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能玩微信到现在刷短视频、看直播 , 如今的老年人越来越新潮 。 “有了短视频 , 我不仅拓宽了眼界 , 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 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每天刷刷短视频 , 成为60多岁陈梅的生活新习惯 。 她的话也道出不少老年人的心声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5月 , 我国50岁以上“银发群体”移动设备活跃用户已超1亿 , 而且看短视频成为了中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
不过 , 作为触网新人 , 老年人们出现了易沉迷、辨识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 不少子女们呼吁 , 平台能否效仿“青少年模式” , 给父母也设定个“老年模式” 。
问题1
作息不规律 刷视频刷到半夜
说起母亲近半年来玩短视频的经历 , 市民刘松直言“喜忧参半” 。 “我妈前年生了一场病 , 行动有些不便 , 出门比较少了 , 心情也有些低落 。 ”后来 , 在朋友的介绍下 , 老人开始玩起了短视频 。 “看着一些有趣的内容 , 我妈挺开心的 , 我也觉得挺高兴 。 ”
但是 , 高兴了没多久 , 刘松就发现了新问题 。 “我妈有时候晚上刷到半夜 , 作息都不规律了 , 血压也开始有点不稳定 。 ”刘松有些无奈:“这下可让我体会了一把家有‘网瘾少年’的担忧 。 ”只是上瘾的不是孩子 , 而是自己的亲妈 , 这让刘松觉得挺难办:“我只能善意地提醒 , 话说多了 , 老人还不高兴 , 我也是管不了 。 ”
像刘松母亲这样刷视频上瘾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 采访人员发现 , 近年来 ,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部分视频时长变长 , 短视频不知不觉消磨时间的“杀伤力”也在变大 。 根据某移动互联网调研机构去年发布的一份《银发人群洞察报告》 , 在超过1亿的移动互联网“银发用户”中 , 看短视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 2020年5月调查数据显示 , 中老年人当月人均使用快手、西瓜视频、抖音的时长分别达800分钟、1000分钟、1500分钟 。
为什么老年人刷短视频可能比年轻人更上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靳永爱分析 , 相比于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 , 老年人触网时间较短 , 互联网带来的新奇感受要远远高于年轻人 , 因而更容易上瘾 。
问题2
容易被忽悠 掏几千元学理财
相比刷视频时间过长 , 更让子女头疼的是 , 父母在刷短视频时难以分辨纷繁复杂的内容 , 稍有不慎容易上当受骗 。
今年3月 , 市民王萌的父亲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条名为“黑牛购”的视频 , 视频里说“一元就能秒杀各种名牌手机” 。 抱着试试看的心思 , 老人点击视频进入 , 被诱导着花15元购买了一张会员卡 。 购买会员卡后 , 他才发现 , 所谓的“一元秒杀”只是小概率事件 , 根本不像视频所说的“一元就能买” 。
“这已经不是我爸第一次上当受骗了 。 ”王萌抱怨中透着无奈 。 “去年 , 他刷短视频看到一个理财课程 , 说是十几块钱就能试听 , 就报了名 。 ”随后 , 老人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 , 并被“老师”强烈推销购买几千元的课程 。 “所幸我及时发现 。 去那个群里一看 , 内容有点跟洗脑传销似的 , 还说学会了投资几天就能赚回报名费 , 特别不靠谱 。 ”在王萌的及时劝阻下 , 老人方才没有继续购买课程 。
几次被骗 , 让王萌不禁想要管理父亲的账户 。 “可是 , 这钱毕竟是父母自己的 , 我管着也不合适 。 ”这让她很苦恼 。 无奈之下 , 王萌只能尽可能多跟父亲沟通 , 在付款前帮忙“把关” 。 “我不能一天老盯着他 。 ”看到每次打开平台弹出的“青少年模式” , 她觉得 , 平台是时候该推个“老年模式”了 。
问题3
骗老内容多 点赞抽奖易轻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为老年人触网时间较短 , 他们的互联网素养也比年轻人要低 。 ”靳永爱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年初 , 一项针对老年人触网的调查发现 , 老年人对于网络上谣言、广告、诱骗内容等的识别能力普遍较低 。
“调查中我们发现 , 像是一些谣言或者诱骗信息 , 一旦冠上了相对权威的名头 , 比如‘北京大学研究发现’‘新华网报道’等 , 老年人往往都会选择相信 。 ”靳永爱说 。
【作息|作息不规律、容易被忽悠……老年人上网成瘾成了大问题】采访人员梳理了一些“骗老内容” , 主要包括假冒官方账号;以“点赞抽奖”为名 , 假装送福利;称兄道弟诱导互动、见面诈骗;通过猎奇、伪科学等内容 , 骗取互动等不良内容 , 急需老年人在刷视频时擦亮双眼 。
在假冒官方账号方面 , 违规视频通常利用相似的用户名、头像及视频内容 , 冒充抖音、快手等官方账号 , 或冒充其他机构、公众人物 , 利用官方活动或平台不存在的功能、规则、方法、活动骗取用户互动 。
还有一些违规账号 , 利用了老年人的单纯善良 , 用称兄道弟、诱导交友等方式 , 诱导老年人进行互动 , 甚至见面诈骗 。 例如 , 有些视频通过“好大姐”“老头哥”等特殊称谓 , 或冒充名人诱导老年用户加好友 , 或者见面诈骗 。 还有的违规视频会在文字描述中写出“对方是你的通讯录好友”“对方是你附近的人”等欺骗性话术 , 诱导用户进行互动、观看直播 。
此外 , 还有的视频通过猎奇、伪科学、迷信或者特殊行为等 , 骗取老年人互动 。 比如这类视频会添加“点赞求保佑”“点赞发大财”等内容 , 还有的视频通过“给我个赞我就吃了这条活鱼”等特殊行为 , 诱导集赞 。
专家建议
宜疏堵结合 护老服务做到位
尽管老年人刷短视频“刷”出不少问题 , 但老年人触网也有不少积极作用 。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 , 触网以及玩短视频的老人 , 普遍要比不触网的老人在幸福感、成就感等方面更高 。 此外 , 在代际关系上 , 触网的老人因为接触更多新事物 , 以及与子女沟通更多等原因 , 也比不触网的老人和谐度更高 。 ”
短视频不仅开阔了老年人的眼界 , 还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 “我们的调查显示 , 目前老年人接触短视频更多的还是被动观看 , 但也有一部分人主动分享内容 , 甚至成为短视频达人 。 ”靳永爱说 。
一项数据显示 , 短视频正成为帮助老年人获取信息资讯、融入数字社会、展现自身才艺、拉近亲子关系的重要平台 。 新闻资讯、舞蹈、萌娃、聚餐、美食、婚纱摄影、街头采访、真人萌宠表情包、明星、普法等成为老年用户最爱观看的前十位题材 。
60多岁的“模特奶奶”们亮出岁月铺就的另一种气质和美;专业的“律师奶奶”通过分享专业观点 , 展现银发族专业知性的一面;金婚夫妻记录生活点滴 , 展示老年夫妻的真挚情感……还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参与数字生活 , 成为网红 。
因此 , 对于老年人触网应疏堵结合 , 一方面 , 鼓励老年人接触新事物;另一方面 , 平台、社会都应加强护老方面的建设 。 “平台方面 , 可以效仿青少年保护模式 , 设置老年模式 , 帮助老年人过滤掉一些易受到诱骗的内容 , 以及设置观看时长 , 提醒老年人不要沉迷等 。 ”靳永爱建议 。 本报采访人员 赵语涵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软件和应用|iOS/iPadOS端Telegram更新:引入隐藏文本、翻译等新功能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概念股|孙佳山、张泰旗:警惕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