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以内,3DM将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二 )


那么 , “元宇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相信您只要经常在网上冲浪 , 十有八九都对它有那么一些概念上的认知:“Metaverse”一词最早出自1992年 , 美国作家尼尔·史蒂芬森的推想小说《雪崩》 , 然后通过17年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 , 开始以一种流行符号的形式 , 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

|“5年以内,3DM将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雪崩》(1992)
即使现在看来 , 《雪崩》中对于二十多年后互联网形态的推想 , 依然让人感到有趣 。在它其中提到的包括个人终端 , 无线网络连接技术 , 早已成为现实 , 那这自然也会迎来人们对于“元宇宙”的幻想 , 更别提是在个人“虚拟现实”技术 , 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当下 。
当然 , 在真实的现代互联网环境下 , 对于如何判断一样东西是不是“元宇宙” , 我们似乎还有一些更加具体的标准分析 。虽然 , 根据分析者从事行业的方向不同 , 对于元宇宙的定义也有微妙的差别 , 但它们基本上都遵守着几点固有的规律 , 比如新形势的互联网社交体系(超越文字或图片的信息传送模式) , 再比如不同文化、风格、品牌 , 甚至是媒体形式间的互联互通(可以是多种媒体形式的交融) 。
尽管我不确定这些概念 , 究竟是出自尼尔·斯蒂芬森在哪里的描述 , 还是研究者们整理出的必要条件 , 但乍一听上去 , 确实也足够“唬人”了 。

|“5年以内,3DM将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游戏王》中的陷阱卡“元宇宙”
实际上 , 说“元宇宙”的概念是才流行起来的 , 似乎也不太准确 。因为 , “元宇宙”在概念上与“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的异曲同工之处 , 也让“爱玩”的游戏开发者们 , 在长期以来对这种概念进行了不知多少次的尝试 。
除去九十年代 , 基于《雪崩》小说风潮 , 与低宽带开发的线上数字平台外 , 2003年开始服务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 , 大概是我印象中 , 一度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线上多人“虚拟社区” 。
《第二人生》允许用户自定义虚拟形象、有着不同形态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经济生态 , 对于伴随互联网成长而来的千禧一代来说 , 不管是概念还是表现形式 , 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 让其曾经在世界范围内 , 掀起过一阵对“另一个平行现实”概念的追捧 。“丰田”“戴尔”“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型资本 , 都曾经带着自己的线上服务项目进驻其中 , 企图在新时代的热潮中 , 占领一席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