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车美股“两年游”背后:上市潮的宠儿 有多少成了弃子?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婷婷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流血上市 , 抱憾退场 , 2018年曾顶着”汽车新零售领域的美团“这一光环赴美上市的团车 , 在仅两年后就决定离开这片梦想之地 。
2018年11月 , 团车以7.8美元的发行价在美上市 , 首日市值达到6.26亿美元 。 这一上市成绩其实并不理想 , 由于招股时期投资者就不愿买账 , 团车IPO募资金额从市场盛传的2亿美元最终调低至3140万美元 , 并以7.8美元每ADS的低位发行 。
上市后 , 团车股价仍持续下挫 , 截至今年1月20日 , 团车收报3.48美元 , 市值已不足7000万美元 , 较两年前上市时市值蒸发近90% 。 21日 , 被“嫌弃”的团车无奈开启私有化进程 , 宣布收到公司董事长兼CEO闻伟发出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建议书 , 计划以每ADS 4.25美元的现金进行私有化 。
前日 , 团车公布了或许是最后一份在纳斯达克上市期间的年报 , 显示2020年团车受疫情影响业绩严重缩水 , 净收入同比下降48.8% , 毛利润同比下降47.3% , 全年净亏损1.6亿 。 这份财报中清晰地体现着团车被“嫌弃”的原因:有限的营收规模、下滑的业绩曲线与始终难以突破的盈利困境 。
短短两年时间 , 梦想之地变伤心地 , 拥有这样遭遇的不只是团车 。
2018年 , 互联网企业掀起一轮上市潮 , 其中有美团、小米、拼多多等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 ,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团车” 。 他们或是跟风上市 , 或是迫于对赌压力 , 两年时间里被绑架、被嫌弃、被不断考验 。
团车退场了 , 那些同样被IPO“绑架”的中概股 , 日子也并不好过 。
团车困境
团车确实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时点 。
团车成立早期以团购的业务形式进入汽车新零售领域 。 通过线上网站 , 团车能收集大量客户的买车需求 , 然后再与4S店合作 , 通过线下活动来撮合交易 。 在这个过程中 , 团车是买车交易的中介服务商 , 赚取佣金收入 。 其团队里有一部分人是来自阿里铁军 , 线下执行力和运营能力非常强 。
2014年左右 , 国内汽车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阶段 , 汽车供过于求 。 此时 , 如沸点资本等一级市场投资者认为团车将迎来价值释放的阶段 , 团车通过将买方在平台上聚合 , 能够掌握与4S店交易中的议价权 , 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
文章图片
图2/3
团车线下车展 图源团车官网
但故事的走向并不如愿 。
2018年团车流血上市时 , 国内汽车市场就已经步入了寒冬期 , 随后更是陷入持续的负增长 。 由于消费者热情下降、经销商市场活动预算削减 , 团车承担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 其2019年净营收、毛利润均呈现下滑态势 , 净亏损从2018年的1.1亿元扩大至2.5亿元 。
2020年的疫情给了团车又一重击 , 其核心业务即线下车展在疫情期间无法顺利开展 。 根据财报 , 2020年团车线下营销服务部分收入锐减:
全年车展收入为2.5亿元 , 同比下降58.5%;
全年特殊营销活动收入为490万元 , 同比下降75.5% 。
现阶段 , 团车在着力推动向线上业务转型 , 财报显示 , 2020年团车虚拟经销商、线上营销服务及其他分部收入为7490万 , 增速达到247% , 主要得益于持续开展的直播活动和与百度有驾、微众银行的合作 。 不过 , 虽然线上部分增速可观 , 但现阶段的营收规模仍十分有限 。
面对不友好的外部大环境 , 以及自身持续下行的业绩曲线 , 团车已经很难唤起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挽救跌至谷底的股价 。
文章图片
图3/3
团车股价走势图 图源雪球
【|团车美股“两年游”背后:上市潮的宠儿 有多少成了弃子?】这其实算不上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 从招股时的遇冷 , 到两年后的私有化 , 从始至终团车几乎都不曾得到过美股投资人的青睐 。
说到底 , 恐怕还是因为团车“太小了” 。 中概股在美股市场本身就属于客场作战 , 美股投资人对中国企业不了解、不理解 , 能吸引到他们关注的公司 , 往往都是规模庞大的明星企业 。 小体量公司在美股机构投资者眼中很多都是无人覆盖的状态 。
团车2020年净营收仅3.3亿 , 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 , 这样规模的业务盘子能产生的市值空间有限 , 对应的投资获利空间更加局限 。
被“绑架”的中概股
团车只是被裹挟在科技股上市潮中的一个案例 。
根据Dealogic的数据 , 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在2010年达到最多 , 为39家 , 此后数量大大减少;但是2018年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数创历史新高 , 在美IPO的中概股多达63只 。 港股市场 , 2018年有524只股票上市 , 其中中概多达102只 。
这一波浩浩荡荡的上市大军中 , 细数下来 , 只有美团、拼多多、小米、B站、腾讯音乐、爱奇艺等头部明星企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 更多的小规模企业都被淹没在数不清的上市代码之中 。
招股阶段 , 团车因投资者不买账而不得不调低募资额 , 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在这一阶段遇冷 。 比如线上母婴社区宝宝树 , IPO集资额由市场传闻的10亿美元缩减至2亿美元 , 其创始人回应这一问题时表示 , 上市是宝宝树主动的战略 , 发行募资多大规模他并不是很关心 。
实际上 , 募资绝对是其推动IPO最实际的目的之一 ,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 谁都希望能尽可能地从市场上多拿钱 。
但对于非巨头来说 , 能通过IPO拿到的钱远没想象中那么多 。 上市之后 , 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流动性低 , 股价不如人意的情况:
宝宝树2018年11月赴港上市 , 截至今年4月13日收盘 , 股价已下挫80% , 市值为22.59亿港元;
映客2018年7月赴港上市 , 股价已下挫41% , 市值为44.96亿港元;
51信用卡2018年7月赴港上市 , 股价已下挫88% , 市值为14.13亿港元;
齐屹科技2018年7月赴港上市 , 股价已下挫58% , 市值为23.64亿港元;
极光大数据2018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 截至美东时间4月12日收盘 , 股价下挫58% , 市值为4.11亿美元;
优信2018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 , 股价已下挫86% , 市值为4.83亿美元 。
上文提到的 , 还只是部分能在市场记忆中留下名字的企业 。
还有许多不被记住的企业 , 他们付出了不低的成本 , 包括缴纳给交易所的上市费用 , 聘请投行、审计、律所、公关等第三方机构的费用 , 以及上市后需要持续支出的年费、审计费等等 , 但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名头、持续下跌的股价走势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换手率 。
当然 , 其中有许多企业是不得已而为主 , 在一级市场融资时 , 部分投资者会要求与公司签署对赌协议 , 要求公司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上市 , 给投资者退出机会 。 此外还有许多公司 , 在躁动不安的大环境中 , 在上市浪潮的鼓动下 , 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冲动上市——毕竟在中国科技创业者的心中 , 在纳斯达克敲钟始终是他们最向往的辉煌一刻 。
团车也经历过这样的辉煌 。 上市仪式上 , 团车创始人闻伟在致辞中说道:“去年三百亿的GMV是团车战略升级的起点 , 此刻 , 在纳斯达克的挂牌上市是现在每一个团车人肩上的荣光 。 ”
谁知道两年后 , 团车选择了主动退市 。 毕竟与莫须有的荣光相比 , 节省一点上市费用更为实在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