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

景区充电宝1小时10元 , 共享单车一小时6.5元……随着多个共享经济平台产品宣布涨价 , 许多网友吐槽 , 已经“高攀不起”了 。 日前 , 新华社一则报道发出疑问:共享经济“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  
【|共享经济“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真香”是一个火爆的网络梗 , 说的是一开始撂下狠话 , 决不怎样怎样 , 后面又“啪啪打脸” 。 对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 , 最开始确实有人看不顺眼、瞧不上眼 , 可用过之后就迎来大型“真香”现场——价格如此低廉 , 服务触手可及 , 手机扫码取用 , 的的确确很方便 。 可如今呢?共享充电宝连番涨价 , 共享单车一小时动辄三五元 。 这哪里还是“真香”?而是震惊、心疼 , 有了被“收割”的痛感 。   
“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如果真的要回答 , 其实很简单:赔钱的买卖干不下去 。 共享经济平台都走过同一条路 , 靠规模占地盘 , 靠烧钱争客源 , 可资本不是做慈善 , 总要赚钱 。 当对手越来越少 , 从资本手上拿钱越来越难 , 涨价自救也就成了必然 。 所以说 , 一味低价不可能持续 , 涨价才符合市场规律 。 尤其把新闻连起来看——据报道 , 某共享单车企业已计划赴美上市 。 上市融资除了要会讲故事 , 更重要的还是看财报 , 看盈利能力 。 想让数据好看 , 涨价最直接也最简单 。   
当然 , 用户发出如此疑问 , 并不是真的想要回答 , 更多地只是在表达不满 。 很多网友甚至懂经济学 , 明白其背后的必然性 , 只是无法接受 。 确实 , 共享经济可谓自带实惠的标签 。 共享嘛 , 其初衷就是淡化所有权、侧重使用权 , 让每个用户享受到边际成本递减所带来的好处 。 如果临时借几次充电宝的成本 , 足够买一个充电宝 , 这哪里还有实惠可言?如果骑单车的费用 , 远远超过公交地铁 , 又怎能让用户心甘情愿?  
产品涨价符合规律 , 用户不满合情合理——这看起来是一个“死局” , 但也是共享经济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 用户对共享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 。 连番涨价 , 会提升客单价 , 但也势必会减少用户总量 。 对此 , 企业不知道吗?根据报道 , 即便涨价 , 共享单车企业也补不上巨额亏损 。 对此 , 企业也是心知肚明 。 从2016年暴得大名至今 , 共享经济已走过近五年历程 。 其间 , 不少品牌被雨打风吹去 , 大量“奇葩共享”产品消失无影 。 说到底 , “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还是没有解决需求这一根本问题 。   
要知道 , 风口也会吹出泡沫 , 潮涨也会潮落 。 或许 , 共享单车、充电宝等产品本就不需要那么大规模的投放 , 本就不存在那么大的市场 。 它们就是现有服务的一个补充 , 如此而已 。 如今摊子已经铺了 , 每天都在折损;用户已经积累 , 但还有很多资源没有挖掘 。 互联网经济就是这样 , 这一环节免费(或亏损) , 另一环节赚钱——共享经济平台还是用好自身流量 , 拓展业务版图 , 为变现打开想象空间 。 (夏振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