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张强、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范靖云等 , 分别与英国约克大学教授Roger Colbeck、清华大学教授马雄峰合作 , 采用不同理论方法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性扩展 , 为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的实用化奠定坚实基础 。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自然—物理学》和《物理评论快报》 。
随机性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 , 在信息安全、数值模拟、抽样检测和公益彩票等领域中有着重要应用 。 基于量子物理内禀特性产生的量子随机数 , 被认为是区别于经典随机数的一种真正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资源 。 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数安全性仅仅与系统的输入、输出相关 , 而并不依赖于物理设备的质量和可信度 。 即使在极端条件下 , 设备本身不可信或受到第三方控制 , 乃至窃听者拥有强大的量子计算机 , 该方案产生的随机比特仍然具有目前最高等级的安全性 。
潘建伟团队和合作者于2018年首次实验实现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数产生 。 但在此实验方案中 , 随机数产生过程中消耗的随机性远远大于产出 , 随机数产生的不可持续性 , 阻碍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 针对这一问题 , 潘建伟团队和合作者设计并实现了设备无关的量子随机性扩展 。 他们与Roger Colbeck合作 , 在基于熵累积理论的实验中 , 约在19.2小时内实现2.57×108比特的随机性净增加 。 英国学者Paul Skrzypczyk认为 , 该工作“毫无疑问提供了最高质量的随机数 , 是量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同时 , 他们与马雄峰团队合作 , 在基于量子概率估计方法的实验中 , 约在13.1小时内实现1.08×108比特的随机性净增加 。 《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认为 , 这是一项“量子随机数产生、随机扩展领域中的开创性工作” 。 (桂运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1147-2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6.050503
【实验|中外学者合作实现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性扩展实验】[责任编辑: 赵清建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中国|微软 Azure 动手实验营-1月课程预告
- 人工智能|正片来了!五期「AI大咖说」第一期,探秘清华大学AI&机器人实验室
- 实验|他,清华博士,两次战胜命运,发完《Nature》,再发《Nature》子刊!
- 琼海|数字孪生与智网互联创新实验室在琼成立 助力智慧海南建设
- 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 模型|经逆向工程,Transformer「翻译」成数学框架 | 25位学者撰文
- 实验|腐蚀皮肤 引发爆炸 成分不明让孩子远离“网红实验”
- 材料|火箭实验室将研发颠覆性的中子中型运载火箭
- 实验舱|国家航天局:探月四期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下一步是探索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