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教育类App随“智慧校园”泛滥成灾

采访人员刘芳洲、谢樱 
查课表、看作业、查成绩、接收学校通知……近年来 , 随着各地“智慧校园”的建设 , 越来越多的教育类App成为家长手机中的必备软件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很多学校虽然不强制家长下载 , App却是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 。 由于各学校使用的App不同 , 有的向家长免费开放各项功能 , 有的却要求家长交月费、年费才能使用 , 还有的App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到校、离校时间 , 也让不少家长对其信息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  
【|低质教育类App随“智慧校园”泛滥成灾】一年150元 , 就为查4次成绩? 
近日 , 湖南长沙的部分家长反映 , 有学校正在推广一款名为“教育+”的App 。 家长下载并注册后 , 可以在该软件上看到孩子每天的作业和课表、查询考试成绩、接收学校的各类通知等 。 前提是要一次性交150元的年费或每月交15元月费 。  
“软件是去年9月开学的时候 , 在家长会上集中推广的 。 ”长沙市某小学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采访人员 , 开发该教育App的企业员工来到教室向家长讲解软件功能 , 并演示操作步骤 , 她一次性交了150元的年费 , 后开通了服务 。  
据王女士称 , 虽然学校没有明确强制家长下载和使用“教育+”App , 但是孩子的成绩只能通过该软件查询 。 “说是自愿行为 , 但是不交钱 , 难道孩子的信息就不对家长开放了?” 
另一位学生家长汤女士选择了在学期内交月费 , 假期时则停掉App服务 。  
“除了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 , 其他的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 。 ”汤女士质疑 , 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 但学校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企业 , 企业又收费将信息“卖”给家长 , 是否有违教育的公益性? 
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 , 这并非个例 。 此前在安徽、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学生家长反映 , 学校推广使用的一些App通过按年收费、按次数收费等方式提供成绩查询服务 。  
王女士认为 , 只是满足一学期两次的成绩查询服务 , 目前App的收费是不合理的 , 且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  
“智慧管理”存在弊端 
随着“智慧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 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App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 。 但一些教育类App在实际使用中 , 除了强制收费、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外 , 还存在不少弊端 。  
不少App上有自带的习题、测试内容 , 成为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内容 。 将作业阵地转移到App上 , 已成为逃避监管的新方式 。  
“学校要求家长每天要上传阅读、跳绳、作业检查照片 , 在教师端 , 每天多少人打卡一目了然 , 但家长却苦不堪言 。 ”一位家长对此很不理解 , “现在不是提倡不能让家长检查作业、不准布置要用手机完成的作业 , 但学校要求每天用App打卡 , 不就是变相地给学生、家长增负?”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此类App还存在捆绑个人信息、泄露隐私风险 。  
长沙一高中学生家长邓女士表示 , 其孩子所在的高中使用某教育App为家长提供包括查询校园消费、考试成绩等在内的服务 , 并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录入学生信息 , 以便家长知晓子女的进、离校时间 。 “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情况 , 但是孩子的一切信息都在大数据下处于‘透明’状态 。 ”邓女士说 , 她对此类App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  
邓女士还反映 , 注册登录App后 , 家长的手机号、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必须进行捆绑 , 而每到公布考试成绩之后 , 她经常收到各种线下线上的教育机构电话“轰炸” , 推销课程 。  
此外 , 多重打卡也是这类App频遭诟病的原因 。 很多App号称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好帮手” , 但实际上用户使用体验感很差 。 采访人员在手机软件下载页面看到 , 一款显示“720万次下载”的教育App , 被用户批评“闪退”“死机”“无法登录”“速度慢”“如果不是学校要求肯定不会下载” 。  
一些家长反映 , 很多学校推荐使用的App看似功能强大 , 但实际上只使用了“发布照片”“公布菜单”等普通网站就能实现的传统功能 , “特意下载一个App去看在这些原本渠道就能看到的信息 , 不是更方便 , 而是更麻烦了” 。  
还有家长抱怨 , “班级信息发布一个App , 英语口语练习一个App , 暑假阅读打卡一个App……原本一个App就能完成的内容 , 为何硬生生被拆分成好多个?” 
“如今各学校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 , 这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 , 但泛滥、低质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 , 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 其中可能滋生的‘走过场’或教育腐败问题更值得警惕 。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  
内容电子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在收到家长举报后 , 4月25日 , 长沙市教育局发布规定称 , 自主研发的教育App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 选用的其他App对于成绩、评语等基础功能不得收费 , 收费功能必须公开透明、自愿选择 , 且不得与评优挂钩 。  
近年来 , “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在各地快速建设发展 , 如何让这一“智慧”不只停留在形式 , 而走上一条合理和可持续的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 教育现代化必须是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 简单地把纸质的教学内容电子化 , 或者用人脸识别技术监控学生上课的表情、行为 , 这并不是教育现代化 。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 应该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约束人 。 ”熊丙奇说 。  
熊丙奇建议 , 学校推进信息化改革 , 首先应该明确 , 教育信息化应更多用于提高管理效率 , 并探索过程性教育评价 。 如减少学校会议 , 提高沟通效率 , 实现无纸化办公 , 推进信息公开 , 跟踪学生学籍变动信息 , 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等等 。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手段 , 教育类App的使用应该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结合教学实际需求 , 进行论证 , 并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 。 不能简单地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转嫁给学生和家长 。 ”熊丙奇说 。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 , 对于校园使用App , 应当还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 。 软件有哪些功能 , 老师、家长有哪些需求 , App收费标准如何 , 这些信息都应该公开 , 让家长、老师投票选择 。 如果家长同意项目收费 , 还可以考虑整合、定制校园功能性服务于一个App上 , 向软件开发企业公开招标 。  
熊丙奇指出 , 教育信息化不能强制成为评价学校现代化办学的指标 , 学校更不能以教育信息化为名 , 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