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生鲜电商“残酷物语”:谁是行业第一股?

_原题是:生鲜电商“残酷物语”: 谁是行业第一股?
早在今年春节期间 , 生鲜电商迎来一波利好 , 随后多个平台传出计划IPO消息 。
“氛围非常紧张 , 公司对于生鲜第一股的概念 , 还是非常看重的 。 ”有接近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6月9日凌晨 , 两家公司同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公开招股书 , 这一行业的真实状态终于浮出水面 。 两家公司估值均在40亿美元左右 , 叮咚买菜融资约1亿美元 , 而每日优鲜并未透露具体的融资规模 。
综合公开信息来看 , 两家公司都处于亏损之中 。 疫情暴发催生了大量需求 , 两家公司在2020年的亏损合计达到48.26亿元人民币 , 行业竞争的残酷可见一斑 。
“很多时候 , 用户、投资人、股民对于新行业的认知并没有形成 , 谁先上市谁就有话语权 , 谁就可以定义市场 。 后来者要改变认知还是挺难的一件事 。 特别是在商业结构这方面 , 很多企业只是模式上的创新 , 早期也分不清谁强谁弱 。 ”前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认为 , 事实上最后市场价值回归的时候 , 还是要看业务本身 , 早期只是利用时间差和时机来竞争 , 也就是先发者的优势 。 在行业不明朗的时候 , 先上市者会有一定的窗口期 。
而随着兴盛优选、美团优选、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等社区团购巨头入局 , 重金低价补贴的重兵压境 , 传统生鲜电商面临的压力不会比现在更小 。
成本高企
2020年疫情导致的新常态化局面 , 生鲜电商成了被资本追捧的宠儿 , 但在这条漫长的赛道上 , 所谓“剩者为王” , 剩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 。 IPO成了生鲜电商们追逐的目标 , 不断融资乃至上市代表了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的认同 。 但是 , 上市融资也不仅仅是追求规模化扩张 。
经历了多轮烧钱大战后 , 身在火线中的生鲜电商们 , 急需注入新的资本以维持现状或是延伸业务 。 同时递交招股书 , 已经充分说明生鲜电商之间的竞争 , 几乎是贴身肉搏 。 谁也不想落后于对方 , 谁都想抢先上市 。 但是 , 双方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每日优鲜净营收为60.014亿元 , 2020年为61.304亿元 , 涨幅为2.1% 。 而2019年叮咚买菜净营收为38.801亿元 , 却在2020年大涨192.15% , 增至113.358亿元 , 大幅超过每日优鲜 。 2021年第一季度 , 叮咚买菜的净营收为38.021亿元 , 几乎是每日优鲜的2.5倍 。
2019年每日优鲜净亏损为29.094亿元 , 2020年下降43.31%至16.492亿元 。 而叮咚买菜的净亏损从2019年18.734亿元上涨至2020年的31.769亿元 , 涨幅高达69.58% 。 2021年第一季度 , 叮咚买菜净亏损13.847亿元 , 是每日优鲜净亏损6.103亿元的两倍之多 。
在行业人士看来 , 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 , 以及智能化供应链和物流的提升 , 生鲜电商未来履约成本有望将进一步降低 。
股权方面 , 两家公司的话语权均掌握在创始人及团队手中 。 每日优鲜采用双股结构 , 董事和高管合计持股20.2% , 享有75.6%的投票权 。 其中 , 徐正持股15.3%及74.1%的投票权 。 老虎环球为其第二大股东 , 持股数12.4% , 享有公司3.8%的投票权 。 国信金控为第三大股东 , 持股8.7% , 以及投票权的2.7% 。 腾讯为其第四大股东 , 持股8.1%以及享有2.5%的投票权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叮咚买菜的投资人中 , 同样出现了老虎环球的身影 。 创始人梁昌霖及公司管理团队持股30.3% , 老虎环球基金持股5.7% , General Atlantic持股为5.6% , 软银愿景基金持股为5.6% , CMC资本持股5.3% , 今日资本、DST Global分别持股5.1% 。
资本看好的赛道 , 还远没有分出胜负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认为 , 本质上在于生鲜是一个烧钱的行业 , 加上生鲜的时效性、后端供应链的匹配、区域性等诸多要求都非常高 , 所以这个行业虽然整体上现在竞争激烈 , 但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高效的盈利模式 , 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
兵临城下
据招股书数据 , 两家平台都在大量投入前置仓的建设中 。 截至2021年3月31日 , 每日优鲜在中国16个城市建立了631个前置仓 , 累计交易用户超3100万 。
不过 , 其资金状况不容乐观 。 招股说明书显示 ,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 , 其账上现金为19.6亿元 , 短期借款5.68亿元 , 应付账款10.8亿元 。 在此现状下 , 上市可能是融资的一条捷径 。
此前 , 该公司还瞄准了传统菜场这一蓝海 , 在计划获取菜市场经营权后 , 分步改造传统菜场 , 帮助菜场商户依托线上交易平台 , 将线下顾客转化成线上私域流量 , 进一步扩大电商营收 。
这一方式能否奏效还不得而知 。 叮咚买菜的做法则是提高复购率 。 “我们是同业几家里面唯一没有‘抱大腿’的企业 , 没有大流量进来 , 完全靠自己去一点点打拼出来的 。 我们觉得流量不重要 , 存量才重要 , 存量是什么?就是复购率 。 所以 , 我们觉得规模不取决于流量而是存量 。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近期的中欧创业营九期第四模块上分享称 , 为了保持继续增长 , 会暂时放弃盈利的机会 。 未来 , 将会从农业供给侧提升生鲜供应链能力 , 并提高覆盖小区的密度 。
目前 , 叮咚买菜的客单价已经从2019年的41元 , 增加至2020年的57元 。 其业务已经扩展到全国29个城市 , 建立了超过950个前置仓 。 其中 , 有5个城市已实现并保持了每月超过1亿元GMV的纪录 。
不过 , 在生鲜电商市场上 , 社区团购的实力不可小觑 。 美团与拼多多在这条赛道已开始领跑 。 机构预测 , 两者的日单量均在2000万单/天左右 , 牢牢占据社区团购领域的第一梯队 。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 , 社区电商业务美团优选进一步扩大地域覆盖范围 , 扩展至逾2600个市县 , 基本完成全国覆盖的目标 。 美团买菜的季度交易用户同比增加逾400% , 交易频次有所改善 。 即便规模在扩大 , 生鲜电商玩家依然逃不过亏损的泥淖 。 美团优选在内的新业务收入99亿元 , 净亏损高达80亿元 。
在此背景下 , 也可以说生鲜电商行业目前还不存在一家独大、非此即彼的情况 。 中投公司统计显示 , 中国鲜活食品及日用品零售业规模从2016年的8.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1万亿元 , 年均增长7.2% , 预计到2025年 , 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达到6.5%至15.2万亿元 。
未来 , 单纯的某一个模式 , 可能难以支撑平台规模的全面扩大 , 必须形成系统化的模式规划 。 几乎所有业内人的共识都是 , 无论哪种模式 , 生鲜电商都是非常重而苦的生意 。 从供应链、冷链仓库以及末端 , 加上扩张带来的成本上升 , 或是这些电商寻求上市的重要因素 。
(实习生韩利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生鲜电商“残酷物语”:谁是行业第一股?】(作者:陶力 , 韩利明 编辑:张伟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