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在线|赚20亿的李宁和“失意”的阿迪 野性消费的年轻人站国货


文/杨泥娃
来源:电商在线
国人对国货品牌的热爱 , 不仅仅体现在直播间爆买鸿星尔克了 。
8月13日 , 李宁发布最新一季财报:截至2021年6月底 , 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5%至101.97亿元 , 净利润同比大涨187.2% , 达到19.6亿元 。 综合各项数据 , 算得上李宁登陆港股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
这样的利好 , 几乎成了国产品牌的“雨露均沾” 。 从安踏、特步、361度发布的业绩盈利预喜来看 , 上半年净利润增长分别不少于55%、65%、30% 。
这难免与不久前刚公布财报的阿迪达斯形成了鲜明对比 。 2021年二季度 , 阿迪营收50.77亿欧元 , 同比增长超过50% , 营业利润为5.43亿欧元 ,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 , 是在大中华地区的销量下降了近16% , 连阿迪达斯CEO卡斯珀·罗斯特德也感叹 , “中国的市场需求已经偏向中国本土品牌而非全球品牌 。 ”
一升一降之间 , 是市场份额的重新排序 , 也是消费者在为自己的感情做选择——年轻人们决定穿回国货了 。 “新疆棉”事件是国货崛起的直接引线 , 但同时 , 基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深谙电商运营之道 , 也是国货抢下市场先机的重要铺垫 。
从前年轻人对国际大牌有多追捧 , 对今天的新国货就有多热情 。 当国潮成为全民趋势 , 李宁们该用怎样的姿势去接住?野性消费而不单单只是李宁业绩暴涨的一个原因 。
半年赚20亿
翻看李宁这一份半年报 , 真正做到了鞋服双赢 。 其中 , 服装营收比同期增长了72.1% ,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李宁”的快速增长 , 它是李宁品牌旗下的国潮系列 , 并且以服装为主 , 定价也要更高些 。 「电商在线」了解到 , 今年1-7月份 , 中国李宁天猫旗舰店同比增长269% 。
李宁公司CFO曾华锋就曾表示 , 中国李宁的利润空间要更高 , 中国李宁时尚店的店铺流水表现比大货店高很多 。
在销售渠道上 , 李宁采用的是直营+批发两种模式 。 直营也就是无论线上线下 , 都是官方下场开店做生意 , 而批发就等同于经销商模式 。 具体来看 , 今年上半年 , 李宁在一二线城市的线下门店销售流水增加了88.5% , 在电商平台增长了77.8% , 特许经销商拿货更加积极 , 销售收入增长47.7%。
诚然 , 外部环境给李宁的业绩有力推了一把 , 一方面是国内疫情的恢复 , 消费复苏 , 另一方面 , 行业调研公司晨星数据的报告显示 , 在“新疆棉花”事情引爆后 , 国外各类品牌相继上热搜 , 随后明星们自发解约 , 不再穿相关品牌 。 4月份 , 阿迪达斯、耐克的官方旗舰店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8%、59% 。 相反 , “穿国潮”开始在人群中达到情绪高点 , 李宁旗下的“中国李宁”系列4月销售额飙涨800% 。
净利率从11.1%提高至19.2% , 是这份财报的一大亮点 , 对于传统运动品牌来说 , “保毛利”一直是核心要务 。 但李宁在利润率上的增长 , 很大程度上与调整经营杠杆有关 , 李宁在电话会议中提出了一些要点 , 「电商在线」做了一些提炼:
1、关停低效亏损门店 , 店铺平均面积超过180平方米 , 平均每月店面效率提高了80%至90%;
2、商品宽度缩减 , 商品深度增加40%-50% , 同时新品的季度折扣提升至80%至90% , 新品3个月售罄率在60%-70%;
3、低效经销商线上店铺数量优化缩减 , 线上直营流水占比提升 。 会员方面 , 会员人数突破3600万 , 会员销售额贡献双位数增长 , 全渠道O2O跨店营业额增长超过120% 。
总体来看 , 李宁的增长在于聚焦品类和优化销售渠道 , 来实现了降本增效 。
新增长看会员
实际上 , 回溯李宁的起起落落 , 能够发现其一直围绕库存与渠道两个核心关键词 , 而这背后指向的 , 都是直营渠道的重要性 。
2014年算是李宁的一个转折点 , 因为在线下门店步子迈的太大 , 并且采取“直营门店+加盟门店”的方式 , 这一商业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扩张 , 但是劣势也十分明显——其面对的是各级供应商而非终端消费者 , 供应商体系的复杂性会让管理和控制难度更高 。
这反而给了安踏、特步等其他国产品牌发展的机会 。 安踏通过一系列收购行为 , 3.25亿收购FILA在中国的商标使用权和经营权 , 又在2018年收购世界顶级体育器材品牌管理集团公司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 , 开启多品牌布局 , 主打高端化路线 , 实现了弯道超车 。
被逼无奈 , 创始人李宁重新出山 , 拿回管理的权杖 。 在经历了一段“阵痛期”后 , 李宁开始聚焦核心品牌 , 2017年的财报数据看 , 李宁品牌贡献的营收占到99.4% , 一面是聚焦直营渠道建设 。 从下图来看 , 2017年开始 , 营收和净利是保持增长态势 , 2018年 , 李宁登上巴黎时装周 , 为李宁在国内打响了“中国李宁”这个高端品牌 。 纽约时装周结束后 , 同款鞋、衣服均在天猫旗舰店售罄 。 财报显示 , 2018年当年 , 李宁营收首次突破百亿 , 同比增长18.41%, 净利润增长近四成 。
“我们会继续推动李宁大电商商业模式的发展 。 ”在本次财报中 , 李宁强调 , 作为指定唯一的渠道业务战略 , 要加强我们线上和线下业务的整合和协同 。
与此同时 , 李宁的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 , 电商会员的增加是大电子商务战略的体现 。 “会员对于销售的贡献相对较低 , 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潜力 。 ”「电商在线」了解到 , 目前李宁会员数在3600万 。
实际上 , 当电商渠道占比逐渐增高 , 会员作为品牌私域运营的重要抓手 , 已经成为头部品牌的发展战略之一 , 这在今年天猫618频繁推出“会员权益”这件事上显得尤为突出 。
【电商在线|赚20亿的李宁和“失意”的阿迪 野性消费的年轻人站国货】李宁电商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 , 提到了电商平台会员人群的特点:1、Z时代的人群 , 也就是00后05后的人群;2、青年白领;3、小镇青年 , 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 。
“我们会发现1000元以上的高单价的产品 , 会员的购买占比高达70%以上 。 ”
会员是和品牌有着更强的绑定 , 意味着更年轻的消费者和更强的购买力 , 这些势必会是撑起品牌下一个阶段增长的重要抓手 。
点燃的国潮热情
李宁的增长势头会否持续?这成了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
可以肯定的是 , 外部环境的变化 , 带来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 不仅之于李宁 , 更是大部分的国货品牌 。 从安踏、特步、361度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 , 净利润都很喜人 。 反观阿迪达斯第二财季报告显示 , 4月1日至6月30日 , 虽然营收上涨52% , 但是大中华区收入下滑近16% , 其中电商是大中华区受影响最大的业务 。
宝胜国际的数据似乎更有代表性 , 作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在中国的经销商 , 7月综合经营收益净额(即相当于总销售额减销售折扣及销售退货)为17.45亿元 , 同比下跌13.3% , 这一指标已连跌四个月 。 资料显示 , 宝胜国际90%的营收来自于耐克、阿迪达斯、匡威、彪马等品牌的收入 。
运动品牌市场份额的洗牌似乎已经开始 , 首先 , 对于国潮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 , 是推动国内品牌增长的基本面 。
其次 , 国内常年为国际运动品牌代工 , 已经孵化了足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 是具备高效生产出有一定设计水准 , 质量保证的产品的能力的 。 已经远远不是十多年设计“土丑” , 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形象了(比如说鞋子开胶 , 衣服开线) 。 而在这一方面 , 国内头部品牌因为有资源优势和设计能力 , 更容易拔得头筹 。
再一点 , 国货品牌更善于把握国内消费者心理和电商发展之道 。 毕竟国内的电商营销渠道多元化 , 从短视频、直播到种草平台等 , 相比国外品牌要花力气“投其所好” , 国内品牌更占据“地利人和” 。 国货正在成为90后、95后、00后消费的首选 。 天猫数据显示 , 过去一年 , 90后人均国货消费已经超过6000元 。
但国货品牌夺回的“失地” , 接下来该如何耕耘 , 是个重要命题 。 在产品研发与设计能力上能否与海外品牌真正比肩 , 这关系着品牌力能否站住脚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