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今天
注定是一个属于星辰大海的日子——
第6个“中国航天日”
从今天起
我国首个火星车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
“祝融号”
听到这一消息
“火星人”、“三体人”纷纷发来贺电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在这一天
我们不能忘记一代代中国航天人
钱学森、杨利伟、聂海胜……
当然
还有那个一门心思要上天的明朝人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明朝的伊卡洛斯”
故事发生的时间
已经在岁月流转中无从考证
让我们姑且设定在明朝
一个普通的小男孩
降生在某个家里有矿的土豪府上
他既非骨骼精奇的练武奇才
也不是过目不忘的科场学霸
但身为标准的富N代
他仍然可以用遍地撒币的方式
在仕途中一路“绿灯”、全程“开挂”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然而
就在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他却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文理分科”时
果断选择了与官场无缘的理科
在家人眼里
他变得越来越五迷三道
不仅把书房改造成了火药实验室
而且每天砸钱鼓捣“火箭”
搞得附近的街坊个个提心吊胆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更令家人头秃的是
在那个不时火花四溅的实验室里
他一宅就是一整天
晚上则爬上房顶以45度角仰望星空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开心得像个三百斤的熊孩子
终于 , 到了人生中的某一阶段
他的亲人都已离他而去
那个持续数十年的神秘实验
也已取得突破
他望着天空下定决心:是时候走了
于是
他将一架绑有47支火箭的蛇形飞车
从实验室里搬出来
自己则手持两个大风筝坐于其上
命令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不肯从命的仆人
最终在主人的强硬态度下屈服
颤巍巍地点燃了火线
他大概不知道
自己在那一刻见证了历史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飞车在第一排火箭的推动下
像一支窜天猴一样瞬间起飞
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奇景
令街头熙来攘往的人群
齐刷刷地以45度角仰望天空
但就在第二排火箭引燃后
似乎已注定的悲剧发生了
目瞪口呆的人们看到
那个突然蹿上天空的“不明飞行物”
变成了一团坠落的火焰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在从天空坠落的过程中
那个一门心思要上天的男人
或许并没有太多遗憾
或许他的心里想的是
人类的目光 , 终于再次回到天上
万户飞天是“舶来品”?
博学如你
想必对这个神奇的故事并不陌生——
万户飞天
如今 , 这个“明朝的伊卡洛斯”
已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他的雕像
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主题公园
他的名字
被用来命名月球环形山
而他本人 , 则成了一个“哥的传说”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西昌万户雕像
很遗憾 ,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万户飞天的故事确实是一个传说
至少是未经证实的传说
甚至
这个传说还极有可能是“舶来品”
据美国学者弗兰克·温特考证
万户飞天故事的最早版本
来自1909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
背景设定在公元前2000多年
男主不叫万户 , 而叫“Wang Tu”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有网友从旧杂志网上找到原文
“Wang Tu”是一名中国官员
因“火箭椅”起飞失败而被皇帝惩罚
这就非常离谱了
公元前2000多年 , 别说“火箭”
连椅子都还没有“中国制造”
而最流行的版本则来自
美国科普作家赫伯特·基姆出版的一本书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公元1500年
主角变成了“Wan Hoo”
这次“火箭椅”成功起飞 , 但中途自爆了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赫伯特·基姆《火箭与喷气式飞机》书影
在国内
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可能是最早
留意到万户故事的人
他在上世纪30年代将“Wan Hoo”
译为“万户” , 并认为是官职名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刘仙洲《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书影
但著名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则认为
“万户”在明初已改称“都指挥使”
不可能是官职名
此外 , 鉴于万户故事不见于任何汉语文献
他建议将“Wan Hoo”暂时译为“万虎”
就这样
万户飞天的故事版本比“罗生门”还多
而本文开头的“理科男孩”故事
则是在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讲给学生钱学森的版本基础上脑补的
不言而喻 , 王士倬用这样的历史故事 , 鼓励钱学森继续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
——叶永烈《走近钱学森》
是否“舶来” , 或许并不重要
经过几十年的“演义”
万户飞天的故事不仅版本越来越多
剧情也一个比一个离奇
有人说他曾向朱元璋献上秘制火器
有人说他飞天是为解围城之困
甚至他的名字
也从万户变成了坊间流传的“陶成道”
而且还配上了一段汉文记载
很有趣 , 不过
这些脑洞大开的“考证”并没有依据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山东科技馆里的万户飞天雕塑
万户其人其事 , 暂时无法确证
但值得一提的是
各个版本的时代背景大多都在明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得是明朝
武力值爆表的唐朝不香吗
这就要来点硬核知识了
大约在宋末至明初之间
一本划时代的火药学神作——《火龙经》
横空出世 , 并且署名诸葛亮
这当然是瞎扯 , 靠谱的说法是刘伯温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火龙经》书影
这似乎
为万户飞天的壮举做了理论准备
而在应用方面
朱元璋在与蒙元大军作战时
曾大量使用一种“新型火炮”
据李约瑟考证
明朝时还出现一种“大型二级火箭”
在发射中可分两步点燃
火箭上配有双翼 , 形如飞鸟
像不像钱学森版本中的蛇形飞车?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插图
话说回来 , 对于我们来说
万户飞天的故事
无论是科学寓言还是真实历史
无论是“出口转内销”还是“舶来品”
其实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个故事在我们的演绎与重构中
被寄予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
探索星空、开拓未来的精神
成为鼓舞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财富

新知|【新知】这个明朝人,为何一门心思要上天?
文章图片

莫高窟第172窟“飞天” 。 图/莫高窟微信公众号
正如我们愿意相信
嫦娥奔月的神话、墨子乘鸢的传说
我们也愿意相信
那个网上流传的
不靠谱但很诗意的后续故事——
钱学森继承了老师的传统
继续向年轻一代讲述万户的故事
讲到起飞后 , 他沉默良久
学生急问:“后来呢?”
“后来 , 他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参考资料:
祝淳翔:《历史的吊诡:万户迷思》
叶永烈:《走近钱学森》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谢杨柳
编辑 | 天骄
校对 | 李红雨
审签 | 周乐瑞
猜你喜欢
按以下步骤
把羊晚君设为“星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