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FDA正式批准人造皮肤,“电子皮肤、智能假肢”时代何时到来?
_原题是:FDA正式批准人造皮肤 , “电子皮肤、智能假肢”时代何时到来?
文章图片
图1/1
近日 ,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全新“人造皮肤”产品:StrataGraft , 用于成人热烧伤患者的皮肤移植 。
对于烧伤患者而言 , 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去除损坏皮肤 , 然后摘取患者的健康皮肤 , 进行移植 。
【雷锋网|FDA正式批准人造皮肤,“电子皮肤、智能假肢”时代何时到来?】然而 , 皮肤移植手术随时可能带来感染风险 , 并在获取健康皮肤的部位造成新的伤口 。
烧伤患者的福音:人造皮肤
StrataGraftr人造皮肤产品 , 由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 两种皮肤细胞共同生长 , 形成了双层结构 , 提供活细胞 , 支持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 。
使用人造皮肤产品后 , 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 , 会逐渐取代因烧伤而损坏的皮肤细胞 。
根据3期临床试验统计 , 71名烧伤面积达3%-37%的患者 , 经StrataGraft治疗后 , 68人的烧伤部位 , 不需要“拆东墙补西墙式”的皮肤移植 , 其中83%的患者实现了持久的伤口闭合 。
在不良反应方面 , StrataGraft与常规的自体移植方法 , 表现差异并不大 , 均会出现常见的瘙痒、水泡、肥厚性疤痕和愈合受损症状 。
由于StrataGraft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使用了动物细胞 , 因此存在传播传染病或病原体的风险 。 但在临床研究过程中 , 未出现患者对StrataGraft产生排斥反应的情况 , 也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参与研究 。
Mallinckrodt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Steven Romano ,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帮助减少或消除自体移植需要的治疗进步是非常必要的 。 ”
截肢患者的福音:电子皮肤
移植的皮肤 , 随着时间的延长 , 血液循环以及神经末梢会逐渐的建立 , 但如果表皮以下皮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神经坏死 , 即便是移植而来的新皮肤 , 也可能会没有触觉 。
当我们无法通过医学手段 , 恢复触觉 , 那能否通过在人造皮肤上覆盖一层超薄传感器 , 让其模拟真实触感 , 并反馈到大脑?
更甚者 , 能否利用“人造电子皮肤” , 覆盖在截肢患者的假肢上 , 从而让患者的假肢拥有触觉、压力、温度等感知能力 。
2020年 , 知名科学家鲍哲南院士在腾讯WE大会上讲到:“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是 , 当我把我的小孩抱在怀中 , 轻轻抚摸他柔软的小手和小脸的时候 。 如果妈妈不能抚摸她的孩子 , 或者在厨房做饭时被烫伤也没感觉 , 你可以想象吗?这就是戴着假肢、没有感觉的病人每天所经历的 。 ”
让电子皮肤变为现实 , 已经成为鲍哲南等科学家们一致的梦想 。
鲍哲南介绍到 , “电子皮肤” 需要解决三大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 , 电子材料必须像皮肤一样的柔软 , 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复、生物降解;
第二 , 能够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体;
第三 , 电子皮肤的信号需要能够被大脑识别 。
从材料角度讲 , 需要通过分子的设计 , 得到不同的材料 。
分子由原子组成 , 当分子排列成不同的序列时 , 便带来了不同的性能 , 比如拥有金属性能 , 或者具有可拉伸性 。
但如果这些分子所做成的材料质地刚硬 , 当人在运动时 , 要么会束缚 , 要么则发生化学键断裂 , 导致电子器件无法工作 。
因此 , 鲍哲南团队提出用可以自行修复化学键的新型材料 , 即使化学键断裂 , 也会自行重新修复 , 让其具备可拉伸性和自修复性 , 甚至有生物降解的性能 。
材料问题解决后 , 第二步需将这些材料 , 做成灵敏的传感器 , 识别压力、形状和温度 。
它既需要有灵敏度 , 也需要可以分辨外界不同的信号 。
“早期团队开发了一个可以测压力的金字塔型传感器 。 当传感器的塔尖受到压力时 , 塔尖变形使得电信号改变;压力加大时 , 塔底变形使得电信号的改变加大 , 这样就可以测出不同的压力 。 ”
除了分辨压力外 , 电子皮肤还要能辨别形状 。 在压力传感器上 , 加一层可以变形的薄膜 , 就可以检测出变形 , 从而分辨出是一个草莓还是一个苹果 。
鲍哲南团队还开发了一个温度传感器 , 当温度升高的时候 , 该材料会膨胀使金属颗粒分开 , 从而让导电力发生变化 。
最后一步是让 “电子皮肤” 的信号被大脑识别 。
“人类大脑 , 所接受的从皮肤来的信号 , 是电的脉冲信号 , 所以我们所做的人造皮肤 , 也必须能够把传感器所得到的信号 , 改变成脉冲的信号 。 ”
有了这个信号之后 , 还需要把它与神经相连 , 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 。 “所以人造皮肤必须非常柔软 , 必须不伤害到我们的神经或者大脑 。 ” 鲍哲南讲述到 。
该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 鲍哲南团队把材料植入小老鼠的身体 , 小老鼠仍可以正常地生活 , 这证明 “人造皮肤” 确实可以和生物体系相容 。
虽然要真正用到人的身上还需要一段时间 , 但已经证实 “人造皮肤” 理念的可行性 。
鲍哲南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系列的材料和电子器件 , 使得我们可以证实人造皮肤是可以做成的 。 ”
“电子皮肤”下一站:智能假肢
电子皮肤 , 本质上是 , 重建人的触觉 。
那么残疾人 , 能否安装“智能假手、假腿” , 让其假肢 , 除了拥有触觉外 , 还能进行抓取等操作行为?
目前可部分实现的是 , 通过在机械手上安装AI摄像头等传感设备 , 在人发出指令后(如类似于智能音箱的语音指令) , 智能假肢上的摄像头 , 会通过识别目标对象 , 然后进行简单的指定性操作 。
但这类实现方式 , 并不自然 , 更像是人操作一个工具 , 而不是让工具融为人的一部分 , 用大脑的意念便可控制和感受 , 与真肢一样 。
要走到这一步 , 则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双向脑机接口技术 。
假设大脑要让机械手做“开门”这一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 , 可分解为:用手抓住门把手 , 然后旋转 。
首先 , 需要脑机接口 , 接收到大脑“开门”的意念信号 , 并将其变成无线电信号 , 传递到机械手上 。
另一方面 , 机械手也要将握着门把手的压力信号 , 以及旋转时把手松紧、肌肉控制的感觉 , 传回到大脑中 。
也就是说 , 它不仅需要把机械手接受到的信号 , 传输给大脑 , 同时要采集大脑的“指挥”信号 , 来控制目标物体 。 实现大脑与“机械手+物体”的双向通信 。
这需要让大脑发出的信号和得到的反馈 , 匹配得尤为精确 。 让机械手握门把手的力度 , 与大脑中形成的感觉和真手一致 , 否则发生的情况 , 可能是人脑中感觉自己已经把门把手抓得很紧了 , 但实际上 , 一转动后 , 机械手就滑手了 。
以更难控制力度的“抓鸡蛋”为例 。
其原理大致为 , 手指的传感器在测量到压力后 , 要把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感知皮层电极 , 在大脑处理好信息后 , 再通过运动皮层电极 , 将信息传出去 , 以这个信息控制手部肌肉抓取鸡蛋 。
一开始 , 传感器感知到的力度和手真正抓的力度若不一致 , 鸡蛋要么抓不紧 , 要么被捏碎 , 而接下来的过程中 , 需要利用AI提升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精度 。
目前来说 , 用双向脑机接口的形式 , 让假肢变得和真肢一样:可感、可控 , 还为时尚早 。 但通过指令 , 以操控工具的形式 , 去控制假肢的时代 , 即将到来 。 /雷锋网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the|美FDA将批准辉瑞为12-15岁儿童提供COVID-19加强针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