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民营快递大变局:一只“兔子”掀起的内卷是如何折了顺丰的腰?
_原题是:21深度丨 民营快递大变局:一只“兔子”掀起的内卷是如何折了顺丰的腰?
作者:曹恩惠
1993年 , 广东顺德出现了一家名叫“顺丰速运”的公司 。 公司老板王卫 , 做的是往来于内陆和香港之间的“水货佬”生意 。
同年 , 在浙江杭州湖墅南路沈塘桥附近的一间出租屋内 , 聂腾飞和詹际盛创办了盛彤实业有限公司 , 开展往返于杭州、上海的送报关单业务 。 盛彤实业后来更名为申通快递 。
沧海桑田 , 王卫、聂腾飞所开辟的民营快递江湖 ,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今非昔比 。 顺丰依旧是王卫的顺丰 , 一跃而成国内最赚钱的民营快递企业 , 而申通早已易主 。 (聂腾飞离世后 , 其弟弟聂腾云后来创办了韵达股份) 。 告别草莽生长的时代 , 民营快递江湖的“厮杀”如今更是激烈 , 有人离场 , 有人常青 , 更有人“初生牛犊不怕虎” 。
顺丰一季度的业绩爆雷 , 揭开了快递行业竞争残酷的现实 。 但这也不得不让人反思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最赚钱的顺丰在盈利上栽了跟头?
“对现在中国快递业而言 , 过去是靠‘运气’挣的钱 , 现在就要进入一个完全比拼实力的阶段了 。 ”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赵小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未来两三年内将是快递行业故事多发期 , 整个行业也将进入股权并购充分整合的时代 。
然而 , 一些不安的因素 , 却将眼下快递行业的竞争拉回了野蛮时期 。 当极兔以搅局者之姿在电商快递领域挥起“价格屠刀”时 , 经验丰富的“通达系”毫不犹豫地应战 , 祭出了“以价换量”的策略 。 重资产的顺丰陷入价格泥淖 , 一季度亏损 , 董事长道歉 。
【21世纪经济报道|民营快递大变局:一只“兔子”掀起的内卷是如何折了顺丰的腰?】纵观整个中国民营快递发展的历程 , 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枢维持着前进态势——顺丰和“通达系”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转型故事 。 在这一维度之下 , 民营快递企业朝着业务多元化方向 , 构筑护城河 。 中国民营快递进入大变局时代时 , 哪些因素影响着快递业蜕变的进程?
快递企业不甘于只送快递
催生中国民营快递行业进步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快递企业不甘于只送快递 。
虽然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直营式和加盟制的分野 , 顺丰、京东(指京东物流 , 下同)与“通达系”最终殊途同归 , 朝着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转型迈进 。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 , 国际物流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灯塔式的企业 。 双寡头之争的联邦快递、UPS搭建起从快递、零担、供应链、电子商务、商业服务全路链 , 让两家巨头企业享受到综合物流模式所带来的盈利稳步提升 。 因此 , 对于国内快递企业而言 , 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路径不可避免 , 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
“物流服务综合化 , 既是客户需求多样化驱动 , 也是快递企业内部发展驱动的结果 。 ”一位快递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过去十年 , 电商的高速发展给民营快递的野蛮生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 “通达系”凭借加盟制、“价格战”等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但同质化竞争、薄利却成为快递行业挥之不去的标签 。 相较之下 , 定位中高端时效件的顺丰 , 在服务和产品定位上体现出了差异 , 并表现出较高的议价能力 。 一时之间 , 顺丰也成为民营快递领域中最赚钱的公司 。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绕不开资本的推手 。
2015年底 , 申通率先向资本市场靠拢 , 发起了国内“快递第一股”的争夺战 。 尽管后来被圆通弯道超车 , 但“通达系”的集体上市 , 表明资本介入快递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逆 。
在这一趋势面前 , 号称“不会上市”的王卫在资本面前低下了头 。 以致于至今 , 王卫都 “经常在问自己”:“顺丰是不是应该不上市呢?因为跟我的理想好像越来越远 。 ”
不可否认的是 , 资本的介入 , 加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内生裂变 。 在资本市场永远期待新生故事的刺激下 , “通达系”、顺丰、京东均表明了定位综合物流服务商的决心 。
所谓的综合物流服务商 , 即是打造一个以快递为核心的生态圈 。 翻看顺丰、“通达系”以往的年报 , 其对未来发展目标的表述异曲同工——无论是申通的“产品生态营造”、圆通的“快递+”、韵达的“一体两翼”、中通的生态圈构建 , 以及顺丰的差异化竞争 , 还是后来各家企业不断对自身战略措辞的修饰、更新 , 大家的目标几乎一致 。
这个变化 , 伴生着消费升级和零售变革驱动供应链基因的变化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制造企业、各级供应商和零售商需要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 亟需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升级 。 与此同时 , 供应链各环节对物流服务的效率、体验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 因此 , 物流深度嵌入供应链各环节成为必然方向 , 快递物流企业需要对此变化进行快速响应 。
在电商红利逐渐弱化时 , 这形成了快递企业的长期成长逻辑 。
“数智化技术带来的物流产业革命 , 已经在发生 。 ”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生态的构建 , 在民营快递企业内部持续发酵 。 必要时 , 需要一把手亲自下场 。
2020年5月28日 , 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出现在直播镜头前 。 在这场直播中 , 中通将场地移到了中通云仓仓库 , 加强从物流到商流的探索 。 “中通未来不仅是一家快递公司 , 也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 , 而是一家平台公司和生态公司 。 ”赖梅松对媒体评价称 。
综合物流赛道并不拥挤 , 但同宗同源的“通达系”在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赛道上 , 出现了竞速分化 , 中通率先“出圈” 。
赖梅松那场直播首秀的四个月后 , 中通迎来了赴港二次上市 。 上市前夕 , 中通举办了一场客户开放日 , 包括中通快递、中通快运、中通云仓科技、中通商业、中通国际、星航联盟等在内的集团生态圈各板块业务悉数亮相 , 生态圈已具雏形 。
民营快递企业在进行内生裂变时 , 业务拓展的协同性成为一项关键因素 。 这一点在快运环节的竞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在寻求快递之外的新增长极时 , 快运成为顺丰、“通达系”率先染指的领域 。 然而数年竞争下来 , 快递企业中只有顺丰、中通和百世从快运环节中跑出来 。 申通、韵达先后告负 。
“快递企业正在加速进入第二阶段的全方位竞争模式中 , 从公司治理、团队结构、资金储备 , 到解决方案、行业整合度、产业联合度 。 ”赵小敏认为 , 下一轮将是更高级别的“战争” 。
一只“兔子”掀起内卷
在高级别的“战争”中 , 顺丰的确走在了最前沿 , 并带动着民营快递企业竞争模式的进化 。
“公司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快运、冷链、同城、国际、供应链等新业务 , 从单一快递企业成功转型为综合物流集团 , 服务客户基数越来越大 , 渗透到供应链环节也越来越多 。 ”面对投资者的质疑 , 顺丰控股坚持放眼长线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注意到 , 当顺丰控股爆出一季度亏损的利空后 , 分析师们却给予了“宽容”态度 。 “短期业绩虽承压 , 但将逐步迎来产能利用率爬坡和管理提升 。 ”安信证券交运分析团队的此番说辞代表了多数分析师的看法 。
然而 , 当最能赚钱的民营快递企业在盈利上栽了跟头后 , 快递行业当下的非理性竞争 , 似乎正拖累着行业前进的步伐 , 也让民营快递企业在跨向未来业态时 , 进入了竞争内卷陷阱 。
2020年 , 一只“兔子”搅动了后疫情时代的民营快递江湖 。
去年3月份 , 极兔进入中国快递市场 , 并只用了一年时间 , 就将其在中国的团队扩张到15万人 。 最新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1月 , 极兔平均日配送业务量为2000万件 。 对于其他快递公司而言 , 这一数据的完成 , 用了5-10年时间 。
在资本市场上 , 极兔也是风头正盛 。 近日 , 有媒体报道称 , 极兔已经完成了一笔18亿美元的融资 , 投后估值达78亿美元 。
业务量和融资渠道的“双丰收” , 使得民营快递企业不得不正视极兔的存在 。 而早在去年7月份 , 当极兔表现出苗头时 , “通达系”一度传出封杀野蛮入侵的极兔 。 但在“价格战”的影响下 , 封杀失败 。
眼前的极兔发展模式 , 与“通达系”早年的生长如出一辙 。 在电商快递同质化竞争难以改变的现状下 , “价格战”极容易动摇电商件的格局 。
“‘价格战’是市场无序时最容易达到目的的竞争手段 。 ”杨达卿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分析 , 当前中国快递市场价格战 , 有多种因素导致:一是快递市场本身未建立市场集约化 , 市场竞争胶着情况下 , 打“价格战”直接有效;二是极兔等新市场主体和部分传统快递企业以新模式拓展市场 , 更愿意以“价格战”快速赢得局面;三是数字科技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的市场格局 , 数字化的换道期间 , 让既有格局逐渐松动 , 让有意取得上位的企业愿意以“价格战”突破 。
前述快递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戏称 , “跟极兔‘打仗’ , 仿佛是在跟另一个过去的自己斗 。 ”
显然 , “价格战”正在让民营快递的竞争内卷持续发酵 。 “鲶鱼效应”之下 , 顺丰、“通达系” , 似乎还无法及时抽身 。
顺丰为何折腰?
“因腰部电商件市场均价偏低 , 且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有明显效益 , 短期对公司盈利带来一定压力 。 ”在回应亏损时 , 顺丰如此解释 。
那么 , 顺丰为什么执着进入电商件领域?深层次原因在于 , 商流对物流的决定性关系因电商竞争格局的演变而再度强化 。
“下沉新市场空间被挖掘 , 拼多多及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的崛起 , 打开了电商件新的增量空间 。 ”杨达卿认为 , 制造市场和电商市场是快递企业的生存土壤 , 没有规模化订单支撑的快递企业很难续命 。
过去十年 , “通达系”掀起的价格战风生水起 , 顺丰两度入局电商件均不堪成本压力而失败告终 。 然而 , 时效件业务量增长遭遇天花板 , 快运、冷链等新业务很难快速进入盈利释放期 , 顺丰不得不重新思考电商业务上的可能性 。
凭借去年疫情期间在网络运行上的先发优势 , 顺丰从“通达系”手中抢占了不少电商件市场份额 , 带来了业务量的迅猛增长 。 但很快 , 产能瓶颈出现、资本开支加重 , 成本快速放大 , 且顺丰再度陷入“价格战”的泥淖 。
需警惕的是 , “价格战”或有加剧的苗头 。 近日 , 号称有中国快递行业风向标的义乌 , 再现每票0.8元的快递价格 。
“同质化和快递量件分布极不平均的现状 , 是导致电商快递价格战无休无止的本质原因 。 ”有不愿具名的机构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去年仅义乌的快递市场份额占全国比例超过10% , “虹吸效应”下 , “价格战”往往容易波及全网 。
推荐阅读
- 贺正|陈省身:21世纪的数学
- 21世纪经济报道|电商“失速” 代运营机构谋变
-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5G连接数已近4.3亿 加速探索垂直应用市场
- 思考|七宝德怀特“男神”教师:21世纪,千万别缺少这种底层思维
- 难题|全力突破21世纪最大数学难题,新入职华为数学家有多牛?
- 发射|星河动力航天再发一枚商业火箭 民营火箭首次实现连续发射成功
- 服务|这颗小卫星乘民营火箭上天,将开展多项全球首次在轨验证试验
- 动力|新突破!我国民营火箭首次连续发射成功
- 动力|一箭五星,民营火箭首次连续发射成功!
- 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快评:互联网“拆墙”是一个正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