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吃什么药能让人变聪明一些?
来源:大象公会
英国机构曾在2005年预测 , 改变智力的药物会在20年内被发明出来 。
人们有多渴望自己变得聪明一些?
一项全球药物使用调查发现 , 2015~2017年期间 , 用于认知增强的处方药和非法兴奋剂的使用都在增加 , 其中以欧美为甚:
文章图片
图1/18
<font cms-style="font-L">9个国家认知增强处方药和非法兴奋剂使用的增加情况 / 图片来源:<font cms-style="font-L">Nature News ,Use of ‘Smart Drugs’ On the Rise 。2018-07-05 。 </font></font>
该项调查还发现 , 在常青藤学校中有超过30%的大学生都在使用“聪明药” , 其中包括利他林(Ritalin)、阿德拉(Adderall)等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的处方药 。
在中国 , 同样的药物 , 甚至属于国家控制、禁止的兴奋剂类药物 , 也被用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 。
人类对于“聪明药”的渴望 , 并不是近年才有的事情 。
提神是变聪明了吗
变得聪明一些 , 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思维活跃、精力提升 , 也就是“提神” 。
很多人都有提神的秘诀 , 特别是名人 。
如巴尔扎克 , 为了过挥金如土的生活 , 他常年夜以继日地写作 , 连续20年每天半夜12点起床 , 披上僧袍、点起蜡烛 , 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 。
巴尔扎克维持精力旺盛的创作 , 靠的是大量饮用黑咖啡(black coffee) 。 吃下整勺咖啡粉之后 , 他“灵感纷至沓来 , 就像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前往传奇的战场 , 战斗正酣” 。
或许咖啡在巴尔扎克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 他不仅是个高产作家 , 而且非常高效 , 写完几十万字的《高老头》只用了不到三天 , 《赛查·皮罗多》只用了25个小时 。
文章图片
图2/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传记电影中的巴尔扎克(PaulGiamatti饰)正在喝咖啡</font>
为了保证写作时清醒 , 巴尔扎克白天一有空就会到巴黎街头买咖啡豆 。 他预计的30000杯咖啡并没有成为“一生的句点” , 在饮用超过50000杯咖啡之后 , 51岁的巴尔扎克死于过度劳累引发的心力衰竭 —— 咖啡造成的透支或许功不可没 。
与巴尔扎克相仿 , 中国作家路遥去世前不久还在吸烟 。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6年中 , 平均每天吸两包烟 , ‘我的文章都是用烟换来的’ 。 他这部作品的稿费4万元用来买烟 , 恐怕还入不敷出 。
文章图片
图3/18
<font cms-style="font-L">路遥的铜像都手不离烟</font>
咖啡因和尼古丁真的能让人变得聪明一些吗?
研究发现 , 咖啡因可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激发、诱发钙离子释放 , 进而控制神经传递素释放 , 可逆地提高大脑皮层微兴奋性 。
而在记忆力方面 , 小剂量的咖啡因能够提高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 且增加海马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 , 促进长时记忆 。
但是 , 长期摄入大量咖啡因则会引起中毒 , 出现头晕、耳鸣、血压上升、心率失常等现象 , 还有一定的成瘾性 。
吸烟的效果就没那么乐观 。
作为一种拟胆碱类物质 , 尼古丁有与胆碱相似的作用 , 适量摄入有可能提升记忆测试成绩 。 但是 , 脑成像研究发现 , 尼古丁等拟胆碱药物能促进记忆编码形成 , 同时会损害编码提取 。
也就是说 , 摄入尼古丁以后确实记住了更多东西 , 但是想不起来 。 这显然不能算是智力获得了提升 。
文章图片
图4/18
尼古丁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响(括号内为标准差) 。 使用尼古丁后 , 受试者外显记忆编码任务正确率下降 , 内隐记忆任务的启动量下降 , 而安慰剂组差异不显著
研究还发现 , 在应用了咖啡因、尼古丁之后 , 受试者的兴奋程度有所提升 ,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测试任务正确率的不断下降 , 以及24~48小时后低于基线水平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
也就是说 , 所谓“提神” , 只不过是增加了有限的续航能力 。
即便如此 , 这还是被当作智力提升的表现 。 为了“提神” , 人类也不止用了咖啡和烟草 。
1879年起 , 提取自古柯(coca)叶的可卡因被用来治疗吗啡上瘾 。 1884年 , 后来享有盛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还在给他未婚妻的信中说 , “小小一点剂量就已经能让我飘飘然欲仙欲死 , 并保持高效的工作和研究” 。
文章图片
图5/18
<font cms-style="font-L">弗洛伊德曾使用可卡因长达16年 , 雪茄是他用来提神的另一法宝 。 </font>
文章图片
图6/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古柯(erythroxylumcoca)</font>
到了1885年 , 美国制造商Parke-Davis出售吸食、注射用可卡因 , 并声称其产品能“让懦夫勇敢 , 令沉默寡言者雄辩” 。
文章图片
图7/18
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乐的配方中 , 就含有古柯叶 , 其名字中的coca就得自古柯 , 瓶身上也标注了‘美味’‘提神’
一时间 , 可卡因被当作提神的神药 , 像学生使用聪明药一样被滥用 。
在柯南·道尔的小说中 , 福尔摩斯就用“7%溶液”来提神:
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 , 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 。 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 , 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 。 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 , 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 , 推动小小的针心 , 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 , 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 。
1897年 , 德国拜耳(Bayer)药厂发明了海洛因 , 次年同样以‘不会上瘾的吗啡’之名上市 , 还曾用作儿童镇咳药物 。 海洛因(Heroin)据称得名于德文Heroisch , 即女英雄之意 , 这唤起了市场的追捧 。
与可卡因相似 , 海洛因也被广泛应用于为患者提神:那不勒斯精神病院的大夫说它有“持久的镇定作用”;俄国医生则用它驱散“灵魂的痛苦”;甚至登山俱乐部成员都在运动前服用 , 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兴奋和强大 。
文章图片
图8/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当时的海洛因广告和产品:问题已经被海洛因解决了</font>
这些药物后来的故事广为人知 。 使用这些药物短暂“提神” , 是人类寻找聪明药所走的一段弯路 。 随着合成化工的发展 , 聪明药的研发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
新一代的聪明药
可卡因、海洛因之类神话破产后 , 1964年 , 罗马尼亚科学家久尔贾(Corneliu Giurgea)博士合成了第一个人造聪明药 , 将其命名为“吡拉西坦”(iracetam , 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 。
文章图片
图9/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罗马尼亚科学家Corneliu Giurgea</font>
久尔贾声称 , 聪明药吡拉西坦将改变人类的进化轨迹 , “人类将不会被动地等待数百万年让进化来赋予人更好的大脑” 。
但是吡拉西坦最初并不是用来让人变得聪明的 。
当时 , 久尔贾正在寻找一种能促进睡眠的药物 。 经过几个月反复测试 , 他拿出了编号为“6215”的化合物 。 作为一种助眠药 , 它非常安全 , 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有效果 。
幸运的是 , 久尔贾在临床试验中发现了它很有意思的副作用:志愿者服用一个月后 , 记忆力有了显著改善 。 有鉴于此 , 久尔贾创造了“聪明药”(nootropic)这个词 , 它由希腊语中的头脑和弯曲合成 。
文章图片
图10/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现在 , ‘头脑弯曲’仍被赋予各种平面形象</font>
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催生了很多衍生药物 , 包括阿拉坦、奥拉西坦等 , 和吡拉西坦一起组成了“拉西坦家族”(Racetams) , 都被用作认知增强的补充剂 。
文章图片
图11/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吡拉西坦结构式</font>
文章图片
图12/18
<font cms-style="font-L align-Center">一种拉西坦衍生物:苯基吡拉西坦肼</font>
研究发现 , 拉西坦类药物能有选择地影响脑内谷氨酸受体 。 其中一种谷氨酸受体亚型 N-甲基-D-门冬氨酸(NDMA)参与长期突触增强(LTP)的产生 。 LTP是突触可塑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 反映突触水平上信息贮存过程 , 是记忆巩固过程中神经元生理活动的指标 。
针对不同程度认知损伤 , 包括脑外伤、脑缺血、阿茨海默症、智力发育迟缓等的临床应用则显示 , 吡拉西坦治疗的个体在心理认知技能和思维功能上有高达30%的改善 。
但是 , 即使是在发明几十年后 , 依然没有太多证据表明拉西坦族药物可以提高健康人的智力 。 FDA至今没有批准它作为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在美国销售 。
使用者的追捧 , 更多来自他们的主观描述 。 例如 , 一个名为曼萨尔·丹顿(Mansal Denton)的播客主持人描述服用苯基吡拉西坦的效果 , “服用之后 , 我的表达能力会变强 , 这样就能录制更多(播客)” 。
文章图片
图13/18
在民间应用者的推动下 , 很多药物都被认为有益智作用 。 例如 , 用于治疗多动症的处方药安非他明哌甲酯 , 就以阿德拉(Adderall)和利他林(Ritalin)的名称被当作聪明药 。
文章图片
图14/18
一种利他林片剂包装 。 多动症患者因无法保持注意力而需要服用利他林 , 它也因而被认为具有提升注意力的促智功效
它们在新闻、艺术、金融等工作压力较大的行业被广泛应用 。 硅谷和华尔街那些比拼脑力的“职业运动员” , 更是不会放过 。 多数使用者都发誓说药物绝对有效 。 一项研究还发现 , 服用利他林的人会认为数学很有趣 。
另一种被当作聪明药的是用于治疗嗜睡和调整轮班工作睡眠紊乱的2-[(二苯甲基)亚砜基]乙酰胺(莫达菲尼) 。 它的“提神”作用比咖啡因和尼古丁更为显著 。 在夜店和补习班 , 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不夜神” 。
除了上瘾性、紧张、焦虑、失眠、脱发等一系列副作用 , 最令人沮丧的是 , 2015年的一项评估认为 , 这些人们当作聪明药的药物 , 对智力的提升可以忽略不计 。
到底吃什么能变聪明?
合成药物未能达成人类变聪明的期望 , 在膳食补充和草药领域 , 人们仍未放弃 。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 DHA)被当作提高智力的首选 。 DHA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 , 海洋中单细胞藻类能够合成 , 并在进食藻类的深海鱼脂肪组织中富集 。
人们认为补充DHA可以健脑益智 , 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
在妊娠期和婴幼儿时期 , DHA在大脑、视网膜和其他神经组织内迅速富集 , 对婴幼儿认知功能、视觉发育和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 DHA因此被称为“脑黄金” 。
文章图片
图15/18
市面上的DHA胶囊一般长这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DHA被发现以来就风靡全球 , 近年开发的藻油也成为母婴市场的新宠 。 2015年 , 中国也参考国际共识 , 形成了孕产妇及婴幼儿补充DHA的专家共识 , 建议孕妇和婴幼儿在日常膳食中补充DHA 。
同时 , 专家共识也承认 , 中国母婴DHA摄入水平、营养状况和相关干预性研究的证据较少 。
临床领域的研究则发现 , 尽管DHA对于婴幼儿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 但是补充DHA的效果并不显著 。 在应对早产儿发育迟缓方面 , 摄入DHA的早产儿出现严重智力发育迟缓的比例有所下降 , 但是对其儿童期的智力水平没有影响:当他们成长到7岁龄时 ,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 。
研究还表明 , 母乳中DHA的含量与婴幼儿认知功能及神经发育的水平并不一致 , 仅发现其与晶体智力的增加相关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文章图片
图16/18
一项关于DHA研究的综述性成果:DHA对于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图片来源:Europe PMC
与DHA的命运相似 , 曾被寄予期望提升智力的叶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 , 也都被试验证实对并不缺乏这些物质的人群无效 。
一些聪明药研究者还把目光投向了草药 , 在生理、化学等学科的加持下 , 他们的草药研究看上去也很有系统性 。
例如 , 中草药益智仁听起来就很益智 , 研究也发现 , 它对大鼠药物和缺血导致的智力衰退均有积极作用 。
文章图片
图17/18
文章图片
图18/18
益智仁是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
与益智仁类似 , 银杏叶、高丽参等也为研究人员注目 。 它们的有效成分包括苷、萜、酯类化合物 , 对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神经递质水平调控、多巴胺能突触、胆碱能突触等都发现了积极作用 。
但是 , 这些草药及其提取物多处于动物实验或者一些现在认为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如阿茨海默症的试验性治疗当中 , 对于普通健康人是否有提升智力的作用 , 还缺乏验证 。
特别是它们的有效成分和毒理作用尚不明确 。 如果中年人用来泡水喝 , 恐怕要冒一定的风险 。
而早在1964年 , 久尔贾发明吡拉西坦时就为聪明药制定了一个功能性标准:
√ 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 提高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如生病)身体功能运转的能力
√ 保护大脑免受化学物质和物理的刺激
√ 增加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和亚皮层的反射效率和功效
√ 减少镇静或刺激的作用
√ 不带或尽量少带副作用、毒性
—— 久尔贾为“聪明药”制定的标准
摘自 BBC 相关报道
直到今天也很难有某种日常膳食或者补充剂 , 满足这项为吡拉西坦量身打造的标准 。
2005年7月 , 英国政府咨询机构“远见”发表了一份《2050年的未来药物》报告 , 认为改变智力的药物会在20年内被发明出来 , 包括儿童在内的健康人都能使用 。
【新浪科技综合|吃什么药能让人变聪明一些?】20年的预期已经临近 , 人类离变聪明依然遥远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