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数字转型时代,没有谁可以唱独角戏

通过智慧城轨 , 一图管控400多个工地安全 , 隐患识别率提升超过30% , 日常巡检工作量减少35%;通过智慧港口 , 港口提高10%到20%的装卸能力……透过华为2020年年报 , 人们看到华为与253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700多个城市共创的行业新价值与场景化解决方案 , 亦从一家领先科技企业的成就窗口看到:数字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 并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效率 。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为很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 但催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 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能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 。 从云上生活 , 到远程工作 , 再到数字商贸 , 千行百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 而数字经济也重新定义着千行百业 。 在金融业 , 经历数千年迭代的实体货币遭遇挑战 , 数字货币将破茧成蝶;就交通业而言 , 不再限于修桥筑路的传统形态 , “人悦其行”加“物优其流”的数字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交织 ,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 适应数字化转型大潮成为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最大确定性 。
当企业、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共同选择 , “不会转”的能力难题、“不敢转”的效益难题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 。 有的尚未完成基础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 有的缺乏“上云用数赋智”的深度业务 , 有的在数据共享时出现了安全隐患 , 有的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可借鉴案例和上下游协同的生态而推进缓慢 。 要实现高效、安全、协同的数字化转型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 。 而在这一领域 , 一些骨干企业由于具有技术、人才的积累 , 具备建设运营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经验 , 具有与各行业合作伙伴共创行业新价值的理念 , 具有对接多样需求、多个系统的能力 , 而形成了做好数字“服务人”、耕好转型“黑土地”的先天优势 。
2020年 , 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规模约达1万亿元 , 新基建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 。 在人工智能领域 , 机位资源智能分配项目使深圳机场每天1000余架次航班可在1分钟内完成机位分配 , 每年有上百万旅客不再需要通过摆渡车登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 , 上汽宁德智能工厂的车间里 , 500多台工业机器人同时挥舞机械手臂 , 平均一分钟就能生产一辆汽车……在各领域的转型实例中 , 离不开骨干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与数字服务 。 在数字转型千帆竞发之际 , 需要有更专业的人打通航道 , 让智能梦想照进现实 , 让数字蓝图真正落地 。
数字化转型不固守于单一产品的发明 , 而着眼在为不同场景赋能 , 形成新的发展生态 。 但数字技术晦涩难懂 , 行业领域纷繁复杂 , 能否让二者真正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 这就要求骨干企业“两条腿走路” 。 一方面从业务中来 , 挖掘数字技术的深度 ,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 , 完善数字转型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到场景中去 , 探索客户价值、拓展数字经济的广度 , 通过了解市场需求、捕捉用户痛点 , 将技术运用到各不相同的场景中 。 寻找技术和行业的结合点 , 相关企业才能成为数字转型的“船”和“桥” , 实现自身发展、企业转型乃至行业变革、社会需求满足的多赢 。
【技术|数字转型时代,没有谁可以唱独角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开辟专篇部署数字中国建设 , 并强调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 数字转型时代 , 没有一个行业、一个个体可以唱独角戏 。 这一方面是说 , 数字技术广泛传播 ,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置身其外 。 更重要的是 , 在构建数字生态的过程中 , 几乎没有人可以独自完成转型的所有工作 。 在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转型路上 , 期待有更多“船”和“桥”支撑千行百业实现数字化蝶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