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技术下“永生”( 三 )


“接下来 , ‘编’和‘播’是未来工作的核心 。 ”宁波说 。
苏伯民也想着 , 如果壁画都有了高清的数字化资料 , 研究者就不必搭着梯子和脚手架进洞窟艰难地开展辨认和研究了 。 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 , 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 , 可以快速完成对壁画上文字的识读 , 图像风格的比较 , 甚至可以用机器学习的办法 , 对图像内容进行解读 。
“科学意义上的文物复原 , 数字化是最后的一个手段 。 ”苏伯民说 , 敦煌的壁画中 , 有的褪色了 , 有的脱落了 , 对它们复原 , 首先得对资料原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确认 , 知道原始材料和制作工艺 。 “比如有一些壁画褪色了 , 原来究竟什么颜色?敦煌历经了10个朝代 , 每个时代绘画使用的风格和材料包括技艺都有一些差别 。 ”苏伯民说 , 现在可以采用高光谱、多光谱技术 , 把一些肉眼完全看不清楚的壁画重现出来 , 再根据分析结果 , 推断出它原有的材料和色彩 , 然后根据考古图像解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 对缺失的部分进行一个符合逻辑的、学理上的推断 。 有了这些成果以后 , 再用数字化的手段对文物的色彩、形状、线条进行复原 。 “当然 , 中间还有很多需要细想的地方 , 还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 ”
云冈正在建设超算中心 。 这可以有效解决石窟三维数字资源的安全存储、高效计算和广泛应用问题 。
一边是从北魏就开凿的石窟 , 一边是计算机集群 。 古老与现代 , 就这样结合在一起 。
【石窟|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技术下“永生”】张焯说 , 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已经可以还原出洞窟现在的样子 。 但是 , 如何还原到北魏、辽金时期石窟的样子?如何呈现当年石窟的辉煌 , 让时光倒流?也许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 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 高新技术 , 可以为古老文物施展一场关于时间的魔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