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为何要争生鲜电商第一股?
【AI财经社|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为何要争生鲜电商第一股?】_原题是:生鲜“第一股”争夺战打响 , 叮咚买菜能否笑到最后?
文章图片
图1/5
撰文 / 刘雪儿
编辑 / 孙静
北京时间6月9日凌晨 , “生鲜电商第一股”争夺战正式打响 。 两大生鲜电商独角兽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 同一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 , 前者瞄向纳斯达克 , 后者则志在纽交所 , 两家暂定最高筹资额均为1亿美元 。
这两家都是业内著名的融资小能手 , 几年卧薪尝胆终于迎来“上岸”曙光 。 但翻开招股书 , 才发现生鲜电商行业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 在经历了尸横遍野的行业洗牌后 , 如今的幸存者仍在巨额亏损中踽踽独行 。
为了造血存活 , 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正尝试多种探索 。 沿着曾经相似的起点 , 两家如今走入不同的方向 。
10轮融资后 , 为何加紧上市?
天眼查APP显示 , 每日优鲜成立6年半 , 如今已获得10轮融资 , 不完全统计融资总额至少100亿元 。 而叮咚买菜业务上线4年 , 同样获得10轮融资 , 总金额不详 。 不过在递交招股书两个月前 , 叮咚买菜刚宣布了10.3亿美元的D轮和D+轮融资 。
作为生鲜电商领域的两家独角兽 , 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为何急于在此时上市?
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 , 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两家公司已经成立四到六年 , 中间有过多轮融资 , 而投资基金一般会有三五年的退出机制 , 即“变现”期限;二是疫情推动生鲜电商发展 , 企业经营数据增长不错;三是现在处于资本窗口期 , 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的上市审核相对宽松;四是竞争更加激烈 , 美团、拼多多等巨头涌入社区团购 , 对前置仓模式的买菜业务带来冲击 , 迫使后者融更多钱去巩固市场和应对竞争 。
从业务维度来看 , 前置仓模式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 巨头们纷纷入局的社区团购 , 实则并没有配送到家;真正实现生鲜配送到家服务的 , 是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走的前置仓模式 。 除了这两家在全国铺得较广外 , 还有发家于福建的朴朴超市 , 以及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的美团买菜 , 不过在美团优选升级为一级战略后 , 美团买菜业务变得相对边缘化 。
文章图片
图2/5
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前置仓模式连巨头都不愿碰?主要还是因为太烧钱了 。 前置仓是分散在小区和商业区之间的小仓库 , 辐射周边3公里范围的用户 , 每次先预测单量 , 然后提前从城市仓拉货到小仓库 , 等到用户下单后 , 就从最近的小仓库开始配送 , 实现高时效目的 。 这与京东物流的仓配逻辑类似 。
相比到店自提的社区团购和到店购买生鲜 , 前置仓相当于多增加小仓库成本、即时物流的运力成本 , 还要承担单量预测失误带来的损耗 。 对互联网巨头而言 , 这门生意似乎太重;对创业公司而言 , 这门生意需要烧钱 。 就连如今快上岸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 在融资落定前也曾多次被传资金链紧张 。
烧钱抢市场
摆在生鲜电商面前的窘境是 , 一边要持续烧钱 , 一边是盈利看起来有点遥远 。
从两家披露的招股书来看 , 每日优鲜2018-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35亿元、60亿元、61亿元 , 相较于2019年 , 2020年的营收增长几乎停滞 。 转眼至今年一季度 , 每日优鲜收入为15亿元 , 同比下降1.6亿元 。 不过2020年一季度有些特殊 , 疫情催生大量线上生鲜订单 。
文章图片
图3/5
图/视觉中国
叮咚买菜近期增长势头较猛:2019年38亿元营收 , 2020年涨至113亿元 , 营收增速同比增长192% 。 今年一季度营收38亿元 , 同比增长46% 。
两家的营收差距正在拉开 。 2019年叮咚买菜的营收只是每日优鲜的6成 , 到了2020年 , 叮咚买菜营收达到后者的1.8倍 。 GMV和订单数也有相似走向 。 2019年叮咚买菜GMV为每日优鲜的6成 , 2020年叮咚买菜GMV达到130亿元 , 是每日优鲜的1.7倍 。 订单数方面 , 2019年叮咚买菜订单数是每日优鲜的1.5倍 , 2020年这个比值抬高到3倍 。
不过 , 叮咚买菜的客单价没有每日优鲜高 。 2020年 , 每日优鲜客单价为94元 , 叮咚仅为57元 。 乍一看 , 好像叮咚买菜更厉害 , 但这样的业绩增长靠的是烧钱 , 其营收相当于每日优鲜的两倍 , 亏损额也是后者的两倍 。
文章图片
图4/5
图/视觉中国
每日优鲜这几年一直在缩窄亏损 , 从2018年-2020年看 , 每日优鲜调整后净亏损分别是22亿元、27亿元、16亿元 , 调整后净亏损率从62%降到46% , 再到25% 。 这是因为每日优鲜逐渐收拢补贴 , 对用户端的“砸钱”不像叮咚买菜那么猛 , 此外由于和供应商签订战略供应协议 , 采购成本下降 , 加上运营效率提升也降低了履约费用 。
反观叮咚买菜的亏损则呈上涨趋势 , 2019年亏损18亿元 , 2020年净亏损高达31亿元 。 今年一季度 , 叮咚买菜净亏损额是每日优鲜的2倍 。
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 渐行渐远
事实上 , 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难盈利 , 是因为受制于几个发展瓶颈 。
第一是难以下沉 , 市场空间有限 。 相比社区团购和菜市场 , 生鲜电商更为便捷 , 但没有价格优势 。 第二是太依赖线上流量 , 不过目前两家已启动地推上门来缓解困境 。 第三是品类有限 , 前置仓面积有限 , 每日优鲜的思路是做大仓 , 配送次日达品类 , 与此同时提高客单价 , 叮咚则旨在提高复购率 。
庄帅认为 , 生鲜电商最终要想提高盈利能力 , 可以在毛利率、客单价、用户数、购买频率四方面努力 。 如果短期无法靠销售生鲜盈利 , 他认为平台可以尝试靠其他业务增加收入 , 比如拓展平台会员费收入、平台服务佣金、冷库租赁和仓储物流等平台配套服务收入和 to B业务收入 。
文章图片
图5/5
图/视觉中国
不过这些措施终究是围绕现有业务的小打小闹 , 在未来的道路选择上 , 两家的方向已经发生变化 。
每日优鲜不安于只做一家自营电商平台 。 在招股书中 , 其提到了三个方向:最基础的前置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和零售云 。
从2020年开始 , 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每日优鲜的最新战略 , 核心是为社区零售板块的商超、菜场、小店赋能 , 帮助它们实现数字化改造 。 每日优鲜内部比较过市场规模:如果主力做原来的前置仓到家业务 , 把全国前十的超市份额吃掉 , 也只占到生鲜和快消市场规模的6%-7% , 如果做平台 , 则有机会拿到25%乃至40% 。 为此每日优鲜强调 , 他们不是在做ERP软件 , 而是介入经营层面直接帮客户做电商业务 , 搭建前置仓、店内仓 , 核心资源还在商家手中 。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 , 每日优鲜已经与14个城市的54家菜市场签订运营协议 , 并已经在10个城市的33家菜市场展开运营 。
晚两三年出生的叮咚买菜 , 还留在生鲜市场继续耕耘 , 今年的重点是半成品市场 , 包括熟食、鲜食、加热即食的半成品菜、火锅烧烤食材等 。 此前有媒体报道 , 叮咚买菜的招聘专员表示未来计划开50家鲜食门店 。 看来叮咚已经渐渐从渠道零售商走向制造零售商了 。
在2020年的一次对外沟通会上 ,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反复强调他们会专注于卖菜 ,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 , 因为生鲜毛利很低 。 外界认为叮咚买菜最终会效仿每日优鲜 , 通过扩充日化品类赚钱 。 不过当下叮咚的主要品类依然是生鲜食材 , 梁昌霖真的一门心思“卖菜” 。
两家独角兽的不同方向 , 与各自创始人的履历颇为契合 。 梁昌霖是退伍军人出身 , 从小项目创业做起 , 一步步找到卖菜这个方向 , 所以强调专注和稳打稳扎 。 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为联想高管出身 , 从联想的3C业务跨界到农业 , 视野比较开阔 , 也喜欢折腾 , 从便利购、每日一淘、每日拼拼到小红杯咖啡 , 几乎尝遍了热门赛道 , 如今转做赋能平台 , 也不难理解 。
在生鲜电商进入竞争深水区后 , IPO会是一个新起点吗?
推荐阅读
- IT|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超100万例 世卫:两大毒株正掀起“疫情海啸”
- Top10|中国十大科技富豪2021创最惨纪录:财富蒸发5000亿元
- 运营|Yiwealth面向百家金融机构免费提供百万元智能内容产品及服务,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智慧运营新基建
- 银行|聚焦“财富管理”首届中信银行APP节全程直播
- 增加到|首儿所互联网医院服务能力再提升,线上号源增加到每日1500个
- the|反垄断下狂“敛财”?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年营收有望达到9万亿
- 信息|财报识别系统教你怎样做好金融信贷审批工作!
- Top10|2021年财富增长最快十大富豪:马斯克增加1098亿美元居首
- 每日经济新闻|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港澳药械通”政策下肿瘤治疗所用药械急需引进
- 销售额|【行情】OPPOFindN折叠屏首销战报出炉 7699起新任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