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 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升空 , 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大幕 。 中国空间站工程在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 , 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 。
“超级航天年”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 就是空前的高密度发射局面 。 对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而言 , 各项任务交织 , 人员、设备和场地都面临着高负荷压力 。 如何松弛有度、高速运转?总环部将聚焦点放在了“改模式”上 , 以“改”赋能 , 让各类资源加速“动”起来 。
属地化总装消除“接力区”
面对2021年高密度任务形势 , 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科研生产模式 。
一直以来 , 总环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 围绕“创新研制模式、聚焦流程优化、改进手段方法、提升人员能力”4个方向 , 统筹推进各项举措实施 。 总环部承担的任务复杂多样 , 有重大专项任务、新研型号 , 也有小规模组批生产任务、商业批产任务等 。 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 , 总环部进行了差异化管理模式探索 , 根据型号任务特点 , 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生产工作 。
通常情况下 , 航天器各组成部分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研制单位生产 , 在总环部进行总装与系统集成 。 在总装与测试环节 , 部分星上产品操作需由研制单位人员在总环部工作区域交叉进行 。 这种交叉生产模式制约了型号研制效率 。 为此 , 总环部积极推进属地化总装试点工作 , 成立了专项队伍 , 与兄弟单位密切配合 , 逐步推动由总环部完成全部产品星上操作 , 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效率 , 并且节约了人力成本 。
总环部型号参试人员廉华卿介绍:“自从推动属地化总装试点之后 , 现场的交叉环节减少了很多 , 由于操作责任人更加固定 , 质量控制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 原来工作交接的‘接力区’也不存在了 。 ”
AR系统走进生产车间
传统的航天器总装与试验模式存在一些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环节 。 例如 , 总装工作需要详细的多媒体记录 , 即需要拍摄很多过程照片 , 然后完成照片导入、分类整理、编号等大量后期工作 , 可以说是“二分拍摄八分整理” , 后期检索便利性也不足 。
如今情况有了根本性改变 。 在各发射场的总装厂房中 , 检验员人人胸前挂着一台神秘机器 , 通过数据线连接着手中的相机 。 只见他们时不时用手在这台神秘机器上指指点点 , 拍摄的照片就按航天器不同部位自动导出 , 原本繁杂的检验拍照工作变得游刃有余 。
五院总环部工作人员手持便携式结构化影像记录采集系统 。 廉华卿 摄
原来 , 这台神器是总环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结构化影像记录采集系统 。 通过这套系统 , 照片可以实时导入并与产品结构关联 , 使后期检索变得十分方便 。
“有了这套系统之后 , 照片检索便利性大大提高 , 还可以自动分类、一键导出 , 大大方便了照片回溯 。 ”说起这套系统带来的好处 , 总装检验人员张志龙兴奋地讲起了他在发射场的使用体验 。
再如 , 过去航天器电缆网铺设工作严重依赖于手工作业 , 操作人员必须从数据量非常庞大的图纸或模型中寻找装配对象信息 , 然后在航天器舱内完成安装及确认工作 。 由于航天器舱体结构复杂 , 操作及检验工作范围受限 , 操作人员仅凭对所查信息的记忆执行操作 。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 而且影响了操作准确性 。
【总装|航天科技五院总环部通过引入AR系统等解决传统模式痼疾侧记】为了提高航天器总装效率和质量 , 总环部提出了基于增强现实(AR)的航天器总装方案 , 解决了三维模型轻量化、工艺信息提取、虚实融合展示等关键技术 。 不仅如此 , 他们还研制了基于AR的航天器总装导引及检测系统 。 该系统包含多种装配场景下的三维虚拟模型、工艺二维提示信息与卫星实物融合展示 , 减少了人工判读环节 , 降低了操作者和检验人员的认知负担 , 大幅提高了航天器总装效率和质量 。
“这套AR系统大幅提升了电缆铺设效率 , 看到工人师傅们戴上AR眼镜 , 快捷地铺设电缆 , 我就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 ”该系统设计师陈华俊谈到这套系统 , 满是骄傲地说道 。
如今不仅在总装环节 , 在环境试验中 , 数字化也起到了增效赋能的作用 。 例如 , 热试验系统如今具备了“一键开机”能力 , 实现了储槽供液、低温泵预冷、粗抽、保压、热沉预冷、液氮泵启动等整个开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力学试验也引入了传感器智能管理系统 , 接线效率提升了50% 。
在总环部 , 这种通过数字化智能装备研制来解决传统模式痼疾的例子还有许多 。 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 , 改善一项项制约航天器研制效率的细节 , 逐步补齐型号研制中的短板环节 , 从而提升了研制效率 , 确保了高密度型号任务的产品质量 。 (王凯)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