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巨头扎堆的AIoT赛道:谁能率先抵达下一个时代?】AIoT——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名词 , 在它飘扬的旗帜下 , 巨头们高呼这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 并纷纷制定进军AIoT高地的战略 。
细想之下 , 这样蓬勃的热情并非没有道理 。 首先 , AIoT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硬件生态 , 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浪潮 , 也是一个宏大的未来蓝图 。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 , AIoT就是AI技术与IoT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 。 可以说 , 不论是AI , 还是IoT , 它们的核心都是数据 , 正是海量数据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下了基础 。
AIoT这一概念大概于2018年开始风靡国内市场 。 随后不久 , 各大互联网巨头、传统制造业巨头、以及新兴的独角兽都毫无犹豫地踏进这一赛道 。 那么 ,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大佬们 , 它们手执着怎样的矛与盾?又会受到自身哪些短板制约呢?
互联网巨头醉心于平台建设
说到数据 , 简直就是埋在互联网巨头体内的基因 , 因为它们正是抓住了信息化的时代浪潮而成为了时代明星 。 因此 ,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 互联网巨头们更敏感于下一个时代浪潮的到来 。
如今 , 国内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将AIoT定位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 , 平台建设、算法迭代成为了它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
2020年1月2日 , 小米集团董事长、CEO雷军发布全员信 , 宣布小米2020年的重大战略升级 。 雷军表示 , 在“5G+AIoT”战场上 , 未来5年小米将至少投入500亿元 。 事实上 , 这并非小米第一次在AIoT上搞大动作 , 再往前一年小米就已经提出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 , 当时提出的核心标语是“All in AIoT” , 计划5年投入100亿 。 仅过了短短一年便加码到了500亿 , 可见小米对AIoT战略的决心又坚定了不少 。
今年5月30日 , 雷军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小米IoT平台已经接入3.51亿台智能硬件(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 。 同时 , 第一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 可见其“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已经颇显成效 。
文章图片
(雷军微博截图)
脱胎于数字化时代早期的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在于平台建设 , 它们在国内市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 未来 , 将会把这些经验引入到物联网平台的建设 。
经过多年发展后 , 互联网企业在平台建设上基本走出了两条路:一些具有行业特性的厂商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 , 逐渐发展为垂直行业平台;互联网大厂则更注重底层平台的构建和开发 , 构建通用平台成为它们抢占下一个时代制高点的“大杀器” 。
除小米外 , 以BAT、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 , 于大众而言已经最熟知不过了 , 它们大多是以云服务主导的to B业务 。
另一个绝不能忽视的巨头是华为 , 它于2019年提出了“1+8+N战略” , 其要义便是手机作为那个“1” , 是主入口 , 8则代表平板、PC、音箱等8个辅入口 , 剩下的N则是广泛的智能终端产品 。
文章图片
▲IOTE 2020 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现场图
虽然这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称得上巨无霸般的存在了 , 但它们都意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并不足以啃下AIoT这么大一块肥肉 , 牵头布局生态便成为它们一致的选择 。 不论是小米的智能生态 , 还是华为的那个“N” , 都是打造开放性生态意志的显现 。
传统制造业巨头更侧重场景需求
在数字化的大趋势之下 , 传统制造业巨头早已熟知智能升级的重要性 。 相较而言 , 传统制造业对硬件更熟悉 , 对现实场景也有更深入的经验积累 。
近些年来 , 美的、海尔、TCL、创维等家电企业都在加速推动智能化转型 。
家电企业更多立足于场景化的智能体验出发 , 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更便捷的服务 。 在这个过程中 , 家电产品转变为智能电子产品 , 一步步获得感知、连接、交互、智能的全方位能力 。
根据谭健荣院士在公开演讲中公布的数据 , 到2025年 , 将有65%以上的中国家庭能够用AI、AIoT来进行居家管理、家务管理、舒适生活管理 。
单品智能是许多家电企业入局智能家居的起点 , 但这造成了设备之间的连接问题 , 这些设备相互割裂的封闭系统 ,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的兼容 。
家电巨头们也明白过来:单凭一家企业不可能实现全场景 , 必须走向开放合作 。 正是这种意识之下 , 海尔智家与涂鸦智能AIoT平台展开合作 , 打造更丰富的家居场景生态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AIoT面向的是所有产业 , 但在制造业中明显走得更快 。 AIoT的本质在于通过AI技术分析物联网收集的数据 , 从而产生洞察 , 而制造领域恰恰为AIoT价值果实的成长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
目前 , AIoT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 比如 , 数字化排产 , 快速响应生产需求 , 大幅提升物料的利用率;供应链优化 , 通过数据系统 , 减少库存周期 , 实现供应链与市场的高效联动等 。
AIoT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非常接地气 , 不论是数据量的采集 , 还是数据的转化使用都产生了很高的效率 。 随着相关应用的不断深入 , 还会有更多新的应用、新的场景、新的模式被发掘出来 。
文章图片
▲IOTE 2020 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现场图
新兴独角兽:坚定的技术派
“旷世、商汤、依图、云从、寒武纪、云天励飞、涂鸦智能…” , 它们是科技界崛起的新星 , 这些独角兽是高科技创业的典范 , 身上已经形成了强烈的 “技术派”精英符号 。
这些AI技术初创公司往往从各自的技术优势出发 , 寻找最容易落地的AIoT应用场景 , 比如擅长语音识别技术的公司会选择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对语音需求相对高频的市场 。
AI独角兽旷视科技则选择从物流领域切入AIoT赛道 , 并发布了AIoT操作系统“河图” , 意在通过技术改造传统行业 。 而依图、商汤等AI独角兽则更看重在前端智能设备上的布局 。
对这些技术派而言 , 通过硬件落地是市场化的最佳方式 , 也只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 , 才能够进入市场化的赛道 , 进而源源不断地集聚外部资源 , 形成足够的资金流进行技术迭代 。
文章图片
▲IOTE 2020 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现场图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 , 由于一致看好的手机应用赛道 , 商汤和旷视打得不可开交 , OPPO、vivo、小米等一线厂商均采用二者的方案 。
目前 , 这些AI独角兽都找到了自己归属 , 比如 , 商汤侧重于智慧城市、金融、汽车、手机、零售等领域;云从科技则更多选择金融银行、民航领域;旷视科技则更多倾向于城市管理、物流、手机、零售等领域 。
最后的话
目前 , AI还处于早期阶段 , 还没有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 随着5G的应用普及 , 为5G与AI的结合应用创造了条件 。 站在一个社会性视角来看 , AIoT不仅仅是技术 , 而是会成为未来生活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也就决定了万亿级规模市场并不能被某一家巨头所垄断 。
AIoT是对整个产业的颠覆 , 现阶段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点 。 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 AIoT还将应用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商业等诸多领域 , 通过分散、零碎的市场 , 积累出少量而多样化的海量市场 。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前景 , 更需要保持开放性视野 , 通过赛道上玩家们合力、优势互补 , 共同搭建生态 , 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拼图 。
现阶段 , AIoT有哪些落地场景?5G与AI结合如何实现功能最大化?AIoT未来市场机遇在哪里?想要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向 , 连线AIoT行业一线大咖 , 一定不要错过这场盛会 2021年10月23-25日如期举办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保障|《“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提升原材料工业保障引领制造业能力
- 国计民生|25万亿级新蓝海!百度、华为、腾讯重磅出击,抢食智慧城市"大蛋糕",AI巨头如何赋能?来看真实案例
- 网络化|八部门: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
- 制造业|八部门: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后置|一加10 Pro明年回归:首批骁龙8旗舰扎堆竞争 后置镜头设计大换脸
- 制造业|工信部答每经问:“十四五”将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 在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发推广新产品
- 未来|除了制造业,未来这些领域将重点推进机器人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