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 , 你没有经历过 , 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 , 你没有体会过 , 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 , 你没有拥有过 , 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 ”无处不在的选拔、随时随地的考核、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是航天员生活的常态 。
王亚平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曾问过杨利伟 , 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学习” 。 欲游太空 , 先游书海 , 航天员训练内容中 , 基础理论培训学习是第一关 。 离开学校10多年的他们重回课堂 , 白天上课训练 , 夜里复习预习 , 生活轨迹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 , 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和家人团聚的日子 , 还要抓紧时间把本周的功课复习消化 , 预习准备新的学习内容 。 大家开玩笑说:“当年高考时要是这么用功 , 什么名牌大学都考得上 。 ”
本文图片
为了能尽快攻克这“飞天第一关” , 他们谁也没有退缩 。 为了解困 , 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大号杯子泡着浓茶 , 教室里充满了风油精的味道 , 经常为了弄明白一个公式一直琢磨到凌晨两点 , 连公寓都成了“不夜城” 。 正是凭借这种肯下苦功、肯用心钻研的精神 , 航天员们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20多门基础理论学习 , 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 , 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
天梯无捷径
唯有肯登攀
中长跑曾经是费俊龙训练中的一个坎 。 每次的长跑训练 , 他都自觉跑最外圈道 , 每次下来都要多跑近千米 。 7年之后 , 中长跑这个“弱项”变成了他的“强项” 。
教室、训练场、家 , 在航天员眼里没有任何区别 。 在学习训练最艰苦的时候 , 家里就成了“第二课堂” , 家人就是“辅导老师”或“陪练” 。 刚入选航天员时 , 聂海胜的英语口语并不标准 , 每天回到家后 , 家人都要陪聂海胜一起练口语 。
本文图片
当飞行员时 , 刘洋是转椅训练的佼佼者 , 可是成为航天员后 , 转椅成了她的第一道拦路虎 , 每次成绩都仅能够及格 。 每天回到家后 , 爱人就陪着她一起“打地转” , 帮她计数 , 还要做好保护 。 在理论学习最艰难的时候 , 爱人还要承担起考官的职责 , 经常提出专业问题 , 到了最后也成为了“航天专家” 。
本文图片
超重耐力训练始终是陈冬的弱项 , 为了攻克难关 , 一有空他就去看首批航天员训练 , 向每一位老大哥请教动作要领 , 还从体训课上借来了杠铃片 。 回家后他躺在床上 , 把杠铃片压在身上 , 感觉重量不够 , 就让父亲一起帮着压 , 爱人在旁边记着时间和心率 , 不断提醒陈冬注意动作要领 , 帮助陈冬不断提高训练成绩 , 最终陈冬这项训练考核成绩获得优秀 。
本文图片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为了将自己的成绩再提高一点点 , 航天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 失重水槽训练是出舱训练中体力消耗最大、难度最高的环节 , 翟志刚要穿着重达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下进行配平模拟失重的状态 , 时间长的时候一次要六七个小时 , 训练结束后吃饭拿筷子都费劲 。 但当他意识到神七出舱的关键点在于上肢力量后 , 自己马上买来了拉力机等器械 , 几个月后 , 翟志刚堪比“大力士” 。
本文图片
一向学习优秀的刘伯明针对神七任务中训练资源宝贵、体力消耗大、危险性高的训练特点 ,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 他从不死记硬背 , 而是总结出心理表象记忆法 ,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 , 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 , 加深记忆 。 终于在神七任务中 , 脱颖而出 , 入选飞行乘组 , 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
本文图片
三度飞天的景海鹏是一个懂得“把书读薄、再读厚”的人 。 “把书读薄”是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 而“把书读厚”是一个延伸扩展的过程 , 只有做到充分吃透、举一反三 , 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 别看这句经验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 背后却是一个个挑灯夜战的奋斗之夜 。 翻开景海鹏的操作飞行手册 , 上面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会让你惊叹不已 。 每次训练结束 , 他都会认真分析总结 , 找出差距 , 把问题记录下来 , 这才有了那个宝贵的笔记本!在神九任务前夕 , 景海鹏一共完成十多万字的旁注和总结 , 提出了200多个问题 , 每一条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
本文图片
神九任务训练中 , 刘旺坚持按照远低于工程设计要求的0.2度偏差要求自己 , 并且能够在测量设备出现异常、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 , 保持对接精度在0.2度以内 。 他还主动要求将手柄延迟设置从1秒内延长到2秒 , 提高操作控制难度 。 认真严谨的扎实训练给了刘旺足够的底气 。 2012年6月24日 , 刘旺以用时不到7分钟、一次成功的操作 , 打出了偏差仅为1.8厘米和0.8度的“太空十环” 。
本文图片
为了圆自己的飞天梦 , 张晓光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 , 开始主动增加负荷量、增加训练时间 , 常常是体能训练馆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一个 。 就这样 , 年复一年 , 日复一日 。 医监医保的医生称赞他: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 , 身体素质却一年比一年好了 。 为了提高心理调节功能 , 他还坚持每天晚上静坐半个小时 , 通过调整心态、调节呼吸 , 模拟检查程序全过程 , 熟练掌握检查的不同时段采用不同调节节奏和方法 。
本文图片
王亚平在体能强化训练 , 总是比别人多跑三圈以上 , 体质器械训练总是在规定课时以外加练半小时 , 低压缺氧训练总是坚持超过规定的30分钟……野外生存训练 , 10公里强行军、搭建营地、觅食求救等39个训练科目 , 她都坚持与男航天员一个标准 。
人生处处是考场
让我们向这个英雄的集体学习致敬
秉承前行无畏的精神
勇敢面对一次又一次考验
【中国航天员|始终冲刺在“高考”的路上是怎样一种体验?】来源:中国载人航天、我们的太空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