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 我国正着力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 但在算力中心建设方面目前在优化供给、产业协同和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 , 依然存在提高空间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中国在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上的主要优势 , 是政府主导的投入较多 。 整体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程度上 , 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 如 , 编程框架目前以国外框架为主 。 智能计算芯片方面 , 国产品牌如昇腾在人工智能算力体系结构上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 在软件生态环境上仍然需要尽快发展 。 ”
同时 , 郑纬民强调 , 要确保自主可控 , 必须拥有自主从头构建先进的基础软件的能力 。 在这方面产业界 , 全自研的人工智能编程框架昇思MindSpore等给出了很好的范例 。 在学术界 , 清华大学的时序数据库、图计算系统、储存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 目前已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多个行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 。 如何确保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在智能化升级中的安全可控?已经有走在前列的城市给出了解题思路 。
2021年5月31日 ,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入运行 , 目前已满载运营 , 二期扩建中 。 仅在试运行期间 , 就有联影、兴图新科等企业发出了算力申请 , 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帮助企业完成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场景的应用 。在科研创新方面 , 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 , 武汉大学打造了全球首个遥感专用框架 。 在产业方面 , 倍特威视已经开发了170多种法 , 可以应用在工地、水利、农业等多种复杂的环境 。
此外 , 在本次大会上 , 深圳、武汉、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21城市联合点亮“人工智能算力网络” , 将各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连接成网 , 动态实时感知算力资源状态 , 实现统筹分配和调度计算任务 , 构成区域内感知、分配、调度人工智能算力的网络 , 以“一网络”实现算力、数据、生态“三汇聚” , 共建、共享、共促AI产业发展 。
【操作系统|深耕数字经济发展,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与创新】“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 ,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 , 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 。 “当前 , 国家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加码 ,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 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 国内聚焦人工智能赛道的创新型、技术性企业 , 在坚持多种自主创新的路径之上 , 形成统一的合力协同发展 , 力争突破前沿技术 , 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核心竞争力 , 将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应用 , 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数字货币|币安在法国扩张业务 项目规模1亿欧元
- 猎豹|数字化助力实体消费 机器人让商场“热”起来
- 数字货币|比特币逼近关键支撑位 若失守恐下探40000美元
- 数字化|商场数字化有本“生意经”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