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惯导专家谢天怀:深耕惯性技术近40年,为空间飞行器导航( 五 )


  • 匠人心声
新京报:你觉得在自己的工作中 , 如何呈现匠心精神?
谢天怀:脚踏实地 , 把事情做好 。 我经常说 , 搞工程最根本的考验就是 , 你做出的东西好不好用 , 质量高不高 。 脚踏实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和精神 。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 , 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谢天怀:就工作而言 , 不放弃的坚守 , 很多时候就是责任担当和责任意识 。 我们那个年代曾遇到第一波出国热 , 一批学得很好的人都出了国 。 这对于我们来讲 , 就是一个挺有压力的事情 。 但那时候我一想到自己是陆元九的学生 , 一种责任感就油然而生 , 这决定了我是不会出走的 。
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谢天怀:最艰难的还是不被理解、被人怀疑的那个阶段 。 把以前实验室的一套东西重新变成一个工程化的产业 , 难度很大 。 那时候没有经费支持 , 前期产品都是自己投的 , 到底能不能做成 , 领导们也很担心 。 但我很自信 , 有问题解决就好了 。 后来事实也证明 , 这条路是对的 。
新京报: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 , 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谢天怀:退休以后 , 其实我彷徨徘徊了几年 。 以前在传统机电式领域做了十多年 , 见证并参与了我们国家在惯性技术应用上的一个过程 。 新技术和新材料是不断涌现的 ,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一代技术一代惯导” 。 我觉得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 , 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培养 , 发展是离不开人的 , 所以要留住人才 。 实际上 , 我还有个“三次创业”的梦想 , 就是新型陀螺的工程突破 , 希望实现我们国内新型陀螺实现产业化发展 。
新京报见习采访人员 张建林 实习生 王苗苗 摄影采访人员 吕文君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