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前行,中小企业怎样拓新局?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采访人员张辛欣、王雨萧)随着疫情好转和一系列帮扶措施落地 , 中小企业的经营企稳回暖 。 但不可否认 , 压力二字 , 依然是很多企业的“心头难” 。  
资金投入紧张、市场需求变化、经营成本较高……面对诸多挑战 , 中小企业怎样解压力、拓新局? 
稳中有进 但仍承压前行 
一季度同比30%的销售额增速 , 让四星玻璃董事长王焕一对今年企业走势很有信心 。  
四星玻璃是国内一家药用中硼硅玻璃生产商 。 相比去年年初“人不到位 , 货发不出去”的现状 , 今年以来 , 疫苗瓶国产化和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等推出 , 推动药用玻璃供给升级 , 以中硼硅为代表的中高端玻璃市场拓宽 , 企业经营“一个月比一个月稳” 。  
一个稳字 , 是开局之下 , 不少中小企业的写照 。  
和去年相比 , 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 , 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5 , 比去年四季度上升0.5点 。 连续4个季度保持上升的态势里 , 有很多企业稳健发展的步伐 。  
企业经营逐步回暖 , 但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  
“去年的压力是活着 , 今年的压力则是要活好 。 ”国内一家车规级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智能化的趋势让汽车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计算机” 。 去年至今 , 行业对车规级芯片的算力需求就提升10倍 。 企业加紧研发、提升性能 , “一刻不敢放松” 。  
“市场大了 , 竞争也多了 。 企业要上规模 , 资金存在紧张 。 ”王焕一坦言 , 希望加大贷款和专项资金的补助力度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显示 , 一季度 ,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虽达到去年同期以来最高值 , 但仍低于2019年四季度5.2个点 , 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 49%的企业反映生产成本同比增加 。 对小型企业而言 , 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影响较大 。  
“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 中小企业仍面临来自市场和自身的压力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说 , 从“活下去”到“活得好” , 企业要在承压前行中探索 。  
开拓新局 在挑战中抓机遇 
【|承压前行,中小企业怎样拓新局?】对话一个多小时 , 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向采访人员谈及最多的词就是“市场” 。  
作为口罩、医用耗材生产商 , 曹军在短短一年间经历了市场的大幅波动 。 当防疫物资从短缺到充沛 , 细分行业“挤进”大量竞争者 , 企业如何脱颖而出?答案还在“市场” 。  
推出个性化口罩 , 一周七天“拆盲盒”体验;引入清凉感材料 , 符合夏季使用特点……围绕口罩进行“微创新”的同时 , 蓝禾从医用耗材到液体敷料、伤口护理软膏 , 逐步打造产品生态圈 。 “市场变了 , 供给就要改变 。 企业要围着市场转 。 ”曹军说 。  
采访中 , 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企业只能在可认知的条件下实现增长 , 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 因变而变 , 市场中的机遇 , 在于企业自身的发现和争取 。  
和手机终端打交道的同时 , 3D传感制造商奥比中光将目光瞄向了养殖 , 用传感摄像头进行喂料、成长监测等智能化管理 。 在公司副总裁孔博看来 , 一些大应用场景进入平稳增长区间 , 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养殖等新应用却方兴未艾 。  
“我们虽是小企业 , 但进入新领域更灵活 。 ”他说 , 抓住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需求 , 就能找到新卖点 。  
聚焦个性化消费趋势 , 网购平台得物构建集社交、电商、鉴定为一体的“淘”生态;瞄准数字化升级 , 九号公司从智能电动车生产向提供短途智能交通方案拓展……找市场、抓机遇的过程中 , 新视野被打开 。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小而不精、多而不强的问题 。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 , 中小企业要勇于在谋创新、拓新局上破题 , 把小企业做成“小巨人” 。 工信部也将完善创新发展机制 , 引导其聚焦主业、做精主业 。  
突出精准 将好政策帮到点上 
在努力寻求破题之道的 , 不只是企业 。 今年 , 在延续去年很多政策的同时 , 相关政府部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痛点、堵点更进一步精准施策 。  
比如 , 我国中小企业约60%以上的资产为应收账款和存货 , 但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中 , 约60%要求提供不动产担保 。 1月1日起 , 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 打破信息壁垒 , 推动中小微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动产和权利获得融资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等一系列降本措施 。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上述政策加上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 预计全年新增减税超过5500亿元 。  
黄利斌说 , 把已有政策抓好落实的同时 , 还要推动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精准施策 , “要让企业当年有感” 。  
“希望一些大企业能进一步开放供应链”“降低门槛 , 更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准入门槛 , 提升技能人才储备”……采访中 , 聚焦能力培养和环境优化 , 不少中小企业给出建议 。  
工信部提出 , 2021年 , 将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 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 , 将加强防拖欠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纳入评估 。 “我们还将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进行精准对接与服务 , 通过3至5年时间 , 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