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火概念之后,国内“云原生”走到了哪一步?


底层|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火概念之后,国内“云原生”走到了哪一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采访人员|陆柯言
去年9月 , 一家名为Snowflake的云原生数据仓库厂商上市 , 当天市值即涨破700亿美元 , 一举成为软件史上最大IPO 。
云原生 , 这个普通人听上去有些陌生的词 , 可能是过去几年里云计算领域最火的概念 , 也是未来几年间头部云厂商最重要的竞技场 。
或许很多人对云的印象还停留在“把机房的服务搬到云上” , 但随着云计算平台的成熟和分布式框架的普及 , 越来越多厂商开始考虑向“云原生”升级 。 简而言之 , 应用程序从诞生之初就在云上 , 可以直接在云平台上运行或非常轻松的迁移到云平台 。
为什么云原生如此受追捧?一个易于理解的原因是 , 尽管企业的服务器已经“上云” , 但随着需要运转的数据量越来越大 , 这个过程中底层的资源包括存储、算力以及网络带宽加在一起负荷也更高 , 如果资源不能充分最大化 , 那对企业来说会是极大的负担 。
云原生的优势在于 , 开发者无需考虑底层的技术实现 , 就能够精细地控制底层资源 , 所有算力能够自动启停、伸缩 , 自动且快速地响应业务 , 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 节约成本 , 且具备业务持续性 。 这个优势在疫情期间十分明显 , 即“需要时可以用很多 , 不需要时也不会产生大量浪费 。 ”

底层|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火概念之后,国内“云原生”走到了哪一步?
文章图片

国内主要云厂商中 , 腾讯是重要的云原生推动者之一 。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 , 腾讯已经拥有的云原生产品体系和架构 , 涵盖软件研发流程、计算资源、架构框架、数据存储和处理、安全五个领域的多个场景 。 目前 , 腾讯云原生注册用户规模超过100万 , 覆盖政府、金融、文体、教育等行业 。
今年3月 , 腾讯还发布了国内首个云原生加速器 , 面向云原生应用、云原生应用编排及管理、云原生底层技术、云原生安全技术等四个方向招募30家企业 , 旨在进一步扩大其云原生的生态朋友圈 , 探索云原生的发展方向 。
在近日的复试路演现场 , 界面新闻采访了几家参赛企业 , 他们分享了自己对云原生与中国云原生未来的看法 。
何浚炫是参赛企业TreeLab的CEO 。 他对界面新闻介绍 , TreeLab是一款让非IT人员快速构建信息化系统的生产力工具 。 一个背景是 , 大量传统行业的人都在使用Excel整理数据 , 但Excel很难形成标准化的系统 , 导致“表哥”、“表妹”们在数据整理上花费太多无用时间 。 TreeLab 想让这些IT能力弱的“表哥”、“表妹”自己来构建一个“数据中台” , 建立更适合自身业务和上下游协同的数据处理系统 。
这是时兴的“低代码”应用 , 也是一个典型的、基于云原生设计的应用 。 何浚炫解释道 , 随着用户量增加 , TreeLab的数据承载量也变得更大 , 只有云原生的应用才能承载这样的业务场景 。
之所以参与腾讯云原生加速器 , 何浚炫看中了三点:一是希望利用腾讯云的技术能力 , 二是想借助企业微信打造轻量级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 , 三是能够接触到腾讯大量产业生态伙伴 , 从而进行业务合作 。
另一家参赛企业Kyligence是一家PaaS供应商 。 这家公司解决的问题是 , 在超大规模数据量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访问和分析数据 。 基于云原生技术 , Kyligence帮助金融、保险、制造等行业的客户在云上进行成本更低的数据分析 。 参与腾讯云原生加速器 , 是看中后者的底层技术能力 。
国内近两年已经涌现出不少提供云原生技术的厂商 。 但众人的共识是 , 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企业 , 国内的云原生布局都还在十分初级的阶段 。
复试评委、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告诉界面新闻 , 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云原生 , 也没有放在公有云上面提供服务 , 大多仍是私有化部署 , 在云原生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部署开发以及管理应用的能力仍不成熟 。 Kyligence CEO韩卿也认为 , 国内的云原生才刚刚开始 , 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公司 , 都还在摸索具体的商业模式 。
业内普遍认为 , 相较于技术成熟度更高的国外市场 , 国内云原生发展相对滞后 。 不过韩卿也表示 ,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反而可以更好地设计底层云平台或者云的能力 , 而且中国市场的规模更大、应用场景更多、技术融合能力更强 , 远超国外 。
【底层|成为云计算领域最火概念之后,国内“云原生”走到了哪一步?】在陈昱看来 , 腾讯云原生加速器提供的正是初创企业与底层技术提供商碰撞的一个机会 。 许多初创公司都是偏技术背景出身的团队 , 他们的优势在于有很好的技术 , 产品也做得扎实 , 劣势在于商务拓展 。 腾讯的角色是“连接器” , 帮助其对接真实的产业场景和商业客户 , 从而进一步打磨产品 , 寻找更多商业上的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