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KK获战投 杂货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来源:北京商报
_原题是:KK获战投 杂货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前有名创优品上市 , 后有京东领投新品牌 , 杂货铺的生意引来了资本青睐 。 7月6日 , 天眼查信息显示 , KK集团获得3亿美元战略投资 , 京东集团为投资方之一 。 拉客引流、消费高频等特点 , 让实体商业招商向杂货倾斜 。 如今 , 电商对杂货市场跃跃欲试 , 不过同样面临竞争加剧及同质化的商业老问题 , 杂货业态的想象空间又有多大呢?
融资:京东领投KK集团?
天眼查消息显示 , KK集团获得战略投资3亿美元 , 投资方不乏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 。 完成此次融资后 , KK集团估值约30亿美元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与京东集团、KK集团进行采访联系 , 并询问双方合作、融资用途等事项 。 但截至发稿 , 京东集团、KK集团均未做出回应 。
截至目前 , KK集团已累计获得7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深创投、经纬中国、璀璨资本、eWTP生态基金等 。 KK集团旗下有O2O电商平台 , KK馆、KKV等品牌 , 建立了线上商城和线下门店 。 线下门店采用“前店后馆”的模式运营 , 将线下的消费场景融合进便利店和咖啡馆 。
实际上 , 资本市场早已看到了商机 。 Pitchbook数据显示 , 从2021年初至今 , 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在线杂货商店已经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 , 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70亿美元 。
有观点认为 , KK集团的线下门店在填补京东的实体短板 。 KK集团官网信息显示 , 旗下品牌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苏州、天津、武汉、重庆等全国多个城市的商圈及购物中心拥有数百家线下门店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大众点评检索发现 , KKV已在北京开设10余家门店 。
合作:联手分割市场
冠以“杂货铺”字眼的零售集合店已经出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 甚至不少商场也有其一席之地 。 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表示 , 汉光百货增设了集合店 , 其中家具、文具等集合店已经成为网红门店 , 作为美妆业务以外的另一项引流业务 。 汉光百货会丰富杂货商品供给 , “杂货类商品逐渐占据大家的消费清单” 。
在线下市场 , 杂货集合店颇为活跃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走访了解到 , 木槿生活、熙美诚品、日本杂货品牌LoFt等均是年轻人乃至网红的驻扎地 。 The Green Party 、九木杂物社等更是购物中心的标配门店 。
实体企业与电商在开设杂货铺上的行动 , 其实非常一致 。 互联网、电商早早试水“杂货”市场 。 严选、心选、优选等标榜品质化的杂货业务已经逐渐铺展开 。 2016年 , 网易严选上线 , 提出ODM模式 , 定位生活类电商 。 之后 , 小米推出精品生活电商平台米家有品;淘宝上线淘宝心选……互联网巨头接二连三入局“杂货铺” 。
各方争抢 , 无外乎市场足够庞大 。 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 , 中国生活场景消费零售市场规模是零售市场中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 , 包括品牌杂货零售、专卖零售、日用百货零售 。 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7万亿元 , CAGR达到9.4% , 较中国零售业整体增速更高 。 未来五年中 , 品牌杂货零售占比生活场景消费零售将增长至3.3% , 市场规模提升至1800亿元 。
尼尔森认为 , 传统渠道并没有因为在线购物而持续下滑 , 传统渠道中最为典型的杂货店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逐步回暖 , 到2021年一季度 , 杂货店的销售额已经实现增长 。
困扰:产品同质化
杂货铺与电商越走越近多少是因为一拍即合 。 面对线上消费市场的红利殆尽 , 电商企业不断切入细分市场寻求增量 。 同时 , 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强 , 少量、高频的消费需求让杂货店抢夺了关注 , 自然也能从电商既有的流量池里坐收渔利 。
【新浪科技综合|KK获战投 杂货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一拍即合并不意味着双方能跳过磨合期 , 仍旧要处理各种棘手问题 。 杂货市场中的品牌定位与产品均极为同质化 。 名创优品开店选址多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商业区 , 木槿生活、熙美诚品等选址则靠近社区 , 但这几家品牌的商品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 , 品牌们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 。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 , 杂货市场还是一块难以切下的蛋糕 。 东方证券发布的《中国杂货零售行业研究》中提到 , 电商的高速成长使得零售业的多个线下渠道受到挤压 , 对商超和百货的影响较为明显 , 但对杂货业态以及线下各类业态的影响较小 。 一位十元店商店负责人表示 , “杂货店库存高、利润低 , 让门店运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王维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