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_原题是: 腾讯选择共富
文/傅斯特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1000亿背后 , 或许蕴藏着腾讯找到的答案 。
8月18日 , 腾讯再投500亿 , 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 投入到中国社会的基础民生领域 。
看似巧合 , 实则水到渠成 。
四个月前 , 腾讯即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 , 首期500亿资金投向基础科学、碳中和等前沿领域 。
两个500亿 , 一者着眼未来 , 一者立足当下 。
它作答的题面是 , 作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核心力量 , 变大之后的腾讯将走向何方?
这个答案的起源 , 要回溯到十年前 。 那一年 , 腾讯提出了延绵至今的“开放战略” 。
倒逼出的“开放”
2010年的11月 , 注定是令腾讯刻骨铭心的月份 。
在这个月里 , “3Q大战”到达战事顶点 , 二选一、泪洒发布会、周鸿祎发公开信……技术战、舆论战、心理战 , 战战相扣 , 步步惊心 。
11月20日 , 工信部发布通报 , 同时批评了腾讯和360两家公司 , PC时代最后也是最残酷的一战“3Q大战”宣告结束 。 而就在同一天 , 张小龙带领着六七个人的小团队 , 在广州一个小角落开始研发一款名叫“微信”的软件 。
中国互联网史上 , 迄今为止最闪耀的产品从此开启征程 。
新旧时代 , 在喧嚣和寂寞中 , 悄然切换 。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 , “3Q大战”自外 , “微信”由内 , 一齐改变了腾讯 , 它开始脱胎换骨 。
经“3Q大战”一役 , 腾讯惊觉 , 这并非只是因恶性劫持而引发的一起竞争 , 环顾四下 , 自己此前想进入一切领域 , 掌控一切资源的做事逻辑遭到声讨抵制 , 已然成为了行业“公敌” 。
十场“诊断腾讯”的专家讨论会听下来 , 腾讯管理层在痛苦反思中破茧蜕变 。
2010年11月11日 , 是腾讯12周年司庆日 , 此时3Q大战正酣 。 在内部愤懑与悲壮的氛围里 , 马化腾向全员发送了一封题做《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 , 提出了腾讯新理念的雏形 。
马化腾说 , “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 。 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 , 关注产业链的和谐 , 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 , 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 ”
半年酝酿 , 2011年6月15日 , 腾讯举办首届“合作伙伴大会” , 对外公布“开放战略” , 提出要在腾讯之外“再造一个腾讯” 。
腾讯开始把能力向外输出:共富 , 共创 , 距今整十年 。
与中国互联网共富
十年之间 , 每当腾讯财报发布 , 据此计算腾讯员工年薪 , 已成为一些媒体“例行”的报道热点 。 今天 , 这个最新数字攀升到94万元 。 尽管这一计算方式并不科学 , 但腾讯对员工的慷慨和高福利 , “股王”的核心标的地位 , 已是业内共识 。
腾讯不仅让9万多名员工和广大投资者获得了高回报 , 这种“共富”还延伸到开放平台的伙伴身上 。
2010年12月 , “3Q大战”平息不久 , 马化腾在公开演讲中提了一个愿景 。 他说 , 腾讯“希望让天下没有埋没的才能 。 ”腾讯希望可以通过开放平台 , “让每个企业 , 甚至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价值贡献者 , 并且从中获益” 。
腾讯的“共富”由此开始 。
2016年9月 , 在腾讯开放战略实施五年多之后 , 腾讯开放平台累计分给创业者的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 如果统计排行榜最靠前的个人 , 到2015年 , 在腾讯开放平台上已经诞生了50位亿万富翁 , 成长出20家上市企业 。
今天 , 腾讯通过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 , 带动就业机会达到近3000万个 。 一大批创作者和创业者 , 在微信生态里获得了成功 。
通过腾讯开放战略“共富”起来的 , 还有腾讯投资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和员工们 。
截至2020年1月 , 腾讯总计投资企业超过800家 , 其中70多家已上市 , 逾160家成为市值或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 。
一大批创业者在腾讯的帮助下 , 实现了个人价值 , 富裕起来 。 而这些创业者创立的公司 , 又直接带动了数百万员工从事互联网行业 。
这是腾讯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共富” 。
“共创”连接器
不止“共富” , 还要“共创” 。
在腾讯开放战略的演进中 , 腾讯重新定位为互联网产业中的“连接器”: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能力的提供者 , 与行业中优秀的公司连接起来 , 帮助这些公司一起推出创新产品 , 一起成功 。
当好“连接器” , 源于腾讯的反思 , 更是腾讯变大之后 , 对产业产生的敬畏感 。
2015年 , 马化腾面向合作伙伴发出一封公开信 , 信中诚恳地说到 , 腾讯认识到企业再大 , 能力都是有限的 , 很多行业都有很深的专业性 , 只有开放协作 , 才能创造出共赢的未来 。
在“共创”思路下 , 许多新兴公司推出了创新产品 , 外卖、共享出行、社交电商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 , 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 。
十年前 , BAT曾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不可逾越的大山 , 甚至一度有“BAT之下 , 寸草不生”的段子 。 而今天 , 中国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丰富 , 一大批新兴公司冒头长大 。
包括腾讯在内 , 没有一家公司被认为可以长期独占鳌头 , 没有哪家公司被视为不可挑战 ,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良性竞争氛围开始形成 。
这些逐步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公司 , 也开始投资和帮助更多中小创业者 。 “共富、共创”的“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模式 , 呈阶梯状不断延伸 , 催生着繁盛的中国互联网生态 。
2011年之后 , 开放战略使腾讯成为中国互联网“共同富裕”的引领者 , 腾讯也由此成为互联网行业中令人尊敬的一家公司 。
如果说“3Q大战”从外部倒逼出腾讯的“开放”战略 , 走向中国互联网的“共富、共创”之路 。 在“3Q大战”结束之时开始研发的微信 , 则从内部彻底改造了腾讯 。
产品里的“中国”
2014年春节 , 微信“红包”上线 , 一战成名 , 此后多年仍是行业所津津乐道的现象级产品 。
这个后来被从各种角度解读的产品 , 却往往被人忽视其中饱含的浓浓乡土气息——红包 , 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的文化仪式 。
在腾讯发展史上 , 上一个与“微信红包”可堪一比的是“QQ秀”——卡通、新潮 。 面孔是中式的 , 服饰、气质却偏西式和现代 。
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品 。 以2011年为分界点 , QQ和微信作为腾讯两个时代的看家产品 , 形塑了腾讯不同的企业文化 。
微信诞生之前 , 中国处在PC时代 。 互联网源自西方 , PC使用的高门槛又决定了用户主体是中国相对年轻的用户 , 他们更乐于接受西方舶来的文化 。 以QQ为核心产品的腾讯 , 因服务这些用户 , 也充满了新锐气息 。
“3Q大战”之前 , 腾讯意欲独霸一方的做法 , 很难说没受彼时内外文化的影响 , 包括腾讯内部沿用至今的员工英文花名 , 都透着那一年代的印记 。
今天 , 在中国有超过十亿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微信 , 文化的底色就是生活 , 微信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 与中国文化土壤融为一体 。 与其说微信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 , 不如说中国文化在悄悄改变着微信 。
微信为外界所称道的是“克制” , 而另一种更贴切的说法 , 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不偏不倚 , 中道而行 。 微信里那些看起来平常如水的功能 , 和中国人线下“熟人社会”的生活习惯 , 丝丝相扣 。
从QQ到微信 , 腾讯的企业文化也因此而改变 。 中国文化在改变微信的同时 , 也深刻影响了腾讯 。
【|腾讯再投500亿背后:不止“共富”,还要“共创”】与之伴随的 , 是腾讯在活化传统文化方面的文化自觉 , 这让它屡有先锋之作:《王者荣耀》的英雄多取材自中国历史 , 打造“云游敦煌、数字故宫”等数字化文博窗口 , 让传统文化IP走入游戏、漫画、电影……
腾讯近年来倡导“新文创” , 力图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 透出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雄心 。
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了腾讯的产品 , 也悄然改变了腾讯的价值观和商业之道 。
从商之道
2019年 , 腾讯将“用户为本 , 科技向善”作为新的使命和愿景 。
它带有古典中文的色彩:两两对仗、朗朗上口 。 而更让人联想到的是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这是带有中国文化底层印记的使命和愿景 。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 , 在按照现代化公司运作的同时 , 遵从中国的传统商业文明 , “共富、共创”已嵌入基因当中 , 成为腾讯新的“商业之道” 。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为富不仁 , 恃强凌弱 。 腾讯提出开放战略 , 甘作行业助手和帮手 , 和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利益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以投资促创新 , 腾讯不谋求控股 , 不谋求控制合作伙伴 , 平均占股低于20% 。 关键时刻帮忙不添乱 。 相比之下 , 美国如Google、Facebook等则多数采取收购手段 , 将小公司的能力化为己用 。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回馈社会、敬老扶弱 。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 , 截至2020年底 , 筹集捐款总额115.8亿元 , 腾讯累计捐款64亿元 。
在内部运行管理中 , 也仍然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印记 。 比如被外界所熟知的“赛马机制” , 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胜负已定 , 点到即止” , 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
现在 , “共富、共创”思路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所认可 。 让先进公司投资自己、赋能自己 , 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一个优选项 。
腾讯在帮助创业公司“共富、共创”的同时 , 也获得了商业上的丰厚回报 。 在腾讯投资的800多家公司里 , 有15家公司创造了超过10亿美金的回报 , 利人也利已 。
马化腾曾总结说 , 这种“去中心化”的开放战略 , 让“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森林” , 现在看来这也是腾讯能长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
“半条命”的危与机
腾讯的“共富、共创”之路 , 并不平坦 。
2018年2月 , 腾讯上线一款阅读软件“立知” , 随即被发现和一家合作伙伴开发的产品类似 。 很快 , “立知”下线 , 马化腾亲自问责 。 在这样一个细分领域里 , 腾讯都要痛下决心 。 坚持让利于人 , 坚持克制冲动 。
但过度开放 , 也给腾讯带来危机 。
“立知下线”三个月后 , 《腾讯没有梦想》一文刷屏 , 文章直指“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 , 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
与之伴随的事实是 , 把更多机会交给合作伙伴后 , 在信息流、短视频等多个新赛道里 , 腾讯屡次失利 。
对于腾讯的开放战略 , 有一个“两条半命”的通俗说法:通信社交和数字文化是腾讯的两个命根子 , 腾讯自己来做 , 其它广阔领域作为“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
通过开放战略 , 腾讯把太多业务都作为“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 限制了练兵机会 , 核心战场打起仗来 , 能力匮乏问题就暴露出来 。
和合作伙伴“共富”的“半条命”还在 , 而核心战场的“两条命”却遭遇了危机 。
“共富、共创”的前提 , 首先是自己要有能力、有资源去帮助别人 。 面对“开放战略”带来的能力危机 , 腾讯没有选择退缩 , 而是选择了进一步“开放”来解题 。
2018年9月30日 , 腾讯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 。 腾讯把大部分面向消费互联网的业务整合成为“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 注重技术能力提升 , 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 , 重构内容力 。
同时 , 腾讯新组建了面向产业互联网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 这是腾讯新的判断:行业趋势在发生变化 , 消费互联网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转移 。
腾讯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能力系统性输出 , 做中国传统行业升级的“数字化助手” 。 面对传统行业 , 腾讯的定位不是颠覆 , 而是依旧当好助手 , 一起“共富、共创” 。
腾讯总裁刘炽平曾说:互联网行业“颠覆了很多行业 , 让很多人没饭吃了” , 这既不对 , 也不是腾讯真正的机会 。 腾讯的机会恰恰在颠覆的反面——“把技术分享出来 , 让所有伙伴参与” 。
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 , 腾讯的开放战略并没有止步 , 其“共富、共创”的思路正在加速 。
中国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距9.30变革之后不到三年 , 2021年4月 , 腾讯迎来了第四次战略升级 , 提出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 。 腾讯的开放战略 , 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 。
大背景是 , 随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 以腾讯、阿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企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 正在发生变化 。
一方面 , 互联网大公司与中国社会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 。
此前的二十年 , 中国互联网公司从根本上 , 是凭借中国的人口红利 , 以及社会提供的基础设施获益 , 得以迅速成长 , 而现在它们已经与中国社会融为一体 。 腾讯的用户覆盖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腾讯的部分产品 , 比如微信支付 , 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类似于“基础设施”的作用 。
从利益共同体进化到命运共同体 , 腾讯必须成为“中国社会的服务者” , 才能再次发展 。
另一方面 , 互联网大公司也到了要向社会回馈的新阶段 。
互联网公司身上积聚了巨大的数字能量 , 未来会走向何方 , 向善还是向恶?自己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结构当中是一个什么角色 , 如何作为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而非反之?这些问题既新又迫切 。
2019年底 , 腾讯提出新的使命和愿景 , “用户为本 , 科技向善” , 这是腾讯的一种主动表态:坚定走向善之路 , 坚定为社会服务 。
在此基础上 , 2021年4月 , 腾讯提出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 , 则是将这种表态落到实处: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
首批500亿资金准备投入的领域 , 看似与腾讯不相关 , 但却与腾讯扎根的中国社会密切相关 。 腾讯选择主动成为“社会的服务者” 。
而8月18日 , 腾讯又将这一战略推向更深 , 新的500亿“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将关注当下的民生 , 在低收入增收、帮助医疗救助完善、促进乡村经济增效、资助普惠教育共享等领域持续投入 , 带后富、帮后富 。
未来与当下 , 相互呼应 。 两个计划共同构成了腾讯“科技如何为社会服务”的完整方案 。
腾讯的“共富、共创” , 延续了十年 , 也是一个正在进行当中的命题 。
在过去短短二十多年里 , 腾讯和其他头部互联网公司一样 , 成长为一种几乎服务全民的新型科技公司 。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 , 控制自身无限扩张的欲望 , 帮扶他者共同进步 , 并不是容易的选择 。
过去十年 , 通过开放战略 , 腾讯承担起行业“先富和先进”者的责任 , 帮助中国互联网、传统行业一同进步 。
而今天 , 腾讯则在“变大”之后 , 意图探索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独特发展路径:既然能量从社会中来 , 也必将到社会中去;将能量释放到社会中 , 带动社会一起成长 , 以社会的成功再次促进腾讯的成功 。
这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独特商业之道 。 也是一家根植于中国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浸染的商业公司 , 所做出的自然选择 。
再次回到2010年11月11日 , 腾讯12周年司庆日 。 在那天 , 马化腾发送了的全员邮件中 , 他写道 , “当我们回头看这些日日夜夜 , 也许记住的是劳累、是委屈、是无奈、是深入骨髓的乏力感 。 但是我想说 , 再过12年 , 我们将会对这段日子脱帽致礼 。 ”
十年一瞬 , 时光已然给出答案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宁德时代再投240亿元扩产宜宾基地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
- 设计|腾讯宣布企业级设计体系 TDesign 对外开源
- 警告!|冒充老干妈员工诈骗腾讯被判12年 两被告提出上诉
- Tencent|继百度网盘后腾讯微云也已解除限速 不用单独下载App
- 文化|“视频会员”的意义,藏在腾讯视频VIP九周年里
- 彩云|解除限速!腾讯微云 App 更新,提供无差别速率服务
- 公司|《Control》开发商正在与腾讯合作开发一款PVE射击网游
- 国计民生|25万亿级新蓝海!百度、华为、腾讯重磅出击,抢食智慧城市"大蛋糕",AI巨头如何赋能?来看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