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汪品先院士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出(2018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文章图片
1月24日 ,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和老伴孙湘君在办公室 。新华社发
人物名片
汪品先
1936年11月出生 ,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学科带头人 。 以82岁高龄毅然参加“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航次 , 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至南海1400米深海底 , 获得多项重要新发现 , 被誉为“深海勇士”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等荣誉 。
他是钻坚研微的海洋地质学家 , 投身我国深海领域研究 , 用近十年时间探索南海深部;他是传道授业的老师 , 愿在一方讲台向青年们展现更大的世界;他是神采奕奕的耄耋老人 , 他说:“我对时间很小气 , 只做我要做的事 。 ”
近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汪品先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 , 分享了曾在南海深部进行的研究 , 并表示在快满85岁时 , 他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5年目标 , 科研、出书都在这张计划表中 。
学者
为中国在南海的深海研究里拿到主导权
南都:2018年 , 你搭乘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 , 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 。 那次下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汪品先:那是在“南海深部计划”项目快要结束的时候 , 就像长跑要到最后一圈时 , 我自己下运动场跑的一个部分 。
深海是没有阳光的 , 200米以下就全黑了 。 在西太平洋地区 , 深海有人下去是很少的 。 我这次下去 , 主要的发现就是冷水珊瑚林 。
这么比喻:陆地上的树林由各种植物组成 , 而我们现在在南海深海找到了由一枝一枝珊瑚组成的树林 。 高的珊瑚我把它比做乔木 , 矮的珊瑚我比做灌木 , 有的像小草一样长在海底 。 这是惊人的 。
其实这些珊瑚都是在海底的动物 , 如果再有类似鱿鱼之类的其他动物 , 蹲在这些珊瑚上 , 这就像是“小鸟归林” 。 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在黑暗世界里的“园林” 。 这是我们从前不知道的 , 我很高兴下去看到了 。
【南海|研究南海深部近10年 85岁时又规划5年目标】南都:多年来你一直深耕深海研究 , 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未来还有什么目标?
汪品先:2020年12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验收了到现在为止最大的海洋项目“南海深部计划” 。 我们用了八九年的时间 , 从2011年开始研究南海的深部 。 所谓深部就是南海三四千米深海的部分 。
这个工作有32个实验室、700多人次参加 , 共60多个项目 。 这是第一次 , 我们把南海深部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 。 这在南海是空前的 , 在中国也是第一次 。
关键是我们使用的新技术 。 我们进行了几次大洋钻探 , 做了载人深潜航次 。 世界上有深潜器的国家很少 , 我们国家现在造出来了 , 我们首先用到南海 。 同时 , 我们在海底放了几百套次的深水锚系 , 有的进行了十年八年的长期观测 。 这些数据在世界上很少有 , 所以我们非常骄傲 , 现在为中国在南海的深海研究里拿到了主导权 。
接下来 , 我们要做得比这个还要好 。 我们的目标 , 就是使南海成为世界海洋科学的一个天然实验室 。 因为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现象 , 科学就是这样的 , 越研究 , 发现的问题越多 , 做得越深入 。 让南海成为世界上边缘海研究最好的一个海 , 这就是我们进一步要进行的工作 。
师者
科学创新一定要有文化的土壤
南都:2017年 , 你推出了“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共选修课 , 今年再度开讲“科学与文化”课程 。 你希望向学生传达什么?
汪品先: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把文科、理科分开了 。 但要科学创新 , 就一定要有文化的土壤 。 做现代文化 , 就一定要吸收现代科学的进展 。 我想做的事情 , 就是希望把这两样东西在学生身上能够融为一体 。
这次 , 我选了八个主题 , 选八个晚上 , 两个礼拜讲一次 , 我准备得很认真 。 主要就是让学生把眼界打开 , 你学的专业非常重要 , 但是科学还有更大的范围 , 而且科学跟文化是一个东西 。 我从“科学的产生”一直说到“地球的未来” , 从大视角来给同学们谈 。 同学们把问题在网上提出来 , 我再回答 。
我对这门课抱着很大的希望 , 也很高兴得到学生们的回馈 。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次课是“地球的未来” , 我正在认真备我的最后一课 。 每一堂课里 , 我觉得同学们的反馈都是好的 , 当你的课在学生身上看到反响了 , 这是老师的一种享受 。
南都:你对当代青年学子有什么建议和希冀?
汪品先:我觉得最重要的 , 就是学会独立思考 。 不要总是被老师指定的东西所限制 , 或者不要光是计较眼前的这些事情 。 因为作为一个青年 , 你的未来都在后面 , 你现在才刚开始你的人生 。
有的人一辈子懵懵懂懂就过去了 , 有的人从开始就把自己抓在手里 。 你的时间是你的 , 经历是你的 , 而如果你是有鉴别能力的 , 会知道什么东西是真的 , 什么是假的 , 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
我给学生提过一句话 , 叫做“德育崇尚信仰 , 科学贵在怀疑” 。 我鼓励学生 , 学科学要从怀疑开始 , 而不是从信仰开始 。
南都:我们注意到你近两年还开通了多个社交账号 , 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汪品先:这是被开通的 , 不是我弄的 , 我也不反对 。 我觉得中国科学家直接面向大众的机会太少 , 我们往往用一些听不懂的语言在那里自说自话 , 产生不了社会效果 。
我很高兴 , 看到网上还有几十万个粉丝 。 这就说明 , 我们的东西有人接受了 。 网上有这么多的人愿意看我的东西 , 这就值了 , 我花的时间就值了 。 年纪大了以后还能发挥这种作用 , 就感觉到特别兴奋 。
长者
第一次住院 成了名副其实的“院士”
南都:现在每天的工作是怎样安排的?
汪品先:我现在基本上是在做两条“战线”的工作 , 应该说科学和文化吧 。 科学方面 , 我们刚结束的“南海深部计划”还需要延续 。 当然我不能再做专家组组长了 , 但我还会去推进立项 。
下个月初在上海组织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 这个活动举办已经11年了 。 这是一个大方向 , 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学科 , 而是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 这个方向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推动 , 这种事情我以后也还会往前做 。
另外就是软科学方面 , 我在上的课 , 准备写成书 。 所以今年下半年开始 , 我满了85岁以后 , 准备要写新的书了 。 这个新书的风格也会像《深海浅说》那样 , 用轻松的语言来阐释严肃的问题 , 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考验 。
南都:还有一个话题#汪院士曾每天工作14个小时说最缺时间#也引发了网友关注 。 你曾说过已经规划好了85岁以前做哪些 , 之后做哪些 。
汪品先:我历来是这样的 , 倒是我去年生了一场病 , 住了38天医院之后 , 把我的工作时间减少了 。 我以前十一点回家就可以了 , 现在我老伴不同意这么晚回去 , 所以我的工作时间收缩了 。 医生也警告我 , 你的年龄不可以那样 。 我去年住医院是我这辈子第一次 , 我说我真的当“院士”了 , 住在医院里 。
所以我现在是比较注意的 , 但是我历来就是这样 , 我认为生命就是时间组成的 , 别的东西都可以慷慨 , 但我对时间很小气 。 我是倒计时做事情的 , 只做我要做的事 。 近期内 , 我又把自己的时间往前推了 。 马上满85了 , 我又推了五年 , 假如我还能活5年 , 我要做哪几件事 , 这是我现在新的目标 。
南都:最近你一段下课后冒雨骑自行车“开溜”的视频走红网络 , 你如何看待此事?
汪品先:那个其实非常平常 , 有同学拍了录像下来 。 因为这是我晚上正常的工作时间 , 8点多还不是工作结束的时候 。 曝光以后 , 就觉得很新鲜 , 也很好玩 , 也知道现在媒体的传播力竟然这么强 。
南都:网友们称赞你“可爱可敬” , 视频传播得也很快 。
汪品先:新技术改变了人之间的关系 , 作为教师 , 他想教的东西和影响力能扩大 , 那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了 。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敖银雪 张林菲
推荐阅读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IT|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德尔塔|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IT|南非研究显示两剂强生新冠疫苗可大幅降低Omicron导致的住院
- 华为|华为正研究电动车充电设施,充7分钟电量可由20%到80%
- IT|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正在取代德尔塔 潜伏期更短更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