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自媒体|不到一周,段永平二次入手腾讯,还捎带买了阿里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
文丨张楠
继本月4日发文抄底腾讯后 , 段永平很快兑现了“再跌多买些”的诺言 。
8月18日 , 段永平在雪球发文透露 , 再次抄底腾讯 , 一起买入的还有阿里巴巴 。

财经自媒体|不到一周,段永平二次入手腾讯,还捎带买了阿里
文章图片
图1/2

截至8月20日午间收盘 , 腾讯股价已低于段永平两次抄底的价格 , 以两次买入的收盘价为平均成本计算 , 段永平目前至少已浮亏5% , 19日阿里巴巴美股更是大跌6.85% , 也许距离他的第三次抄底 , 不会太远了 。
在投中网此前发表的《段永平 , 抄底腾讯》一文中 , 曾对段永平的投资理念做过简单总结: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和合理价钱 。 在18日透露抄底腾讯和阿里巴巴后 , 他也曾自问自答地表示 , 商业模式好的公司 , 好的价钱总是有吸引力的 。 用十年以上的眼光看问题 , 会让问题简单很多 。
腾讯、阿里当前市盈率仅不到20倍 , 是二者IPO以来的最低水平 , 短期的价格波动 , 对段永平来说显然不是问题 。 不过在另外两个维度 , 腾讯和阿里巴巴却却面临各自的不确定性 。
或者这么说吧 , 整个中概股板块 , 都面临着强大激流的冲击 , 在未来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 保持高速成长 , 是腾讯、阿里乃至一众中概股股价的最大掣肘 , 不确定性 , 则是当下投资的最大难题 。
中概股之殇
自从今年7月 ,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 , 主要在线教育中概股股价平均跌幅超过90% 。 高途自年内高点149.05元 , 一路下跌至8月19日的新低2.37元 , 跌幅超过97%;好未来从90.96元跌至5.07 , 跌幅超过94%;新东方自19.97元跌至1.74元 , 跌幅90.76% 。
而在此之前 , 诡异的情绪早已在资本市场蔓延 。
细数各大互联网公司股价 , 近期高点基本都来自今年2月 , 腾讯最高至773.9港元 , 百度最高至254.82美元 , 拼多多最高至212.6美元 , 美团最高至460港元 , 只有阿里受去年蚂蚁金服IPO暂缓影响 , 去年10月股价最高至319.32美元 。
截至8月19日 , 以上公司股价自高点分别下跌48%、59%、62%、57%和44% , 全部腰斩 , 其他的中小型中概股 , 就更是别提有多惨了 。 数据显示 , 纳斯达克中国科技股指数 , 自年初的高点到近期的阶段性低点 , 跌幅高达40% , 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更达46% 。
除股价低迷之外 , 中国科技公司也按下了美股上市的暂停键 , 如Keep、便利蜂、小红书等纷纷宣布暂缓赴美IPO , 天鹅到家、哈啰出行也相继撤回IPO申请 。
然而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吗?恐怕未必 。
美银美林认为 , 当互联网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后 , 它正处于聚光灯下 , 在未来可能面对更多的政策干预 , 参考银行与通信行业的经验 , 未来还可能出台更多相关政策 , 一是压缩相关公司毛利率 , 降低服务费用以减轻用户压力;二是更高的资本性支出 , 包括合规以及员工福利方面的支出;三是潜在非盈利性质的国家服务和投资 。 此外 , 全球日益增长的对于反垄断和数据安全方面的关注 , 同样会对中国互联网巨头形成挑战 。
腾讯近日宣布再投500亿元 , 助力共同富裕 。 将深入结合自身的数字和科技能力 , 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助力 , 加上之前用于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500亿元 , 腾讯共投入1000亿元 , 相当于2021年腾讯半年度盈利的110.67% 。
互联网企业面临政策监管与合规等 , 带来的硬性成本支出提高、毛利率降低等诸多不利因素 ,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不确定性 。
腾讯、阿里各有各的好
段永平选择在此时抄底腾讯和阿里 , 难道看不到二者目前面临的困境吗?想必他自然心里有数 , 在他的自问自答中 , 段永平公布了自己的答案——按现在的价格 , 把眼光放远到10年以上 。
最近一个月 , 腾讯、阿里分别公布了2021年半年报 , 以及2020/2021财年年报 , 翻阅各大投行研报 ,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 , 互联网行业的野蛮生长已经结束 , 跑马圈地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 未来比拼的 , 将是在存量市场中的可持续精细化运营 。
腾讯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 微信月活已经达12.51亿人 , 国民渗透率近90% 。 过去十年 , 移动互联网大爆发 , 腾讯股价最高上涨超过20倍 , 说是这十年最佳的投资标的也不为过 。
在投中网《段永平 , 抄底腾讯》一文中介绍 , 2018年 , 腾讯因国内停发游戏办版号 , 股价遭重挫几近腰斩 , 在此期间 , 段永平曾小幅建仓腾讯 , 并预言未来10到15年 , 腾讯净利润会达到2000至3000亿元 。 最近以高出此前买入成本80%的价格抄底 , 则是由于腾讯业绩大超他的预期 ,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 , 2023或2024年腾讯净利润即将达到2000亿元 。
那么本次阿里巴巴又是怎么吸引到段永平的呢?要知道仅在2年前 , 段永平的想法还截然不同 , “当我看到‘二选一’这种‘让自己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企业文化时 , 我决定卖出了自己的股票 。 ”

财经自媒体|不到一周,段永平二次入手腾讯,还捎带买了阿里
文章图片
图2/2

阿里巴巴目前仅不到19倍的市盈率显然是最大因素 , 刨除价格 , 我认为自去年蚂蚁金服IPO暂缓以来 , 一系列监管政策 , 以及社会话题 , 都在倒逼阿里商业模式、文化和组织升级 , 这也是本次段永平抄底阿里的另一大动因 。
换句话说 , 无论在监管层、行业还是社会公众眼中 , 阿里目前已经跌入谷底 。
简单梳理一下时间线 , 自马云在外滩峰会炮轰中国监管政策和体系以来 , 阿里分别经历了蚂蚁金服IPO被叫停、因“二选一”反垄断罚款182亿元 , 以及女员工出差遭猥亵等一系列事件 。
“乱翻书”曾撰文 , 将阿里巴巴在2000年到2011年间的四次重要会议 , 称之为影响阿里历史走向的四次战略转折 , 如果将这四次会议称为转折 , 那么正在发生在阿里巴巴身上的一系列事件 , 可以称之为重塑 。
现在的阿里巴巴 , 与2010年时的腾讯一样 , 经历过“狗日的腾讯”“3Q大战”后 , 腾讯痛定思痛 , 逐步开放自身生态 , 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腾讯 。 反垄断的今天 , 只搭个台子收过路费的模式已与增长无缘 , 阿里巴巴如果能借助这次机会 , 将自身的技术、流量等优势赋能其他中小企业 , 尤其是实体企业 , 或许可以搭建起消费和产业于一身的庞大生态 。
【财经自媒体|不到一周,段永平二次入手腾讯,还捎带买了阿里】当下的不确定性 , 既是风险 , 也是机遇 。 诸如腾讯、阿里等大型互联网企业 , 必然是当下中国数字化浪潮的中坚力量 , 如果他们还“把握”不住 , 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谁能“把握”的住了 。 就如同段永平抄底时说的 , 面对阿里、腾讯这种体量的公司 , 如果只看三五年 , 那真的没什么必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