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巨头|巨头布局,初创公司入场,云游戏的市场究竟有多大?】采访人员 | 李彪2021年2月2日 , 谷歌云游戏平台Stadia正式关闭旗下第一方工作室Stadia Games & Entertainment , 产品负责人目前也已经离开谷歌 。
时间拨回到两年前 , 当谷歌带着“无需下载、没有补丁、没有安装、无需专业硬件”(no download , no patch , no install , no custom hardware)的愿景亮相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时 , “云游戏”这一概念正式被带火 , 不受硬件束缚 , 充分发挥云端算力的场景也被描绘为游戏行业的未来 。
而就在国外领航者搁浅的时候 , 云游戏在国内却驶入一片“蓝海” , 甚至随着巨头布局、初创公司入场、投资增多而渐呈现出“红海”的势头 。
念力科技(以下简称念力)创始人范子瑜正是两次热潮的亲历者 。 他在2015年加入谷歌 , 是云游戏部门创始团队成员(最早的十位工程师之一) 。 出于对云游戏在移动端的应用 , 特别是国内手游市场的看好 , 范子瑜在2017年回国创业 。
范子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中告诉采访人员 , “2018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 , 无论是产品市场 , 还是资本 , 还无法形成对云游戏的有效共识 , 投资人当中懂云游戏的人特别少 , 融资和招聘真的是特别艰难” 。

文章图片
而在最近两年 , 特别是2020年 , 外界对云游戏投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关注 。 2019年12月 , 念力作为奇绩创坛(前身为YC中国 , 由陆奇博士创立)2020届学员获得其第一轮股权融资 。 2021年5月19日 , 公司获莉莉丝游戏领投 , 老股东五源资本超额跟投的800万美元战略融资 。
对他来说 , 这种关注并不是因为云游戏行业本身发生了突变 , 而是“技术化”在消费者、开发者、投资人对游戏的认知中已经颇具影响 , 随着行业的发展 , 在某一时间节点上达成了“共识” 。
此前的《穿越火线》带火第一人称射击类(FPS)模式 , 《英雄联盟》开启的是多人在线即时战略游戏(MOBA)的春天 , 《王者荣耀》则将大获成功的MOBA模式复制到手游市场 。 依靠“拳头产品”开路 , 在消费市场走出一条游戏内容风潮的迭代之路 。 对下一个原创爆款的追逐是此前国内游戏市场的共识 。
而在范子瑜看来 , 当游戏内容的演进到达足够成熟阶段的时候 , 追求超高清画面、高帧率、低延迟的全新游戏体验 , 在场景渲染、游戏引擎、平台架构等技术环节加大投入 , 正在成为新的行业共识 。
如同时下热议的元宇宙(Metaverse)一样 , 所谓全真互联网、原生虚拟世界 , 代表一种通过极致渲染技术 , 加上强大运算力提供的低延迟、稳定的底层平台支持 , 使参与者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一种“模糊虚拟和现实界限”的具身体验 。
范子瑜认为 , 元宇宙更多的是技术进化的未来形态 , 目前尚停留在观念的构想上 , 而与渲染、平台有关的技术却是当下云游戏集中发力 , 重点突破的地方 。 如果说之前的爆款游戏走的是新旧交替的“迭代”之路的话 , 云游戏所代表的技术趋势带来的是游戏“升维” 。
云游戏利用部署在“云端”的数据中心 , 将多台主机服务器集成起来 , 借助云计算完成建模、渲染等一系列操作 , 再将游戏画面以尽可能低的延迟传输到玩家的手机上 , 既能满足玩家对高品质游戏的需求 , 又能不被硬件设备束缚 , 随时随地可玩 。
据范子瑜介绍 , GPU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 40 Teraflop 。 5G传输的普及又会进一步降低延迟 , 如此强大的算力将渲染出和真实世界一模一样的人、物体和场景 。
而在他看来 , 摩尔定律已接近失效 , 手机芯片的尺寸尚停留在主流的7nm上 。 如此一来 , 受自身体积所限 , 智能手机与PC算力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
当初促使范子瑜回国的一大原因就是高速发展的中国手游市场 , 移动终端也是念力的产品标的 。 在他看来 , 云游戏正是目前赋予智能手机算力的最好方法 。 念力目前所做的 , 就是利用自有云技术 , 支持混合云与游戏云化 , 建立云游戏平台 , 以PaaS产品(平台即服务)提供面向游戏厂商的企业服务 。
界面新闻此前采访腾讯云游戏团队了解到 , 像是之前推出的《王者荣耀》、《原神》云游戏 , 是将已有的游戏云化移植 , 这只是云游戏1.0 。 而云游戏2.0应该是云原生游戏 , 即基于云平台的媒介特点 , 在游戏内容、交互、功能等要素上开发原创云游戏 , 这也是被行业普遍看好的方向 。 要达到这一目标 , 内容将成为决定因素 。
内容对游戏的重要性 , 以谷歌为例 。 外媒分析师认为 , 内容不足是Stadia失利的主要原因 , “在其他平台每年能提供上百款游戏的同时 , Stadia可供云游戏却还不足80款” 。 游戏基因的缺失是“云巨人”暴露出的一大短板 。 在关闭工作室后 , 谷歌决定放弃自研 , 转向与第三方合作 , 走上了重金买游戏的道路 。 据悉 , 仅单款游戏的移植 , 公司有时就需支付上千万美金的费用 。
范子瑜介绍 , 如此高成本的道路绝不是公司所要走的 。 目前念力正在与莉莉丝合作云原生游戏项目 。 莉莉丝主要负责游戏内容的开发 , 念力负责部署云平台的技术实现 。 范子瑜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To B业务之外 , 我们自己也有负责游戏开发的部门 , To C的原创游戏开发也是念力正在做的” 。
对于云游戏的商业化落地 , 范子瑜认同内容和成本(服务器成本、带宽成本、版权费用)是当前亟待突破的两大难关 。 他相信 , 未来两年 , 成本和云原生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
巨头在云游戏上的布局是吸引外界目光的一大原因 。 同时握有“云服务”“游戏”两张底牌的腾讯 , 在云游戏上也是“两端发力”——主攻大屏端(PC、TV)的腾讯先游和面向移动端的腾讯START 。 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百度均在其中有所参与 。 同为初创公司的蔚领时代、海马云也在近期完成最新一轮的融资 , 融资额均超过亿元人民币 。
对于可能存在的竞争 , 范子瑜认为 , 云游戏目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 整个市场尚处于布局阶段 , 从底层架构、云服务、云平台到游戏研发、分发 , 以及付费模式上都还有很多的机会 , 没有一家公司 , 或者巨头能够独立承包云游戏的全部服务 。
同时 , 云游戏还需面对海外的竞争对手 。 国内游戏市场目前呈现“金字塔”格局 , 底层规模大 , 爆款游戏多 , 但上层的游戏引擎、场景渲染等尖端技术的研发实力 , 与国外厂商存在很大的距离 。
范子瑜认为 , 游戏的技术化趋势决定了“出海”是云游戏的未来 。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是更大规模 , 有待更多自研技术出现的阵地 。 在外界对云游戏形成共识之后 , “国内游戏行业也需形成更多的共识 , 尖端技术与云原生内容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合作”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IT|中国重汽:氢能源产品的核心布局和整车集成开发已经全面完成
- 电子|高交会论道:巨型柔性电子产业正在孕育,宜加快布局抢占先机
- 华为|华为加速全屋智能战略布局,深圳首家全屋智能授权体验店开业
- 国计民生|25万亿级新蓝海!百度、华为、腾讯重磅出击,抢食智慧城市"大蛋糕",AI巨头如何赋能?来看真实案例
- oppo|OPPO Find X5早期概念渲染图曝光 后置三摄布局奇特
- Google|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2021年股价涨幅最大科技巨头 全年上涨68%
- 布局|百度布局元宇宙,李彦宏:五年内培养500万AI人才
- 人工智能|百度布局元宇宙,李彦宏:五年内培养500万AI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