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Z世代爱上钓鱼:休闲渔业千亿产业版图悄然生变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零露 编辑|周天 白雪
来源:周天财经原创出品
问:人类最近一次大迁徙是什么?
答:从王者峡谷到摩尔庄园 。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无聊 , 玩起来又很上头的游戏 。 上了10次微博热搜的摩尔庄园 , 5次都与钓鱼游戏有关 , 很多玩家表示:“本来是在摩尔庄园里种地 , 但是却迷上了钓鱼 。 ”
文章图片
图2/6
成年人们也在摩尔庄园欢乐钓鱼 。 图源:微博
游戏也是现实的映射 , 钓鱼不仅在虚拟社区里异常火爆 , 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成为了趋势 。
现在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节假日选择去钓鱼 , 择一片水域 , 一人一杆 , 端坐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自得其乐 。
任客人来来往往 , 任钉钉鸣响 , 任孩子哭闹 , 他们决定好了要先让自己痛快 。 观其神情 , 仿佛身处瓦尔登湖畔 , 湖对岸是萨德伯里草原 。
“镜湖俯仰两青天 , 万顷玻璃一叶船 。 ”陆游曾在在《渔歌子》中如此描绘垂钓生活 。 事实上 , 垂钓本来就是项古老技艺 , 而现代钓鱼产业则更多满足人的休闲娱乐需求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 钓鱼产业在美国兴起 , 并逐渐成为美国人最爱的户外活动之一 。
根据美国户外基金会统计 , 2019年美国6岁及以上的钓鱼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10万人 , 2019年美国人的钓鱼活动总次数高达8.8亿次 , 考虑到美国一共三亿多人口 , 称钓鱼为美国国民运动恐怕并不为过 。
这样的趋势 , 正在中国悄然发生 。
不在躺平的路上 , 就在钓鱼的路上
微博上有句话 , “现在的年轻人 , 要么在躺平要么在钓鱼” 。
钓鱼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活动 ,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休闲渔业规模预计突破1100亿元 。
是的 , 这项被许多人看来略显温吞的运动 , 在中国已经迈过了千亿门槛 , 并逐渐向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据天猫披露的消费洞察数据 , 有200万95后每年都在购买垂钓产品 , 垂钓用品成为了线上体育消费热点 , 并且增速远超球类、游泳、骑行等其他体育项目 。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偶像明星已被“俘获” , 而他们的影响力又进一步给钓鱼推波助澜 。
比如说易烊千玺、汤姆·费尔顿都是资深钓鱼爱好者 , 前者在雅加达的钓鱼图片意外带火了“渔夫”穿搭 。 后者凭借《哈利波特》中的马尔福一举成名 , 而他当明星的目的正是为了钓鱼 。 曾有粉丝调侃:“他所有的新闻都是和钓鱼有关 , 孩子就这么爱钓鱼吗?”
文章图片
图3/6
资深钓鱼爱好者易烊千玺
钓鱼的快乐 , 没亲身参与过的人可能想象不到 。
休闲垂钓显然已成为年轻人新的娱乐方式 。 据中国渔鱼协不完全统计 , 中国每年大约有1.4亿钓鱼人群(每年至少参加4次以上) , 全中国18岁以下的钓鱼爱好者占总数据的13% , 18至24岁占10% , 25至45岁占46% , 而且这些数据每年都在持续增长 。
和“足篮排”这种有场地加一个球就能开展的集体运动不同 , 钓鱼需要购置不少装备 , 并且种类繁多 , 不过相比其“老渔夫”们 , Z世代、小镇青年等新生垂钓者更愿意购买和与钓鱼相关的周边产物 。
在小红书上以“钓鱼”为关键词搜索 , 可以检索到超过11万条笔记内容 , 周天财经注意到 , 高赞内容主要是由钓鱼知识干货和晒钓鱼活动、穿搭构成 , 其中前者的分享者主要是PUGC的垂类内容号 , 而后者则是以年轻潮流博主为主 。
文章图片
图4/6
小红书上钓鱼垂直内容多集中在装备、技巧上 , 当然这永远不妨碍博主们搞起“钓鱼穿搭”
钓鱼伞、钓鱼服、防晒衣、钓鱼凳 , 在年轻人眼中 , 这些彰显个性的装备可能要比鱼竿和鱼饵更重要 。
一个段子在钓鱼圈广为流传 , “钓鱼的都是百万富翁 , 哦 , 他们之前是千万富翁” 。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 , 但钓鱼开销的上限的确可以很高 。
一方面是装备种类繁多 , 一根鱼竿就有着非常大的学问 。 长度、材质、重量设计 , 包括是否和垂钓场地适配 , 都有不同的钓竿可供选择 , 而且竿子坏了也需要不断购新 , 一个进口钓竿价格在数百元左右 , 更好的也能达到单竿5000元以上区间 。
另一方面 , 饵料的消费也波动很大 。 讲究的玩家会提前“打窝” , 也就是在垂钓地点结合鱼的饮食偏好投放一些鱼饵 , 这部分“窝料”的开销少则几十元 , 多则数百元甚至上千 。
还有一个大的开销在于鱼塘消费 。 大多数钓手在环境复杂的野钓中首先很难收获好的体验 , 并且在野生水域垂钓还有一定风险 , 这就让一二线城市休闲渔场成了新渔民们的更优解 , 不过这些休闲渔场的消费基本都在百元以上 , 钓上来的鱼还会按重量结算 , 考虑到一天结束还需要吃晚饭 , 在附近农家乐现钓现吃消费还会更高 。
整体而言 , 对钓鱼爱好者而言 , 在钓鱼上每年开销数万元并不夸张 , 而随着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的年轻人入场 , 钓鱼行业势必迎来新一波增长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每一个现象的流行都是时下现状的反应 , 钓鱼的“破圈”其实并不意外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矛盾”“内卷”“焦虑”“丧”的怪圈之中 , 身体努力搬砖 , 心中渴望诗和远方 。
钓鱼作为一项节奏舒缓 , 不必过多消耗体力的运动 , 开始成为“慢节奏”“体验式慢消费”的载体 。 “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拿起钓竿的那一刻 , 仿佛就是梭罗在世 , 远离了尘嚣和打扰 , 回归于内心的平静 。
数据与趋势同步 , 今年6月1日-6日 , 天猫上排名前几位的所购品类分别是:钓鱼伞、钓鱼服、鱼竿、防晒衣、鱼饵和钓鱼椅 。 汉鼎、化氏、天元为排名前三的品牌 。 在山东的威海 , 有一千多生产厂家 , 都在生产渔具 , 销往全球各地 。
在年轻钓鱼新手们的簇拥下 , 中国钓鱼行业具有很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 比如 , 在第一次消费竿饵线钩漂等基础装备之后 , 他们还会继续为更多种类的鱼竿饵线钩漂等产品买单 。
更有“钱景”的垂钓旅游业
年轻人垂钓者去钓鱼得开车、得有厨房烹饪、还得有双休 。 因此无论怎么说 , 钓鱼仍然是一项有着浓厚“小资”味道的运动 。
不光是前面提到的美国 , 20世纪90年代初 , 休闲渔业在西方迅速兴起后 , 对各国经济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这股风潮也迅速来到了日本 , 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就高达3729万人 , 游钓导游2.4万名 , 形成产业化生长趋势 。
目前在美国 , 休闲渔业的总产值约400亿美元 , 超过传统捕捞渔业 , 占到整个渔业产值的60% , 是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 。 而在东南亚诸国 , 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也早把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 , 形成了形式多样、广纳客源的游钓业 。
和欧美已经成熟的垂钓市场相比 , 中国的垂钓产业才刚刚兴起 , 目前正处于由钓具装备产业过度到垂钓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新阶段 。
和许多领域“一县供全球”一样 , 世界上有相当比例被钓上来的鱼 , 咬的都是中国钓竿 。 仅在山东威海就有一千多个生产渔具的厂家 , 生产的渔具销往全球各地 。
而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 给产业带来了新的变量 。
农业部2016年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垂钓、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 , 引导带动钓具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等相关指导意见 。 政策引导下 , 每年有300多场垂钓比赛在全国各地举行 , 形成多个垂钓中心 。
比如垂钓行业电商巨头“佳钓尼”2019年末在浙江婺城举办了垂钓大赛 , 体娱结合 , 立志打造“中国垂钓城” 。 浙江金华建立了大型的燕雨湖国际垂钓中心 , 并在2020年举办了全国钓鱼人运动会 。
文章图片
图5/6
全国钓鱼人运动会 , 千人钓鱼场面颇为壮观
国内垂钓产业正在从最早以钓为主 , 逐渐发展为集钓、采、捕、观赏、品尝 , 以及旅游 , 交通 , 餐饮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
作为渔业发展中的新领域 , 垂钓旅游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三倍以上 , 显示出迷人的“钱”景 。 从市场营收来看 , 2019年 , 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约为284.16亿元 , 甚至超过口红市场规模80% 。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钓鱼开销不菲 , 这里再从供给侧稍作一点展开 。
在消费品领域 , 钓鱼产业链可分为业余休闲和职业竞技两部分 , 钓具商、饵料商、钓场等都是重要参与方 。 其中钓具商尤为重要 。
当前中国高端渔具市场被日本品牌垄断 , 国内渔具厂商面临着“销量不少 , 价格太低”的困境 。
随着钓鱼人群年轻化 , 并依靠电商平台 , 汉鼎、光威、化氏、天元这些品牌逐渐展露头角 。 但其热卖产品 , 价格大多在100-500之间 , 只适合新手入门 , 其高端产品与日本进口相比 , 性能各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 。
未来 , 被同质化、技术门槛所困扰的国内渔具要想冲出重围 , 必须依靠核心科技 , 通过降价促销手段赢得市场 , 只是饮鸩止渴 。
不过作为制造大国 , 只要有充足的新需求涌现 , 技术难题被攻克 , 品牌溢价被迅速抹消的故事 , 恐怕很可能会继续在钓鱼领域上演 , 届时我们或许有机会见到某米、某选推出的“年轻人的第一根钓竿” 。
“云钓鱼”背后 , 崛起的慢消费
对中国钓鱼运动的开展来说 ,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新变量——“云钓鱼” 。
1月5日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中提到 , 钓鱼是抖音用户最爱的休闲运动 , 与钓鱼相关视频获赞超过8亿次 。
在钓鱼界有一位“网红”大麦网副总裁陈涛 , 曾以“高管放弃百万年薪只想摸鱼”登上热搜 。 他曾是雷军亲自面试的第7号员工 , 年薪百万 。 现在摇身一变成了 , 成了平台上大火的“野行涛哥” , 浪迹天涯 , 满世界钓鱼 , 还坐拥粉丝三百万 。 这位涛哥俨然已经成为粉丝心中的圣地亚哥 , 上演着真人版老人与海 , 每次直播都能吸引万人观看 。
世间有味之事 , 往往都无用 。 每天淹没在人流和车流的短视频用户们 , 一方面 , 看野行涛哥与自然搏斗 , 弥补远离河流的缺憾 。 另一方面 , 是从钓鱼高手那里获得“量多鱼大”的成就感 。
这其中的翘楚就是中国钓鱼锦标赛14连冠的纪律保持者邓刚 。 与涛哥不同的是 , 邓刚的短视频以“教育”水库垂钓园老板为主 。 每当邓刚以极快的速度钓出一条又一条的大鱼 , 鱼塘老板都面露难色 , 不得不“求放过” 。
文章图片
图6/6
抖音钓鱼类网红“野行涛哥”和“天元邓刚”
“爽”是看邓刚钓鱼最直观的感受 , 和海明威书里与海搏斗的老人一样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鱼梦” 。 没机会钓鱼的办公室男女 , 涌入视频、直播里“过把瘾” , 轻而易举的获得“丰收”的成就感 。
实际上 , 如果追根溯源“云钓鱼”在2015年前后已经就涌入了众多关注者 , 其中最有名的是被誉为“中国淡水养殖第一股”的大湖股份有限公司 。
在2017年 , 大湖成立了北京山水垂钓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 与北京山水视窗公司共同运营《四海钓鱼》频道 , 该频道面向广大钓鱼爱好者有2000余万收费用户 , 涵盖国内外各类钓鱼赛事报道、钓鱼知识与鱼文化普及等等 。
分析人士指出 , 该项目有利于引进全国性大型垂钓赛事活动落户大湖旗下渔场;未来还可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垂钓队伍、著名运动员 , 建立垂钓粉丝群体 , 引进特色垂钓影视传播技术 。 从以往渔业生产销售盈利模式向多种服务性消费盈利模式发展转变 , 对大湖今后的产业升级转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 。
无论是线上“云钓鱼”还是线下挥杆垂钓 , 都是“慢消费”的一部分 。
“花底消歌春载酒 , 江边明月夜投竿”的惬意让人沉迷 。 快节奏、高消费的生活压力也让“慢消费”逐步登上舞台 , 成为一种消费新风尚 。
“慢消费”是以消费者自我需要为中心的品味性消费、体验性消费与品质性消费 。 在茶馆与沐浴馆 , 人们可以消费一天 , 在郊外和乡村 , 人们早出晚归、尽情游玩 。
从消费到“慢消费” , 如今年轻消费者们更关注于“享受”和“体验感” 。
如果从城市角度来看 , 中国的成都、重庆、杭州、长沙就是典型的“慢消费”城市 , 人们更希望在消费期间获得足够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 进而洗涤生活的焦躁重获内心的平静 。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 , “慢消费”是新技术革命、新消费背景下的升级 , 是质量经济、品质经济、效益经济的反应 , 是消费品种多样化的体现 。
无论是钓鱼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走红 , 还是生活类VLOG崛起 , 都预言了“慢消费”将会逐渐占领市场 , 成为年轻人新生活方式的事实 。
法顶禅师曾言:不要想着填满 , 而要懂得留白 , 空荡的地方才能听见灵魂的声音 。
慢消费也是中国垂钓旅游业发展的时机 。 虽然日本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钓具市场 , 发展钓具还需在技术方面深耕 。 但是集旅游 , 休闲 , 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垂钓中心仍是一片蓝海 , 从这一方面入手 , 利用原有发达的城郊水产养殖基础条件 , 依旧可以为中国钓鱼产业吸引大批投资 , 实现弯道超车 。
从实际经营上看 , 一方面 , 通过“云钓鱼”相关短视频热度 , 可以进一步影响更多人参与钓鱼这项运动 , 另一方面 , 打造垂钓综合体 , 发展以服务为主的相关项目 , 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 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
虽然国内距离成熟的钓鱼产业链还有一段路要走 , 但浓厚的市场氛围已经形成 , 国内渔具厂商 , 休闲渔业公司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
【|当Z世代爱上钓鱼:休闲渔业千亿产业版图悄然生变】(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警告!|河北一网约车司机持续偏离路线致女乘客跳车 当地警方介入调查
- 最新消息|高洁丝回应卫生巾被曝虫卵:此前就卫生巾当眼罩、脚垫用道歉
- 最新消息|麦当劳急调三架飞机空运土豆到日本,应对“薯片荒”
- 人工智能|29岁当博导
- 最新消息|高洁丝就争议广告视频致歉:不该将卫生巾当眼罩等用
- Google|Chrome被起诉侵犯隐私 加州允许原告当庭质问谷歌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