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山东科技大学:让学问走出书斋,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通讯员 韩洪烁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邢婷
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 近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 坚持让“学问走出书斋” , 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场所 。
盘活机制 , 让成果瞄准科技前沿
多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在新材料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痛点” 。

崔洪芝教授与团队学生正在研究海洋耐磨蚀、耐腐蚀材料
在山东科技大学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略海洋重大战略 , 吹响向海洋经济进军的号角之处 , 崔洪芝确立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材料腐蚀与防护、新能源与环境友好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
崔洪芝发现 , 在船舶行驶过程中 , 经常因为缸体材料的磨损、腐蚀、磨蚀性能不足 , 而造成动力性降低 , 甚至破坏等问题 , 是我国船用发动机“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
如何用好新材料的科研成果?“让船舶发动机穿上金属陶瓷复合衣!”崔洪芝这一前沿构想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 。
近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在一次次探索中 , 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 盘活学校科技创新机制 。
“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 , 我们出台了《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 , 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学科筑峰工程’ , 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其次是搭建平台 , 推动‘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 , 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最后是突出目标导向 ,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行业产业现实需要’的创新方向 , 进行前瞻性探索……”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介绍 。
【象牙塔|山东科技大学:让学问走出书斋,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深入一线 , 让成果破解生产难题
2020年11月的一天下午 , 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 , 山东科技大学遥感监测团队成员张文华随即联系火点就近的野外核实调查员 。 2小时后 , 经核实该处确为焚烧火点 , 过火面积约50亩 , 10分钟内监测上报 , 3小时内野外核查确认 , 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

山东科技大学教师研发的GZ系列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正在巡查高压线路
这正是该校孙林教授牵头的遥感监测团队的科研成果之一 。 在学校政策、平台的支持下 , 孙林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实现了成果和需求的“结对” , 卫星监测系统成了一双“眼睛”时时刻刻注视着生态环境的变化 。 如今 , 该成果拓展到“机器视觉业务” , 走进了企业生产车间 , 在汽车生产线、电视生产车间等 , 发挥着智能“监控”作用 。
“生产一线是最大的实验室 , 是开展研究的宝地 。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说 。
“我们鼓励老师们把科研成果带到生产一线 , 用我们的科技成果解决企业生产面临的难题 。 不仅如此 , 我们还对学校2020年1300余项专利进行星级评价 , 筛选了一批高星级、高价值专利在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平台进行推介;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等200余名的服务队伍 , 把学校的科创成果送到一线 。 ”该校科技处处长陈连军介绍 。
广泛合作 , 让成果“面朝”市场
“以前 , 我们的技术成果仅仅是攥在手里 , 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 现在我们既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定向推介给企业 , 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让我们的成果更接地气 。 ” 在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先进制造专场对接会上当场与企业签约后 , 该校孙金全副教授说 。

山东科技大学与淄博市签订合作共建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框架协议
为了做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 , 山东科技大学去年组织10余场校企技术成果对接洽谈会 , 为老师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合作洽谈平台 。
另外 , 该校每年都组织各个专业的教授、博士 , 深入合作的企业和研究院所 ,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 通过举办这种产学研对接活动 , 该校每年都有百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得以转化 , 技术交易额年均超过6000万元 。
近两年 , 山东科技大学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 今年3月 , 与淄博市联袂共建山东省首个产业技术学院 , 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此外 , 该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校企科技攻关合作 , 共建一批实验研发基地 。
据统计 , “十三五”以来 , 山东科技大学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余项 , 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 ,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00余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