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专访中科院大气所碳中和中心主任刘毅:实现碳中和不应只关注减排】需要说明的是 , 卫星探测二氧化碳浓度的精度要比探测气溶胶的精度高一至两个数量级 , 探测气溶胶精度达到15%就够了 , 但二氧化碳要达到0.5% 。 因为如果精度不高 , 和地面探测相比就没有优势 。 由于第一代卫星主要用于提高精度 , 因此覆盖率比较低 , 大概每天只能覆盖地表的1%-2% , 所以数据较少 。 一颗卫星覆盖宽度为10-18公里 , 如果覆盖宽度增加20倍变成300公里左右 , 那么六颗卫星就可以形成效果非常好的全球覆盖 , 可以比较准确算出人类排放和生态系统吸收量 。
新京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吗?
刘毅:应该说有一定的潜力 , 一方面要扩大树木种植面积 , 同时要扩大单位面积的固碳量 。 树木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 , 所以要通过管理使它的固碳能力得以持续 。
谈碳中和研究:要考虑自然碳汇的动态变化
新京报: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 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毅:我认为 , 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社会和科学界对二氧化碳和各圈层耦合作用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 。 目前大家更多瞄准的是人为减排措施 , 往往忽略了地球系统本身的动态变化 , 碳循环关乎四大圈层:人类圈、生物圈、海洋圈和岩石圈 。 自然的碳汇变化也是非常大的 。 如果只讲人为减排 , 是不完整的 。
二氧化碳在全球从地面到20千米高空都有分布 , 随着大气传输得比较快 , 但是二氧化碳本身寿命并没有那么长 , 海洋和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 。 然而另一方面 , 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高度动态变化的 , 如果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过多就会酸化 。 地球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 可能人类在大量铺设太阳能板的过程中 , 地表的能量平衡变了 , 大气也因此受到影响 。
新京报:要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刘毅:我认为 , 要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气环流中二氧化碳的传播、海洋固态的内在的变化规律弄清楚、预测出来 。 目前 , 大气所研发的地球系统模式 , 能够模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变规律 , 对地球的过去进行反演、对现在进行观察、对未来进行预测 。
应该先用“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 , 对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诊断 , 再把这些数据输入地球模拟器中 , 进行计算 。 在验证观测数据有效的基础上 , 再去做碳中和路径的预测 , 并做综合路径的规划 。
新京报:中科院大气所碳中和中心去年成立后 , 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
刘毅:我们考虑 , 做碳中和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支持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进步 , 中心接待了国内多个省市和企业领导来访 , 介绍双碳的科学方法体系和合作应用前景 。 山东省有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 。 中心成立后 , 我们跟济南市政府建立了新型的研发机构 , 叫齐鲁碳中和研究院 , 用我们的力量帮助济南研发一些新型的仪器、好的模型 , 聚集人才 。
推荐阅读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三体宇宙CEO:三体有形成独立元宇宙的可能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英伟达开发平台副总裁:元宇宙平台怎么建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材料|中科院成功研制出 4D 打印血管支架
- 青少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走进三亚中小学校
- 重整|中科院 3D 打印制备车载甲醇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 公司|专访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农业创新与投资大有可为
- 专访|WATIC大会专访vol.10|“庞然大物”背后的故事
- 风险|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商业航天很火但风险也比较大
- 王建宇|专访王建宇:元宇宙是大数据全球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