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守护“大国粮仓”


|高科技守护“大国粮仓”
文章图片

在成都粮食集团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低温平房仓 , 技术人员在测试仓内温度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 曦摄 
采访人员走进四川成都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5号仓 , 一股凉意扑面而来 。 稻谷被一层薄膜覆盖 , 仍散发出浓郁的稻香 。 保管员黄家义说 , 这里储藏的是2019年产水稻 , 品质与新稻相差无几 , 仓内采用低温储藏技术、靠墙粮层补冷负压通风散热技术、仓心粮覆膜保冷技术 , 确保仓内温度常年保持14℃左右的低温状态 , 抑制害虫发育;同时使用物理无害化杀灭技术 , 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剂熏蒸 。 通过这一整套低温绿色储粮技术 , 提高了储粮品质 , 降低了粮食损耗 。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 , 也是全国粮食消费、转化第一大省和调入第二大省 ,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 近年来该省把绿色低温粮库建设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突破口 , 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 , 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 。 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5亿元 , 在全省21个市州、170个县建设绿色低温粮库265个、仓容641万吨 , 实现政策性粮库低温储粮全覆盖 , 每吨粮食增加综合收益100元以上 , 达到了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效果 。  
作为粮食储备大国 , 我国有着充裕的粮食库存 , 政策性粮库遍布全国各地 ,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 保供稳价的“定海神针” 。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 国内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 , 我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 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 增产与减损并行 , 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说 。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 减少储存环节损失损耗 , 是实现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关键环节 。 确保储粮安全 , 根本途径在科技创新 。 近年来全国粮食仓储行业广泛应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四合一”储粮新技术 , 加强智能化粮库建设 , 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 , 在粮食安全仓储、“不落地”储粮、质量安全等领域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 为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和各地粮食龙头企业 , 围绕国家战略需要 , 牵头开展研发 , 取得了“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成果 , 建设了30个直属库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库 。 但是 ,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 , 当前我国粮食绿色仓储、产后减损能力尚需提升 。 要扎实推进粮食储藏基础性研究 , 大力开展现代粮食仓储技术研究 , 实现仓储技术的迭代升级 , 提高优质粮油供给水平 。  
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 还须不断提高粮库管理效能 , 提升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 。 粮食仓储行业仍存在高技能人才少、技术积累少、先进装备少 , 储备管理和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三少一低”现象 。 针对这些问题 , 各地积极利用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仓储物流等技术 , 推动粮食仓储管理变革 , 增强粮食仓储管理能力 。 广西积极研发“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 , 辽宁、湖北与企业联合研制机械化作业设备 , 山东建成应急指挥平台和预警系统 , 有效提升技防水平 , 内蒙古试点采取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技术 , 构建物资收储全过程可追溯的数字化信息链 。  
【|高科技守护“大国粮仓”】目前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已经居于国际一流水平 , 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 今后粮食仓储行业要以储备仓库工程建设、仓储管理、安全防控、现代物流等为重点 , 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 提高“大国粮仓”管理效能和水平 , 确保储粮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