,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追利逐梦 。 中国电子烟企业从2013年的45457家快速增长至2020年168452家 , 并深受资本青睐 。 截至2019年12月底 , 全国共有11家电子烟上市公司 。 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显示 , 我国电子烟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亿元 , 急速扩张到2020年的83.8亿元 , 八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2.5% 。
【中国经济网|电子烟“无害”?把更多年轻一代引向吸烟深渊】然而 ,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 , 电子烟的安全性一直存疑 , 监管也处于模糊地带 。
宣称“无害”“安全” , 世卫组织《2019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却指出 , 电子烟不仅有尼古丁 , 还有其他一些有害物质 , 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更是拆穿了其“无害”的表象 , 称电子烟也会释放有害物质 , 危害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健康;宣称可以帮助戒烟 , 实际上却把更多的年轻一代引向吸烟的深渊 , 尽管国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 , 但有些城市中小学旁边的小卖铺将电子烟当成“玩具”卖;传统烟草标注“吸烟有害健康” , 电子烟悦刻标注的却是“再来一根” 。
与此同时 , 行业也显现出不少乱象 。 通配假货、山寨横行、国标缺失、野蛮生长……大多数电子烟处于“三无”状态 , 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 随着电子烟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张 , 对于完善的监管体系需求迫在眉睫 , 将电子烟尽快纳入控烟范围、加强立法和监管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
2019年以来 , 国家层面就已多次发布相关规定 , 对电子烟进行管控 。 2019年发布的“网络禁售令” , 曾被视为行业监管信号之一 。 但是电子烟市场却并没有就此停步 , 反而还在发展 , 时至今日 , 各大品牌的电子烟品牌线下体验店仍在不断冒出来 。
不得不说 , 尽管备受争议 , 但电子烟行业确实是一片蓝海 。 中国有超过3亿烟民 , 数量稳居全球第一 , 电子烟市场潜力巨大 。 光大证券研报称 , 中国电子烟未来的市场空间可达1128亿元 , 成长性堪比新能源车 。
一边是市场蓝海 , 一边是层出不穷的乱象 , 行业规范发展势在必行 , 发布征求意见稿是规范行业的必然 。
相较于此前的举措 , 此次直接参照“传统卷烟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 显然波及面积更大 , 力度也更强 , 亦被认为是电子烟行业继“网络禁售令”后迎来的最严监管 。 监管旨在大幅度提升电子烟监管效能 , 有效规范电子烟生产经营活动 , 解决电子烟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虚假广告等问题 , 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 短期内 , 会给电子烟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 行业会出现大浪淘沙;长远来看 , 有利于电子烟行业的科学发展 。
值得注意的是 , 新政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并非禁售 , 将有效推高行业门槛 , 利好行业上下游供应链龙头企业 。 其次 , 将推动电子烟监管法治化 , 既引导电子烟行业健康发展 , 也将清除电子烟劣势企业与经营不规范企业 , 有望进一步提升品牌商行业集中度 , 规范电子烟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IT|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升级上线 可24小时办理货运业务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电子商务|美容贷“抹黑”征信 谁来负责?
- 电子商务|员工抱怨亚马逊太冷酷:工伤后得不到赔偿 还不让休假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