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三问:时机、资金与未知



|小米造车三问:时机、资金与未知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_原题是:小米造车三问
文/王飞澍编辑/派公子
来源:派财经(ID:paicj314)
“50亿对雷总不算啥 , 1000亿也不是事 , 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 , 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上周 ,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这段话被解读为劝雷军不要造车 , 免得浪费时间 。
不过 , 随后王传福又出面对此进行了澄清 , 他表示 , 劝小米雷总不要造车的理解是错误的 , 目前双方正在就汽车的一些项目进行合作洽谈 。
话虽如此 , 但此番言论仍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 而关注的焦点就在于 , 小米造车是否是浪费时间?雷军豪言100亿美元造车能否成功?以及 , 小米造车的难点在哪里?
小米造车晚了吗?
对于入场时间的问题 , 今年3月底 , 雷军宣布造车之时就有过回答 。 他认为 , 汽车是百年赛道 , 任何一场大的革命带来的机会都是一个漫长的变革期 , 如今新周期才刚开始时 。 当前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只有4% , 万里长征所有人都才迈出几步 , 这时候所谓时间差 , 在产业变革的时间尺度里 , 其实微不足道 。 而小米稍稍后发 , 反而有机会多看前人经历 , 尽量少踩几个坑 。
然而 , 用三到五年时间造车 , 小米最关心的却并非进入早晚的问题 , 而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 也就是此次王传福所说的“路线错误”问题 。 那么 , 造车对于小米来说 , 是一个必选项吗?
从小米所在的主赛跑手机业务来看 , 确实如此 。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 , 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历史最高点之后出货量连年下降 , 到2020年 , 全球年出货量仅为3.08亿 , 比2016年萎缩接近一半 。 而身处其中的小米手机 , 虽然已经跻身国内前三 , 但在存量市场里争夺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 , 即便华为手机业务遭重创 , 小米也很难在这一赛道里翻起太大的浪花 。
反观新能源造车赛道 , 2020年 , 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市值冲出天际 , 特斯拉去年美股市值涨幅近7倍 , 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国内造车新势力领头羊蔚来2020年股价涨幅最高达14倍 , 以万辆计的出货量却取得了碾压宝马、通用的超高市值;甚至连五菱汽车在搭上了新能源的顺风车后 , 一年市值涨幅都超过了1000% 。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 , 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 按照目前的增速推算 , 2025年中国汽车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 , 20%则就是500万辆 , 这无疑是一个海量的市场 , 更是一个最大的风口 。
对于小米自身来说 , 小米的核心战略是以手机为入口 , 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 , 也就是小米自己话语体系里的“手机 X AIoT(意为人工智能+物联网)” , 将为造车事业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 。
另外 , 小米也还有更为现实的考量 。 今年1月份 , 小米被列入美国国防部的所谓的“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中国企业清单”中(后来在5月份被挪出该清单) 。
针对这一事件 , 在随后的小米董事会上 , 董事会成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 并首次将“造车”问题进行了公开讨论 。 据媒体报道 , 此次董事会上 , 一些董事不再“建议”雷军接受造车的提案 , 而是直接“要求”小米立即启动造车的调研准备工作 。 小米高层认为 , 外部环境是变化的 , 充满不确定性 。 小米必须未雨绸缪 , 主动变化以拥抱新的机会 , 小米得规划新的成长曲线了 。
这也是为什么 , 早在2018年小米港股上市时 , 甚至是在造车政策确定之前 , 雷军一直在强调“我要是再年轻十岁肯定就义无反顾地做了 , 现在绝对不做 。 ”但在今年3月份却一反常态宣布造车 。
因此 , 可以说小米造车虽然比国内先行者足足晚了7年 , 但就小米本身而言 , 这仍然是一条必须选择的道路 , 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成长 , 亦或是对于企业未来安全而言 , 都是如此 。 更何况 , 新能源汽车赛道足够大 , 完全容得下小米这样一个后来者 。
10年100亿美元 , 够吗?
3月份以来的历次公开发言中 , 雷军对于小米造车是有着相当信心的 , 并表示“小米找不到不造车的理由” 。
雷军认为 , 从产业角度分析来看:智能电动汽车已被公认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风口;三电系统的成熟让汽车制造的机械工业难度大幅下降;动力电池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且还有巨大的下降空间;智能座舱为代表的“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关键 。
【|小米造车三问:时机、资金与未知】从小米本身来看 , 雷军认为小米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小米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有理解深刻;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 , 在互联网业内对制造业的理解无人能敌;拥有业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有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资源积累可以复用;小米有强大的品牌积累和厚实的用户基础;小米有充足的现金储备——1000亿元 , 可以心无旁骛地大胆投入 。
就在王传福发出“浪费时间”言论的同时 , 小米已启动了造车的准备工作 。
6月14日 , 小米公司官网开始陆续出现关于自动驾驶的各类职位 , 细分工种包括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等共20个岗位 。 且每一项招聘启事前 , 都有一个“急”字 。 近日 , 更有媒体曝出 , 小米正频繁接触长城、比亚迪等整车企业 , 似乎正在为整车代工寻找机会 。 王传福近日的言论也证实了这一合作 。
用户基础、互联网服务模式、软硬件结合经验、智能生态等暂且不论 , 先来看雷军所宣称的100亿美元投入是否够用 。
通常来说 , 互联网造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 在研发投入方面 , 以小鹏汽车为例 , 其2019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005人 , 研发投入达11.69亿元 , 蔚来的投入则要更多 , 2021年研发投入计划翻番至50亿元 。
建厂与代工费用方面 , 在起步阶段造车新势力往往会采用代工模式 , 但即便如此也要花费巨额的费用 , 2016年江淮为蔚来量身定制了汽车生产线 , 仅在2018年-2019年 , 蔚来支付给江淮6.04亿元费用 , 包括3.3亿元亏损补偿 , 2.71亿元代工费用 。 但也有车企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品牌形象 , 会选择自建工厂 , 那么投入将更加巨大 , 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 , 该厂规划产能 50 万辆 , 总投资 500 亿元 , 其中一期投资 160 亿元 。 从小鹏汽车以100亿元建设肇庆整车生产工厂来看 , 未来造车新势力很有可能更倾向于自建工厂 。
另外还有其他费用投入 , 造车初期由于产量没有形成规模 , 互联网造车厂商在与供应商合作时还要被收取很高的开发费 。 一些公司如果想尽早拿到生产资质 , 还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曲线救国 , 这也要花去不少钱 。
也难怪会出现何小鹏从认为 100 亿造车太夸张 , 到发现 200 亿不够花 , 再到计划 2019 年底累计融资300亿“储粮过冬” 。 今年 , 小鹏汽车又获得了5亿元的投资和128亿元的银行授信 。 当然 , 小鹏汽车与烧钱大户恒大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 自2018年启动造车以来 , 恒驰汽车至今未有量产车型 , 但公开宣称已累计投入了474亿元 , 造车烧钱之烈可见一斑 。
雷军曾不止一次宣称 , 钱不是小米需要考虑的问题 , 小米集团有1000亿元的现金储备 , 然而在造车赛道里 , 先行者们已经占据了各自的生态位 , 百度、OPPO、华为、蔚小理 , “all in一切”的小米能有多大胜算?最终 , 可能真的需要从钱上分输赢了 。
不确定因素 , 小米准备好了吗?
小米造车的难点究竟是什么?答案有可能是自动驾驶技术 , 也有可能是供应链 。
新能源汽车都需要数千个精密的配件和一个漫长的供应链、产业链 。 对于造车而言 , 无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 , 还是动力、电池、控制、安全 , 以及芯片、系统、维护、营销、销售、售后都需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存在短板 , 木桶理论适用性非常强 。
大疆创始人汪涛曾说 , 国内手机产业本质上是小家电产业 , 门槛不如空调高 。 无论这一言论是否有夸张成分 , 但毫无疑问小米跨界造车 , 难度要远远大于以往造电视、无人机等 , 尤其在供应链统筹方面更是如此 。
为此 , 在宣布造车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 , 雷军先后现身宁德时代、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等主机厂和零部件龙头企业 。 此次重庆车展期间 , 王传福表示 , 比亚迪不仅支持小米造车 , 甚至正在和小米洽谈一些汽车项目 。 此外 , 早些时候小米还投资了两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6月3日 , 小米参与了纵目科技的1.9亿美元的D轮投资;6月8日 , 小米和高瓴、美团共同领投了禾赛科技超3亿美元的D轮融资 , 看中的正是两家企业的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能力 。
但雷军想做的小米汽车还不止于简单的软硬件集成 , 他曾表示:“很多企业都在想怎么把这些东西(新风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拿进汽车 , 而小米打算把他们直接做进汽车里……小米第一辆汽车的关键点不是做加法 , 而是做减法 。 ”“我们首战即决战 , (3年后)到时小米发布汽车一定会代表当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 ”
而这无疑给本就复杂的汽车供应链和代工能力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 在整车研发出来之前 , 汽车厂商是甲方 , 但在研发设计之后就到了考验供应链能力的时刻 , 而供应商的供给能力有限 , 也面临着供应商开发与量产的难题 。 比如小米此前的MIX手机 , 小米最初采用的是陶瓷机身 , 这种陶瓷产量本身就很少 , 加上良品率极低 , 所以MIX最初只能是一款难以大规模量产的概念机 。 但一年以后的MIX2 , 其标配版的侧边框采用7系铝来代替 , 大幅提升良品率 , 总算实现了量产 。
小米造车的征程已开启 , 无论前方有多少不确定因素 , 似乎都难以扳回其决心 , “All in”的小米能够在3年之后 , 能否带来又一个商业神话?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