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产业如何实现数字转型】从线上演播到网络视听 , 从数字艺术到国风潮玩 ,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契机 , 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 重点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 , 展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的生动案例 。
科技赋能业态创新
9月23日上午 ,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南登录大厅的地面平层 , 运用滑轨LED屏幕及4台安装于屏幕前面的机械臂屏相互之间进行配合表演 , 为全国各地参展嘉宾呈现了一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 。 这场表演为本届文博会拉开序幕 , 也彰显出展会现场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活力 。 展会期间 , 它们将在每天不同时间段展示小机械臂钢琴表演 , 演奏文博会主题曲《文博之歌》与《我和我的祖国》等曲目 。
围绕“文化+科技”主题 , 一批文化企业在本届文博会现场集中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 展现科技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就 。 走进位于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的华侨城集团展区 , 观众们正排队体验“动感式飞行影院” 。 “近年来 , 文化、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 赋予了当代文旅市场更多可能性 。 ”华侨城集团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翁晓瑜介绍 , 刷脸进园、虚拟排队等多项技术已在华侨城旗下园区投入使用 , 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受 。
得益于科技赋能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 , 如今人们坐在家中亦可畅游世界 。 本届文博会期间 , 甘肃展团展出了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敦煌”资源库 , 在电脑搜索界面输入“数字敦煌” , 即可云端畅游敦煌莫高窟 。 甘肃展馆工作人员马倩云说 , “数字敦煌”项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 , 对敦煌石窟的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 , 再将多种数据汇集起来 , 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 ,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面向全球共享 , 助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 。
在粤港澳大湾区馆中 , 裸眼3D艺术装置、醒狮主题展、广彩广绣等传承人现场表演 , 则让现代科技与传统精妙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 。 随深圳市福田区展团而来的袁氏剪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袁曼君正在现场展示其独特的阴阳剪纸技艺 。 “这种技法的特点就是一气呵成 。 在一张纸上能同时创作出一阴一阳、相映成趣的两幅作品 , 且不会产生任何纸屑 。 ”袁曼君对互联网技术发展颇为关注 ,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多的拓展渠道 , 对非遗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 现在我不仅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 还上传了相关教学视频、开设了网课 , 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剪纸艺术感兴趣 , 我感到十分开心 。 ”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文化|【“用数赋智”系列宣讲】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传统工艺的跨界创新
- 文化|“视频会员”的意义,藏在腾讯视频VIP九周年里
- 产业化|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助力“专精特新”走向“隐形冠军”
- 硬件|松和产业开发出耐热可弯曲的透明印刷电路板
- 虚拟数字|虚拟数字人应用 加速产业渗透
- 历史|河南五举措数字赋能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