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虚拟货币整治全面升级:清退挖矿与禁止相关业务活动双管齐下
中国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全面升级,清退“挖矿”活动与禁止相关业务活动双管齐下 。9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发改委《通知》”),宣布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被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央行《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
文章图片
实习生 侯嘉成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荣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对澎湃新闻表示,此次两个《通知》重申了往年对于虚拟货币的规定,但在整治政策上施行了更加严厉的部署 。
早在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门联合发文,叫停首次代币发行(ICO),并将ICO定性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此后,国内虚拟货币场内交易所全部退出,转战海外 。但是,这些转战海外的交易所仍吸引了不少国内投资者,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出现较大涨幅,炒币热度再度扩大 。
另一方面,比特币的生产过程——挖矿是高耗能活动,虽然也几经各地政府清退或限制,但随着比特币行情走好,也出现了一副疯狂景象 。
发改委《通知》指出,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对澎湃新闻表示,随着大量资本涌入虚拟货币市场,挖矿人数剧增,通过挖矿产生虚拟货币的成本越来越高,据统计,挖1枚比特币要消耗184634度电 。由于我国出于民生保障,电费较低,因此大部分矿机在我国 。
“大量的能源消耗在没有实际价值的挖矿上,是一种能源的浪费,不利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也会催生民间炒币等非法行为,让没有投资专业知识的百姓进入高风险市场,不利于保护百姓财富 。”郝毅说道 。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对澎湃新闻表示,从计算挖矿到硬盘挖矿的各种“创新”,都极大的消耗宝贵的电力能源,尤其在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较多的依附电站挖矿活动很多,不利于我国2030年碳达峰的实现,也不利于2060年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他还表示,虚拟货币的发展也威胁到了金融生态的稳定,现在又有很多上市公司购买储备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都会有较大的风险,还会带来较多的难以追踪的恐怖融资、洗钱等犯罪行为,这都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极大关注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虚拟|比尔·盖茨关于2022年的五项预言之二:元宇宙成有用的工具
- 虚拟|美新婚夫妇在“元宇宙”办虚拟婚礼
- 数字货币|币安在法国扩张业务 项目规模1亿欧元
- 猎豹|数字化助力实体消费 机器人让商场“热”起来
- 数字货币|比特币逼近关键支撑位 若失守恐下探40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