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汽车电商没有捷径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胡斐 编辑/杨杨
来源:甲子光年(ID:jazzyear)
*本文为甲子光年作者胡斐独家供稿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精华速览:
汽车电商近期又走到了聚光灯下 , 一个问题也由此浮出水面:什么时候会出现汽车领域的贝壳?汽车市场的规模够大 , 而无论是来自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 都在呼唤新物种的出现 。
现实却是这样的:20多年来 , 电商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行业 , 唯独在汽车这个超大标准品的行业 , 举了6次大旗 , 5次都销声匿迹了 。
本文作者在梳理电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 提出了以下观点:
1.消费者需要“新物种” , 啥都有、啥都快、啥都好;
2.汽车电商需要先解决交付问题 , 落地时候要借力解决信任和流量;
3.颗粒度足够小的小B网点会进化成未来的主要节点 , 他们距离消费者更近 , 更下沉 , 也更容易升级 。 未来汽车市场中 , 得小B得天下;
4.但汽车电商的新物种 , 是要将小B们连接成一张网 。 要做到一点 , 就必须有产业互联网的思维 , 就必须秉持长期主义 。
近期的几个融资事件 , 让汽车电商又置于聚光灯下 。 但汽车电商究竟有没有捷径 , 产业互联网对汽车行业有没有最优解?
20多年来 , 电商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行业 , 唯独在汽车这个超大标准品的行业 , 举了6次大旗 , 5次都销声匿迹了 。 为什么会这样?是行业太大 , 还是方法不对?
通过对电商行业发展历史的梳理 , 我们发现 , 电商的交易和交付缺一不可 。 交付能力可以覆盖一个行业了 , 交易才能达成 。 那么 , 汽车行业的交付 , 是否真的很成问题?
另一方面 , 是时候让中国的汽车市场升个级了 。
消费者早已换了几代 , 而4S还是一成不变 , 你要的车没有 , 你要的效率也没有 , 你要的服务还是没有 。 这个领域一定会有全新物种诞生 。 这个物种更高效、更贴近消费者 , 也更加互联网化 。
在新的商业路径的探讨上 , 中国不用什么都学美国 , 汽车市场更是如此 。 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车市场、第二大的二手车市场 , 什么样的模式会是最有效的?
作为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 两年之内会有数百个品牌推出新车型 , 但只有月销5000台才有机会机会存活 。 线上直销、卖场直营的方式支撑不住这个体量 , 那么什么方式能更高效地运转?
产业互联网被提了很多 。 面对超大行业 , 创业者因为变迁而投资了自己 , 投资人却因为只看到切片而不敢下注 。 长期主义投资和机会主义的投资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
本文从消费者、汽车电商、电商、交付网络、产业互联网几个维度层层剖析汽车电商的问题和未来 , 并提出了经过实践的打法 。
消费者期待新物种
看历史 , 感受下变化中的消费者和旧渠道的匹配出了什么问题 。
消费者从60后变成90后 , 但4S店二十年不变
1999年 , 中国才有了第一家4S店 。 之前车都在物资局卖 , 有关系的人才能买到车 , 车型特别少 , 伏尔加算高档进口车 , 有台普桑就能接待外宾 。
有了4S , 也有人要买车 , 但买车还得托人 , 价格都没得谈 , 爱买不买 。 那时候比找人卖车更积极的 , 是找关系能开一家4S店 , 躺着赚钱 。
渐渐的4S多了 , 有钱老百姓也多了 , 价格战就开始了 。 我们多跑几家店 , 总有一家绷不住降价的 。 这时候可选的车还不多 , 大众这样的也就四五款车 , 现在是几十款 。
2010年之后 , 大概是工厂都建好了 , 车型越来越多 。 老百姓犯愁了 , 到底哪个好?于是各种汽车之家出来了 。 我们从网上看 , 留个电话 , 然后4S就会联系我 , 去店里看车 。 后来 , 留一次号码 , 会有十几个电话打过来 , 因为网站电话卖给了好几家店 。
我们要抽个周末 , 几家店都转一圈 , 结果发现 , 他们电话里都不报真价格 , 进门了才开始跟你算各种费用 。 结果就特别纠结 , 店A裸车降1万、送贴膜和保养 , 店B降1万6但要做按揭 , 这俩哪个划算?本来想一个周末搞定的事儿 , 一纠结成了一个月 。 这体验就已经不好了 。
2016年左右 , 我们买车就不愿意去4S了 , 因为那些车我又不是没见过 , 家里也不是第一台了 。 去4S , 销售要讲解 , 发现他们还没我懂;要试乘试驾 , 但不是我的要求 , 而是他们有这个流程 。 他们不跟我说底价 , 还各种套路 。 比如4S说我要的车没有 , 要么买另一个现车 , 要么等几个月 。 可是 , 我们网上都看到别人提车了 , 为什么我要的就没有?对成熟消费者而言 , 体验很糟糕了 。
4S在用的那些流程方法 , 从来就没有彻底改变过 , 他们对待消费者的方式还是高高在上的 。 而消费者 , 已经从1999年的60后 , 变成了2020年的90后 。 看起来 , 不变是不行了 。
消费者需要卖车新物种
新一代的消费者 , 已经是互联网原住民 , 不把手机当回事 , 也不把车当回事儿 。 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地理差异 , 贵州黔东南的小伙和上海静安的妹子看到的信息是一样的 。 所以 , 他们对卖车人的要求 , 会非常高 。 他们去过丽兹卡尔顿、吃过海底捞 , 知道什么是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验 。 所以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击穿原有的流程和所谓体验 。
消费者需要经销商“啥都有 , 啥都快 , 啥都好” , 多快好省 。 但是4S店不仅做不到 , 还破事儿一堆 。
我们已经是逛淘宝、吃外卖 , 进景区先预约的一代人了 , 你跟我说没车?你跟我说要走你的流程?
“没有车”在豪华车领域尤其严重 。 我们去店A , 往往告知没有车、订也要等几个月 。 其实不是没车 , 是店A没有你要的车 , 但店B有 , 店A没法从店B调货 。 所以“豪车毒”们才出现了 。 买豪车的消费者要的是赶紧搞定别磨叽 。 所以就是知道哪家有、去买回来、送到消费者门口 。 这 , 不就是代购么!
不光豪车 , 刚需车市场这种业务也非常普遍 。 这么个行业还需要代购 , 旧渠道信息不通、库存不通、不为消费者想 , 光想着完成任务让厂家给返利 , 到底有多不努力?
旧渠道不光满足不了大城市的消费者 , 下沉市场里的消费者也只会更嫌弃旧渠道 。 最基本的 , 这些大店又远又装 , 我宁可找三叔哥们儿开的店 , 几句话搞定 。
三叔哥们儿的店 , 里边摆着3台车 , 墙上贴着10台车 , 朋友圈啥车都发 。 找他反正什么车都能搞得定 , 交个定金 , 过几天车就到了 。 他还帮着办好手续 , 我就能开上了 , 碰到啥事儿也都可以找他 , 不用看脸色走流程 。
三叔哥们儿的店 , 其实就是低配版的新物种 , 我们叫他“超级经销商”:啥都有、啥都快、啥都好 , 是基本要求 。
汽车电商也曾经是新物种的代表 , 但这些年被现实一次次打得鼻青脸肿 。 为什么?
汽车电商史 , 一本错题集
最辉煌的时候 , 算上刷单的量 , 新车电商只占大市场的2%;二手车电商所有平台一起 , 算上复算和刷单 , 也只占整个二手车交易量的10%左右 。
100亿美金分8年砸进了汽车电商 , 二手领域多一点 , 新车领域少一点 。 消费者体验没有半毛钱变化 , 客诉却多出来一堆 , 二手车整个行业一地鸡毛 , 资本方、卖车方、买车方三方不落好 。
如果把2011年开始的这几波拆开来看 , 就有不少发现:
电商大旗举了6次 , 5次雷声大雨点小
第一波 , 卖线索 。
垂直媒体收到电话 , 转给经销商 , 经销商打电话请客户到店 , 后面的环节媒体就控制不了了 。
问题在哪儿?模式太浅 , 没涉及到供应链、交易、交付这些环节 , 根本到不了电商的层面 , 经销商把客户截胡 , 说没成交 , 媒体的线索就白忙活了 。 所以这种东西最大的价值就是收个线索钱 。 天花板 , 就是4S店市场部的营销费的一部分 。
第二波 , 直接卖车 。
自己搞个B2C或天猫这类挂商品 , 客户下单 , 找个门店交付 。
问题在哪儿?流量太贵、订单和车源具备双重不确定、门店也容易切客户 。 流量、转化、交付所有环节都不成熟 , 没去借力已经有且行得通的渠道网络 。 这一波死的特别快 。
第三波 , 撮合平台 。
二手为主 , 新车也有 ,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
问题在哪儿?两头都在C端 , 流量成本巨大 , 还要花钱做售后 , 利润在哪里?最后发现赚钱的人是卖家 , 人家也不为流量买单 。 平台买了流量的单 , 给车贩子做背书 , 用高频的方式打了低频的客户 , 心智也没有 , 一场空 。
后来干脆把自己做成最大的中间商 。 怎么都别扭 。 整个行业也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加入有过一点变化 。
第四波 , 金融卖车 。
把车包成融资租赁之类的资产 , 按照标准价格卖 , 交付网点要么自己建 , 要么合作加盟 。 平台买流量 , 自己赚息差 , 成了金融公司的玩法 。
问题在哪儿?销售网点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 网点为了冲量 , 牺牲风控换业绩 , 金融风险催死了大多玩家 。 这一波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
第五波 , 自营门店 。
自己引流自己卖 , 自己开店自己交 。 旧渠道做的他都做 , 旧渠道不做的买流量和养工程师他也做 。 能走通 , 但做到底也就是一个会写代码的经销商 。
问题在哪儿?线上买流量 , 线下建网点 , 有两个同时烧钱的大头 , 卖车的那点利润根本覆盖不住 。 发展好几年了 , 最大的一个到现在按销量也没排进汽车经销商前50 。 如果不能起量 , 就没有议价空间 , 钱也就没法赚 。
第六波 , 纯电商概念 。
最近开始的 , 抄Carvana模式 , 线上看 , 线下交 。 自己买流量 , 自己转化 , 自己上门交付 。
问题在哪儿?又是一个啥都要自己来 , 没去借力现有渠道的事儿 。 这么大个市场 , 打算花多少钱?钱花了 , 在这么大的市场能垄断吗?
总结六波汽车电商发展历程后发现 , 所有人都是奔着消费者去的 , 都在直接做零售 。 谁都希望给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购买体验 , 甚至是“傻傻地对客户好” , 精力也都花在获客和所谓的体验上 。 殊不知 , 如果供应链不比别人好 , 客户不会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
很遗憾 , 这几波都没有让客户觉得啥车都有 , 买啥都快 , 更不要提做啥都好 。
零售要取胜 , 供应链要够强
如果方向正确 , 要有新物种 , 那前端的尝试又屡战屡败 , 那一定是后端出了问题 。 后端的问题 , 包括供给侧的供应、服务侧的效率等 。
别的行业在电商化中 , 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2005~2011年 , 我在淘宝网负责过运营和营销部门 , 也算是最早的电商行业亲历者 , 可以谈谈电商的发展史 。
电商18年 , 交付做得好 , 交易一定好
我把零售电商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淘宝定标准 , 也确定了这个标准下的品类;
第二阶段大家不断发展 , 但只是在参与者的规模和层次上发展 , 品类层面没有发展;
第三阶段才是因为交付网络驱动了新品类的快速拓展 。
第一阶段 , 淘宝定标准
淘宝从二手开始 , 很快发现中国市场的问题不是二手卖不掉 , 而是新货买不到 。
卖家怕发货不给钱 , 买家怕给钱不发货 , 这才有了支付宝 , 解决部分信任问题 。
各个行业电商化的进程 , 渐次解决了其中的核心问题 。
· 服装长出信任标准
服装电商化从2004年就开始了 。 和美国不一样 , 中国先起来的竟然是非标品 。 因为单价低、时效要求不高 , 即便退换率很高 , 也挡不住服装卖家的迅速电商化 。 因为对卖家来说 , 电商扩大了销售半径 , 多做了生意;对服装厂来说 , 电商可以快速试款 , 热销款也可以让生产更集中 。
也正因为服装需要多沟通 , 才有了“旺旺”这样的聊天工具 , 卖家也用“亲”表现了自己“人靠谱”的一面 。 淘宝的信用评价机制则让卖家有了自己的背书 , 打分越高 , 人越靠谱 。
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 服装蓬勃发展 , 始终是电商第一大类目 。
· 小商品逼出物流升级
这是半标品 , 2006年开始的电商化 。 义乌的货太多 , 需要卖到全国各地 , 电商是最好的通道 。
东西不贵 , 物流就不能贵 , 买起来随意 , 物流就必须快 。 又便宜又快 , 邮政不行 , 三通一达就来了 , 那时候做到5元发江浙沪 , 次日达 。 事实上 , 是物流推着电商进入快车道 。
· 数码和化妆品带来标准迭代
这两个都是标品 , 2007年初才开始电商化 , 两个行业几乎同时快速增长 。
人们发现 , 信用和时效都不是问题了 , 就敢买了 。 但注意 , 先火起来的商家是深圳华强北的“国际手机”和杭州的“小也香水”这样的渠道贩子 , 他们被问最多的是“是不是行货” 。 一年后淘宝商城上线 , 各大品牌才开始开旗舰店 , 自己下场卖 , 货交给快递统一发 。 而京东自营数码和物流也是在这时候开始的 。
这段时间 , 品牌商下场让人靠谱分出了层次 , 高时效让物流再升了一级 。 持续到现在 。
· 家电把交付提上台面
先是小家电 , 然后是自己拆包就能用的黑电 , 比如电视 , 再是要上门安装的白电 。 从2010年开始 , 持续了4年多才成形 , 到现在海尔近一半的销售来自电商 。
这中间 , 大家发现三通一达做不了大件物流 , 而德邦中铁又没法上门安装 , 海尔推出的日日顺就占有了市场 , 大件配送、到门安装、落地服务 。 “交付”第一次被当成和“交易”本身一样重要的环节被重视 。 因为送不到、安不上 , 消费者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 线上卖了也白卖 。
“交付”是从“交易下单”到“消费者正常使用”的中间过程 , 不仅限于物流 , 还包括配送、安装、服务等等消费者需要的服务 。
至此 , 淘宝“定标准”的使命告一段落 。 这套标准是什么?
一套从展示到下单到交付的流程 。 结果是 , 做电商如果不像淘宝 , 客户就觉得不对;
有效解决“信任”问题的方式 。 包括人靠谱和货靠谱两个层面;
不同行业的交易 , 必须匹配这个行业的“交付”;
第二阶段 , 谁都可以卖
淘宝建立了行业标准 , 但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解决通了:“货靠谱”没解决完整;开店的门槛也太高;淘宝也也没在移动上占到先机 , 下沉市场的增量客户就没抓住 。
所以第二阶段 , 就是各显神通:开店门槛不降低 , 微商就有了机会;未被互联网教育的下沉市场没占住 , 拼多多开始了;短视频占用客户大量时间的时候 , 抖音快手电商开始了 。
第一波:导购电商
网上货多了 , “什么值得买”成了问题 。 所以导购就干了这件事 , 让一群人到我这来看 , 我给你们都挑好了 。
这层“货靠谱”是编辑推荐的 , 如果消费者的朋友推荐的 , 可信度就更高了 。 所以 , 一旦社群的力量出现 , 单纯的导购价值就很薄了 。 所以也就火了一阵 。
第二波:社交电商
微信从2013年表现出了流量带货的能力 , 社交电商开始了 。 卖家是你的微信好友 , 把货通过朋友圈怼到你眼前 , “人靠谱”的事情就解决了 。 你信这个人 , 就会有成交 , 反正也没多少钱 , 发现骗人大不了拉黑 。
但是社交电商不可能有复杂的交付环节 , 所以卖得货品类很单一 , 都是便宜、利润高、买错了不心疼的那种 。 而且 , 手里没有货只管发朋友圈的那波家庭主妇毫无品控 , 忽悠和品质 , 微商被诟病也是必然的 。
第三波:拼多多电商
拼多多蹭着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快速积累了用户 。 “拼团”是“二姨也买了我也买一个呗”的“人靠谱” , 而“货靠谱”的方法还是原来那套 , 但品类更窄了 , 价格更低了 。 而交付也还是快递 。 我认为目前 , 拼多多还在做规模 , 并没有创造新标准 。
第四波:短视频电商
淘宝开店门槛太高 , 微信可以不开又逐渐衰败 。 抖音们就不一样了 , 似乎随便拍一个 , 就能玩着把货带了 , 此时大量卖家涌入 。 在这些DAU极高、娱乐底色极强的平台上卖货 , 几乎相当于在商场摆了个地摊 。 所以 , 把卖货的视频和闲逛的用户一匹配 , 新的业态出现了 。
但要看到 , 卖家分配到的不是流量 , 是客户刷抖音时间中的一点点 。 所以 , 抖音电商只能选择那些“逛着顺手就买了 , 买了也不亏”的东西 , 诸如小商品 。
所以 , 抖音电商产品品类像社交电商 , 叫卖方式像拼多多 。 “人靠谱”通过视频加深了一些 , “货靠谱”还是老样子 。
第五波:直播电商
当卖家发现 , 用户愿意花几个小时去看直播 , 那个播主还赚了很多钱 , 就想我也可以 。 当100万个人都开始直播 , 就成了群魔乱舞 。 品质不如电视购物 , 流量不够没法吃肉 。 坦率说 , 直播电商是促销性质的 , 没法成常态 , 因为流量效率特别低 。
第二阶段没人更新交付 , 也就没有出现新品类 。
整个第二阶段 , 没有任何人在“交付”上做文章 。 所以品类没有任何拓展 , 本质上就是通过各种“人靠谱”提升了交易转化而已 。
当然 , 微商、抖音、直播也有很好的创造 , 就是卖的人和有货的人 , 甚至发货的人都分开了 , 大家各赚各的钱 , 利益机制做得越好 , 卖得也就越好 。
第三阶段 , 交付拓品类
没小哥 , 外卖起不来;没冷链 , 生鲜起不来 。
快递送外卖太慢了 , 密度也不够 。 所以饿了么、美团的外卖小哥出现了 , 本质上这是一个新的、与品类相匹配的交付方式 。 而交易层面 , 人靠谱 , 和货靠谱 , 点评也好、本地人的口碑也好都很好解决 。 所以一个行业的交付解决了 , 这个品类就拓展出来了 。
生鲜也是一样 , 三通一达和日日顺都做不了冷链 , 那把冷链做了 , 就能送到距离客户最近的门店 , 甚至门口 。 鲜三文鱼和活帝王蟹的事儿就办了 。
总结一下 。 电商本身 , 总共就三件事:
流量转化:必须找到更便宜的拿到客户方法;
信任:要解决人靠谱、货靠谱两件事 , 转化率才能提升;
交付服务:行业不同 , 交付内容不同 , 而交付做得好 , 交易一定好;
做个小结就是这个表:
文章图片
图2/4
回头再看汽车电商这些年折腾的几轮 , 就很明显发现问题 。
文章图片
图3/4
汽车电商目前的问题就是:
没有匹配汽车的交付服务 。
流量转化和信任建立过程 , 没有借力 , 而是重建 。 这成本太高 , 转化率也太低 。
汽车的交付不只是物流 , 还要服务节点和资金 。
观察汽车行业不难发现 , 汽车的交付并不是送货上门 , 但比家电的交付还要复杂 。
越高级的行业 , 交付的复杂度就越高 。 数码行业之前 , 都是快递到门 , 拆开就可以了 。 到家电就要上门安装才行 。 汽车更复杂 , 必须有落地的人 , 帮消费者搞定检测、临牌、保险、上牌 , 甚至抵押登记等一堆事儿 。 所以交付光有人还不行 , 要有店 , 服务门店 。
不仅如此 , 除了汽车 , 任何行业都可以让客户先付全款 , 汽车不行 。 因为无论消费者还是经销商 , 都没那么多钱 , 也不会在没见到车之前就付钱 。 所以 , 汽车的交付还要搞定资金的问题 。
千万不能把交付 , 只当成物流 。 汽车的交付 , 有物流、有服务门店 , 还有资金 。
所以 , 如果不建设一套有效的交付网络 , 汽车电商就玩不起来 。 然后 , 如果不搞定能借力的节点 , 想省钱是不可能了 。 那 , 有没有这两件事的交集呢?
汽车电商 , 还真没有捷径 。
汽车电商生门:小颗粒度交付网络
我们还不能很快找到结论 , 因为还需要输入一些信息 , 要看看世界 , 看看市场 , 也看看未来 。
中国跟美国差不多大 , 汽车销量也差不多 , 经销结构也是中国学了美国 。 美国代表了成熟的汽车市场 , 诞生了一大批新商业模式 。 所以我们该照搬美国的做法吗?
中美市场太有特色 , 抄美国那套 , 不行!
我们看看市场有什么差异吧:
中国用17年做到了年销2000万台新车 , 美国用了70年以上;
美国3亿人 , 每1000个人有800台车;中国14亿人 , 每千人只有220台 。 美国二手车销量是新车的2.5倍 , 中国的二手车销量是新车的70%
美国只有4个大厂 , 中国有400多个 , 而且还在扩张中 , 中国一定是新车主导的市场 。 中国二手车的量就是五年前的新车销量 , 二手车业务涨不涨 , 跟努不努力没啥关系;
美国乡下没啥人 , 是人就有车;中国乡下都是人 , 没几个有车 。 美国2万个新车经销商覆盖3亿人口 , 中国2.8万个4S店覆盖14亿人 。 中国大纵深市场的问题 , 不是经销商不够 , 而是颗粒度不够小 。
美国人无论新车还是二手 , 购车决策时间 , 一周左右 , 中国最少要一个月 。
美国的车辆落地服务 , 从上牌到落地 , 比中国简单很多 。
美国人对车的理解程度远高于国人 , 不论新车、二手车 。 他们认为“货靠谱”不是一个核心问题 , 而中国人不是 。 而且 , 习惯官网购物的美国人认为 , 如果有好的售后保障 , 可以不看车、直接线上下单 。
可中国人不是 。 中国人买车还有三座大山:消费者决策时间长、消费者信任度低、落地交付服务缺失 , 其实就是前面说的“流量转化”、“信任”和“交付服务”啊 。
所以 , 不管是C2C的Beepi 还是线上下单、线下机器交付的Carvana , 这些汽车电商平台能在美国崛起都离不开特定的市场环境 , 中国市场照抄美国模式根本没用 。
所以 , 咱需要有点骨气 , 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有近3000个县 , 30000多个乡镇 。 照搬人家那套大店、高举高打的做法 , 颗粒度就不够大 , 就下沉不下去 , 就离消费者太远 , 就会被嫌弃 。
新车婴儿潮扑面而来 , 交付才是核心问题
中美市场现在不同 , 未来也不同 , 中国市场的新势力品牌正在崛起 。 汽车之家上共有427个汽车品牌 , 新能源的有239个 , 而实际有销量的只有134个 。 这说明至少有100个新品牌的新车 , 要么还在PPT里、要么在试验、要么造了卖不掉 。
如果PPT里的车都成真了 , 怎么卖呢?厂商其实很纠结 。
油车和电车是两个物种 , 道理厂商都懂 , 产品变了 , 渠道一定也要变 。 这两年 , 新势力不断的在做渠道模式创新 , 本质上和电商的逻辑是一样的 , 新渠道都是围绕流量转化、信任、交付服务这三个命题展开 。 但怎么做 , 还是很纠结:
第一个纠结:直营还是渠道?直营颗粒度不够 , 渠道不好管控 。
特斯拉带来的直营模式很有革命性 , 官网直营、shopping mall开店 , 行业话题性拉满 , 自带流量 。 而且从厂家直通消费者 , 真正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直营网点也好管控 , 高效的解决信任跟交付问题 。
但是直营店成本太高 , 没法大规模铺开 。 而且多数厂的资金、产品和品牌实力不够强 。 现实情况是 , 不直营不洋气 , 只做直营吃不饱 。 做了直营 , 流量转化和信任能跟上 , 但是交付节点的颗粒度就得拉跨 。
尤其是直营的shopping mall门店 , 有的商场一层成了新能源车展 。 在杭州的shopping mall里 , 新能源汽车展厅租金价格平均是日化品牌的2.3倍 。 新进场的品牌租金都涨到了30元每平方米每天以上 , 同样的场地给特斯拉不会超过15元 , 给屈臣氏最多10元 。 这样的价格和坪效 , 经销商承担不起 , 而厂商开的越多亏的也越多 。
但没门店真不行 。 一组数字告诉我们 , 门店数和销量直接挂钩 。 今年5月 , 世界第一的电动车五菱Mini-EV , 在2745个门店交付了28203台车、每家10台 。 同期 , 燃油网红爆款坦克300在614家店交付了6264台 , 也是每家10台 。
要支撑5000台每月的销量生死线 , 需要多少个店?这些店是直营 , 还是建设的渠道?
第二个纠结:线上还是线下?线上玩不起来 , 线下定位不清 。
现在是 , 线上既想做流量转化 , 又想做品牌形象 , 还要做消费者关系 , 连价格管控也是他们的工作 。
而线下呢 , 也是这些事儿 , 多了落地交付和服务 。
首先要看到 , 如果做销售转化 , 线上和线下的流量转化漏斗不同 , 但逻辑没变 。
线下是:客流量-到店-销售转化-订单-交付;
线上是:流量-销售转化-订单-到店-交付 。
线上只是把销售转化这个最重要的活儿在云端干了 , 而到店还是少不了 。 问题就是 , 云端的销售转化率比门店高吗?恐怕现实很残酷 。
然后要看到 , 未来智能的汽车 , 厂家不可能卖掉不管 。 准确说 , 消费者开走 , 把自己的ID在车辆登录的那一刻 , 不是销售的终结 , 而是服务的开始 。 而这件事 , 线上必须做 , 线下也必须做 。
所以 , 线上还是线下 , 问题的答案很清楚:
线上直营走形象 , 走信任关系 , 控制价格;
渠道走销量 , 控利益机制;
线上走订单 , 做消费者生命周期的数字运营;
线下做转化、做交付 , 更要做用车周期的落地服务 。
品牌要向运营商转变 , 经销商要向服务商转变 。
只是 , 不管是直营渠道 , 还是线上线下 , 各个渠道都只做过一半 。 怎么结合 , 厂商就陌生了 。 而我却不陌生 , 因为别的行业都玩过了 , 也都走出来了 。 主机厂商是当局者迷!
经过前面两段对市场和行业的描述 , 我们可以明确汽车流通的未来了:
消费者需要“新物种” , 啥都有、啥都快、啥都好 。
汽车电商需要先解决交付问题 , 落地时候要借力解决信任和流量 。
颗粒度足够小的小B网点会进化成未来的主要节点 , 他们距离消费者更近 , 更容易升级 , 更下沉 , 也更容易升级 。
未来交付节点 = 超级经销商 + 超级服务商
环顾整个汽车行业 , 在下沉市场中的大量小B经销商 , 最像我们要的节点 。 他们足够分散下沉 。
全国有2万个4S , 但有8万家小B 。 他们距离消费者更近 。 主要做熟人生意 , 不用解决“人靠谱”的问题 。 他们转化率更高 。 利益驱使他们的销售方式极为灵活 , 转化率更高 。 他们服务更落地 。 复购主要靠口碑传播 , 所以服务必须好 。 他们是“超级经销商” 。
比卖车、交车更多重要的是 , 未来卖掉车的一刻 , 才是服务的开始 , 对厂家来说是线上服务的开始 , 对网络节点来说 , 是落地服务的起点 。 这些门店 , 拥有更好的消费者关系 , 更快速的响应速度 。 他们就是“超级服务商” 。
把两件事连起来 , 就是未来节点的样子 。 那交付网络什么样?有一批车 , 这些节点都可以销售 , 都可以交付 , 这就有了把车和消费者拉得更近的地方 , 其他的 , 只需要解决配送和支付的问题就好了 。 而且 , 消费者的服务 , 也有人落地 。
所以未来 , 得小B者得天下 。
文章图片
图4/4
这是在内蒙古赤峰的一家汽车超市 , 门店销售效率是同城4S店的3~5倍 , 拥有极好的消费者关系 , 这就是未来节点的雏形 。
这样的门店有没有可能自己进化?可能有 。 但他们有没有办法联合起来 , 形成网络 , 这就很难 。 这时候就需要平台的力量 , 去整合各种资源 , 把他们的生产活动重新组织起来 , 就能滚的更快 。
这个做法 , 就是产业互联网 。
产业互联网:让小B边升级边组网
搞定小B要打三场仗
要搞到足够多的小B , 在下沉市场结成一张庞大的交付网络 , 大概有三种方式:
自己建店 , 成本高且慢 , 但可以管得好;
直接给小B翻牌子 , 快 , 但会同床异梦;
服务小B的业务 , 逐步渗透 。 慢 , 但根深蒂固 。
我们选了第三种 , 慢一点 , 但稳一些 。 但这是个脏活累活 , 有定力做这个的 , 环顾市场 , 只有卖好车一家 。 事实也证明了 , 别的汽车电商走过的前两条别的路 , 都没走通 。
那什么样的路能走通呢?这要先来看看小B们的苦恼:
老王在县城开了一个门店 , 各种朋友亲戚都找来 , 让老王搞定买车的事儿 , 客户选好车了 , 老王的问题是 , 车呢?靠谱的车呢?第一步 , 客户交3千定金 , 他要交30万采购 。 钱呢?老王敢不敢打钱?第三步是客户要做贷款 , 怎么做更省事儿 , 赚钱更多?
卖好车循着这三个问题来提供服务:
提供准确可靠的车源;
提供最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供快速准确的交付和配送 。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环 , 搞定他们 , 卖好车要打三仗:
第一仗:服务大B建局域网
为什么是大B , 因为触达小B最简单的方式是从上游向下 , 一撸一串 。
帮大B解决采购资金 , 解决分销仓储、配送 , 再提供数据的建议 。 大B到小B的局域网就建设起来了 。 大B因为服务 , 卖了更多车 , 卖到更多地方了 。 而小B有了相对优势的可靠车源 , 也有了确定性的交付 , 意味着他们有了更高的效率、更多的议价空间 , 有了这些 , 他们就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卖车上了 。
几年时间 , 卖好车覆盖了50%以上的大B车商 , 渗透到其中越来越多的生意中 。 打胜了第一仗 。 一张一张的小型局域网生成了 , 每个小网络的效率都提升了 。
第二仗:搞定小B建全国网
第一仗的业务价值大 , 财务价值小 。 卖好车的供应链服务不能让客户多赚钱 , 而是省了钱 , 这很有限 。 所以 , 把全国各局域网中的小B联合起来 , 把局域网连成全国网络 , 这样才有网络效应 。 这样的强渠道 , 让厂商不得不进场 。
在厂商眼里 , 这是一个拥有数千个网点 , 平行的销售网络 , 既可以直接to C销售 , 也可以帮助囤货 , 而卖好车是后面一切的平台服务提供者 。
当有10000个小B、2000个大B、100个厂商 , 加上1000个库、10家银行的时候 , 就会从简装的“超级经销商”升级到“超级渠道” 。 而且 , 是一个重新组织过的 , 效率更高、毛利更丰厚的渠道 。
第三仗:整合渠道做零售
把简装的“超级经销商”或“超级服务商”真正结成网络 。 当10000个散装经销商升级成“超级渠道”的时候 , 平台效应就产生了 。
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和基础设置 , 这些小车商的车源、资金、仓储物流等供应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 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 这些小车商的粘性增强 。 加上他们本身的私域能力 , 超高效的零售不会是问题 。
未来的设想 , 每个县里有几家效率高、形象好的超级经销商 , 他们都powered by卖好车 。 厂商无论直营还是渠道 , 都可以在这些网点承接交付 , 厂商就可以把车可以卖到任何地方 。
新物种不是一个个交付节点 , 而是一张网
当这条“超级渠道”有了规模效应 , 汽车流通界的贝壳就诞生了 。 他可以制定行业规则 , 形成类似ACN协同网络的全新分润机制 。
更远一点 , 这些超级经销商还可以转型为超级服务商 , 会负责自己社区客户的车辆运营 , 客户可以什么事儿都找他们 , 落地的服务都可以通过他们去完成 。 这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网络 , 拥有极强的客户消化能力和服务能力 。
产业互联网需要长期主义
这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 , 不是赶走经销商或者变成经销商 , 而是给他们赋能、做好服务 。 用技术和商业手段重新组织行业的生产要素 , 有没有用?就看效率是不是提高了 。
所以 , 对于产业互联网这样的长周期业务 , 对汽车这样的超大行业 , 千万不能看切片 , 而要看变迁 。
事儿越大、路越长 , 汽车电商没有捷径可走 , 也不是抄抄就行 , 扎实是个有力道的词 , 希望在接下来的汽车流通行业能少看到一些浮躁 , 多一些问题被解决 。
脚踏实地是产业互联网的根 , 长期主义是产业互联网的魂 。
END.
【|对不起,汽车电商没有捷径】(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最新消息|汽车之家回应裁员传闻:系正常业务结构优化、涉及人员不到5%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智能汽车|瞄准2022的靶心 智能汽车还要深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