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咨询2020年发布的《中国在线K歌社交娱乐行业发展洞察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 , 2018年 , 在线K歌行业月活设备数已经超过2亿 , 网民渗透率突破50%;2019年随着音乐行业纵深进一步加剧 , 科技的进步加速线上线下娱乐形式融合 , 在线K歌行业用户规模还在增长 , 网民渗透率也达到53.6% , 在线K歌已经成为用户偏爱的娱乐形式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相较线下KTV , 在线K歌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 使用功能和体验场景更多样 , 曲库更丰富、消费更透明 , 自然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 。
一时间 , 全民K歌、K歌伴侣、酷狗K歌、酷我K歌等软件层出不穷 , 甚至不少社交软件中也加入了K歌功能;近两年 , 巨头们也开始摩拳擦掌 , 相继加入这个赛道 , 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小森”、字节跳动的“抖唱”、网易云的“音街”等等大厂“子弟”纷纷涌入 , 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线上K歌成为自由 。
即便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 , 线上K歌房百花齐放 , 在线K歌门槛大大降低 , 辅助功能层出不穷;但作为泛娱乐产品 , 这些在线K歌软件几乎大同小异 , 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 , 消费者在体验和功能上其实难以分出高低好坏 。
实时K歌还原线下体验
当在线K歌成为年轻人“以歌会友”的社交方式 , 抢唱、轮唱、唱歌PK等互动玩法也较相继催生 。 但在线上实际演唱过程中 , 线下总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合唱” , 却成为了平台一个难以突破的技术环节 。
如果将在线合唱技术的演进按阶段划分 , 可以分为轮唱、“伪”合唱、实时合唱三个阶段 。
文章图片
在线合唱技术进化史(图片来源:声网)
在1.0阶段主要为轮唱 , 从形式上就是用户A会根据一段伴奏来演唱;唱完之后 , 用户B也跟着下一段伴奏演唱 , 是一种交替式演唱、一人独唱 ,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唱 。
【线下|KTV真的被这届年轻人抛弃了吗?】进入2.0阶段就是“伪”合唱 , 即用户A根据伴奏唱完后 , 软件会把演唱数据传到用户B , B接收完A的数据伴奏后再跟唱 , 软件会在B的数据合成结束后再推到观众端 。 这个方案的主要问题是 , A听不到合唱 ,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唱;且一旦人非常多 , 各端口延时就会很严重 。
围绕这个技术难题 , 声网通过对音频在采集端/播放端、网络传输层面以及编解码等环节进行了延时优化 , 最终实现低至64毫秒(ms)端到端延时的多人实时合唱体验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CES线下回归受阻:受奥密克戎肆虐影响
- 线下|Are You OK?小米印度版 MiPay 软件获登记批准
- 国际|第23届高交会线上线下共享科技盛宴
- 最新消息|新冠病例激增 AMD与一加亦宣布撤出CES 2022线下展会
- 最新消息|AMD谷歌微星相继退出展会,CES还在坚持办线下活动
- 线下|受疫情影响,AMD 宣布不会线下参展 CES 2022
- AirDroid|微信的网页版传输助手,真的好用嘛?
- 认识论|宇宙的尽头,真的是哲学吗?
- Oculus|年底购物旺季,打着元宇宙旗号的VR头显还真的火了!
- 福利|【文末福利】元宇宙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元宇宙时代的5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