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 观察者网 周昊
“2020年我们力争活下来 , 明年还能发布财报 。 ”
一年前的华为财报会上 , 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风萧萧兮易水寒” 。
一年之后 , 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站在同样的位置 , 用八个字概括了华为的2020年:经营稳健 , 符合预期 。
恰如“生而千年不死 , 死而千年不倒 , 倒而千年不腐”的胡杨 。
过去一年 , 华为的营业收入为8914亿元 , 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 , 同比增长3.2%;研发投入1418.93亿元 , 同比增长7.8% , 研发费用率由15.3%提升至15.9% 。
这也让常年关注华为的媒体人朋友们感慨万千 , C114首席采访人员蒋均牧用陈毅元帅的诗词“大雪压青松 , 青松挺且直”来形容这份成绩单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1/7
“大雪压青松 , 青松挺且直” 图片来源:网络
的确 , 在美国多轮的不公正打压下 , 华为的这份增长称得上来之不易;更可贵的是 , 在整份财报中 , 华为将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对公司影响最大的事件 , 展现了一种极为坚韧且乐观的积极姿态 。
胡厚崑在致辞中表示 , 我们依然处在一个复杂动荡的环境中 , 疫情的反复、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 , 必将是常态化的挑战 。 我们坚信 , 数字技术创新可以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 让生活更美好 , 让商业更智能 , 让社会更包容 , 让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加速到来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今年初在山西煤矿考察期间也对外谈到 , 华为已经开启了南泥湾计划 , 只要找准新的业务增长点 , 就可以对冲掉手机业务的损失 。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但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
手机 , 华为核心?
聚是一团火 , 手机业务对华为集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2015年 , 华为消费者业务在Mate7系列的加持下成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短短四年 , 消费者业务营收规模就由125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673亿元 。 相比之下 , 运营商业务板块四年间的总增量约为670亿元、企业业务则为539亿元 。
2020年 , 华为消费者业务贡献营收4829亿元 , 增速骤降至3.3% , 还不及前年增速34%的零头 。 胡厚崑在财报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 过去五年华为的营收、利润复合增长率均在14%左右 , 2020年增速明显放缓;美国的打压对消费者业务特别是手机产品的影响非常大 , “我们需要坦率承认 , 去年确实非常不容易” 。
客观来说 , 在芯片供应无法解决的大背景下 , 接下来的每一年 ,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
蒋均牧对观察者网表示 , 虽然2020年的年报确实体现了华为的韧性 , 但是特朗普政府真正的彻底“限芯”其实是2020年5月中旬落地 , 也就是说对华为的影响是从去年的第三、甚至第四季度才实质开始 。 今年全年 , 都会受到影响 , 这在明年发布的年报中 , 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
“华为有进一步剥离手机业务的考量” , 外部不免有一些杂音 , 还有媒体报道 , 个别厂商在内部会议上断定华为手机业务再难回归主流 , 因此有精力在手机以外开启汽车战线 。
华为每年的旗舰手机仍会按原计划推出 , 胡厚崑明确表态 。
同时 , 手机并不是唯一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2/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华为在技术层面 , 尤其是对鸿蒙、HMS和AI这三层关键技术的深度创新投入从未停止 , 这才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以用户为中心 , 通过鸿蒙、HMS、AI三层技术 , 聚焦五大关键场景去打造智慧化全场景的用户体验” , 这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的整体战略 。
华为早已提出“1+8+N”的物联网战略 。 “1”目前受阻 , 但可穿戴设备、平板、PC、智慧屏等“8+N”产品正在尽力填补“1”带来的空缺 。 2020年“8+N”产品的销售额实实在在地增长了65% , 围绕消费者实际体验的“软硬生态”也在快速的推进当中 。
比如鸿蒙系统已经在可穿戴设备、智慧屏以及车机等产品上线 , 4月份也将正式登录华为手机;目前已经有20多家硬件厂商以及280多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 。
比如HMS(华为移动服务)生态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 , 目前在全球的170多个国家铺开 。 截至2020年底 , 全球开发者超过230万 , 基于HMS的应用数量超过12万份 , 上架到华为应用市场的海外应用数量相比2019年增长10倍以上 , 这样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华为自己的预期 。
但“8+N”产品短期内仍难以达到手机业务的规模 , 华为还需要新的业务进行落地 。 5G这口已经被开挖的金矿 , 成为了一个可以拓展的目标 。
继续专注“修管道”老手艺
“华为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 , 就是坚持管道战略 , 通过管道来整合业务和产业 。 通信网络管道就是太平洋 , 是黄河 , 是长江 , 企业网是城市自来水管网 , 终端是水龙头 , 沿着这个整合 , 都是管道 , 对华为都有用 。 ……当然 , 管道不仅限于电信 , 管道会像太平洋一样粗 , 我们可以做到太平洋的流量能级 , 未来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将对管道基础设施带来海量的需求 , 我们的责任就是提供连接 ,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 ”
这是任正非2012年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专家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 , 描述了华为当时坚持多年的“管道战略” 。
毫无疑问 , 华为不但赌对了 , 而且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笃行至今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去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影响深远 , 却再次印证了任正非的远见 。
“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 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 , 胡厚崑表示 , 在宏观层面 , 华为将全球各个国家的数字化联接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三类进行比较 。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 , 一个国家的信息通信技术成熟度越高 , 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影响就越小 。
以5G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正在加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数字产业化新生 。 某种意义上来说 , 是ICT基础设施牵引着全球政治、经济中心的进一步东移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3/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华为继续坚持“修管道”的老本行 。
在2020年 , 华为用创新的技术和服务保障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张网络稳健运行 。 华为还在多个国家率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当地抗击疫情 , 在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 , 华为安装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多个部门 , 使医生能进行经验分享 , 指令能快速下达;在厄瓜多尔、意大利 , 华为帮助医院部署了新冠疫情辅助筛查系统 , 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 , 减轻卫生系统工作量;在纳米比亚、阿根廷 , 华为协助当地机构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了红外测温仪 , 帮助当地疫情防控 , 减少病毒传播 。 而在信息通信技术欠发达的地区 , 华为推出的Rural Star(田园之星)移动通讯解决方案为偏远村庄提供高质量的移动宽带服务 , 推进乡村数字化 。
Rural Star系列解决方案商用以来 , 已累计为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 覆盖5000多万偏远区域人口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4/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华为认为 , 全球的5G网络部署目前已经进入了建设的高潮期 , 各行各业对于5G的应用已经从怀疑、畅想开始走向了实践 。 在国内市场 , 三大运营商已经签署了超过1000个5G应用的商业合同 , 范围涵盖了交通、能源、制造、医疗等二十多个行业 , 实实在在的回答了运营商“5G投资后如何赚钱”的问题 。
目前基于5G的行业创新已经解决了由0到1的问题 , 随着创新成功后大规模的项目复制 , 各行各业会快速进入由1到N的发展期 , 这对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 华为也希望通过聚焦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 , 继续扮演好社会数字化转型使能者的角色 。
造车 , 还是卖扳手?
跨界造车的话题沸沸扬扬 , 风口上的华为也不能例外 。 相比于亲自下场 , 华为更愿意用合作的态度来看待时下的造车热 。
在财报发布会结束的问答环节 , 胡厚崑向在场媒体表示 , 造车话题日趋热门的原因在于汽车行业已经走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间点 , 未来也一定会趋向电动化与智能化;华为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智能汽车领域 , 对自己作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定位没有改变;华为希望与车企加深合作 , 在“造好”车的同时造“好车” 。
业内知情人士向观察者网表示 , 华为不愿亲自下场造车 , 一方面是因为整车厂利润率为10%左右 , 与华为现有业务利润率相差不大 , 而对于造车能否成功 , 华为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 风险收益不成正比;另一方面 , 华为如果下场造车 , 肯定会影响到现在与各大车企的合作 , 这对被围堵中的华为是不利的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5/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华为更重视的是生态 。 “赋能千行百业”是笔者接触过的各层级华为员工共同的口头禅
“把朋友变得多多的 , 敌人变得少少的” , 在华为2020年度财报中 , “合作”与“伙伴”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分别是174次与194次 , 与上年度相比分别增长了16%与40% 。
在2020年三大业绩版块中 , 占比11.3%的企业业务取得了同比23%的增长速度 , 为华为贡献1003亿元的营收 。
这又是一个被华为非常看好的业绩增长点 。 在疫情的影响下 , 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提速已经被拉上了日程 。 华为统计的数据显示 , 目前有86%以上的大型企业管理者 , 预计疫情之后公司的数字化投资将会增加 , 其中有25%认为相关投资会增加超过20%以上 。
华为预计 , 新冠疫情使全球大型企业登入公有云的进程提前了一至三年 , 到2025年 , 将有95%以上的大型企业会在人工智能、公有云等领域有所行动 。
同时 , 随着企业数字化的深入 , to C的数字化一定会倒逼企业进行to B的数字化:以往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主要由C端的数字化营销展开 , 而对数字化订单的处理会进一步推动企业本身内部系统的数字化 , 然后再延伸至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 。
华为认为 , 以金融、制造、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 , 将会以数据为处理对象将生产管理系统向云迁移 。 在此次数字化变革中 , 行业将与5G、AI、云、IoT等新型数字技术的融合 , 实现创新商业模式、增强用户体验和提升运营效率的转型目标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6/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为了推进相关的数字化进程 , 华为在云业务上首先用统一的架构覆盖了公有云、混合云以及边缘云等不同的应用场景 , 从技术底层为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上云方案提供支持;同时 , 华为云也在致力于构建一个活跃的、强大的云生态 。
目前华为云已经拥有19000多个合作伙伴 , 共有160多万名开发者 , 整个云生态也已经部署了4000多个应用 。 2020年华为云成为中国排名第二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 , 在全球市场上 , 华为云业务的增幅达到168% 。
华为还是那个华为
很早就有人把通信行业称为“夕阳行业” , 那么今天各行各业争相与通信结合 , 化身一颗颗闪耀的新星 , 又该如何解释?
“欲知松高洁 , 待到雪化时” , 外界重压之下 , 华为这份财报没有一丝“哭哭啼啼 , 没有出息” , 也没有故作镇定 , 强颜欢笑 。

观察者网|失去手机的华为,修管道还是造车?
文章图片
图7/7
图片来源:华为2020年度财报
“华为随便抓一个机会就可以挣几百亿 , 但如果我们为短期利益所困 , 就会在非战略机会上耽误时间而丧失战略机遇 。 ……不为短期挣钱机会所左右 , 不急功近利 , 不为单一规模成长所动 , 敢于放弃非战略性机会 , 敢赌未来”
华为还是那个华为 , 华为的管道和伙伴已遍布天下 。
2021 , 满天星光 , 等待燎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