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 专家:要通过技术迭代让它更聪明

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采访人员 黄昂瑾)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展馆中 , 采访人员看到一个协作机器人在展台演示着草莓采摘的过程 。 据介绍 , 新西兰已经有这样的协作机器人“走进”果园 , 帮助果农采摘猕猴桃 。

假肢|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 专家:要通过技术迭代让它更聪明
文章图片

(协作机器人“采摘草莓” 。 央广网采访人员 黄昂瑾 摄)
那么 , 相比于展馆中草莓模型的硬度、大小和位置较为固定 , 在真实的果园场景中 , 面对形状、大小、生熟程度均不尽相同的猕猴桃 , 机器人是如何判断哪些可以摘、哪些还不能摘;哪些需要轻拿轻放、哪些需要“用力”摘下?
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 , 这是因为让协作机器人搭载了工业相机 , 从而判断果实的大小、形状、成熟程度等 , 通过算法优化实现自动化的采摘 。
实际上 ,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迭代 , 机器人不再只是工厂里的“庞然大物” , 而是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灵活助手” 。 展馆内还有不少同类机器人 , 或单臂操作、或双臂协同 , 顺利地进行着抓取鸡蛋、分拣快递、递送水瓶、咖啡拉花、写“福”字……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些机器人目前的“本职工作”多为汽车、3C等领域的生产制造 , 从类别上都属于协作机器人 , 由传统工业机器人迭代而来 。
何为协作机器人?湖南瑞森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帅在接受央广网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 , “在学术研究层面 , 能够与人协作、与环境交互的机器人叫作共融机器人 , 在产业应用中被称为协作机器人 , 其实都是强调机器人的交互能力 。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也对央广网采访人员表示 , “人和机器共融 , 就像两个人之间的协作 , 如果两个人想法、思路不统一 , 都很难合作 。 而机器和人之间的协同 , 则需要在人和机器在感知和通信方面进行协调 , 这就需要通过AI算法来完成 。 ”
“比如 , 戴假肢的人希望假肢真正成为其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要能感受到假肢的触觉 , 可以通过神经接口实现 。 即通过人体神经和假肢机电信号连接起来 , 在神经解码后 , 把大脑指令传输给机械假肢 , 假肢感应后也将触觉信号通过神经接口传回大脑 。 ”孙富春告诉采访人员 , 另一方法是跨模态触发 , 也就是让机器人基于对大量物体的形态、触觉等进行特征交叉学习 , 在其“大脑”中建立联系 。
“比如我们闻到红烧肉的香味就会想到红烧肉 , 那是因为我们曾经吃过红烧肉 , 对红烧肉的形状、味道等有过认知基础 。 ”孙富春表示 , 对于机器人来说 , 也需要通过算法学习变得“更聪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