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二十九年,他在千米气象站守望风云


地面气象|二十九年,他在千米气象站守望风云
文章图片

韩文兴在做常规巡视 新华社采访人员 孟菁摄
在距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外的延庆区香营乡 , 矗立着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佛爷顶气象站 , 海拔1224.7米 , 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 。 1992年 , 21岁的韩文兴进站工作 , 是在佛爷顶工作时间最长的观测员 。
佛爷顶山峰 , 自古是军事要塞 , 观测站处在850百帕范围 , 是北京西北天气系统上游地段 , 对全市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 这里也是韩文兴的第二个“家” 。 29年来的近一半时间 , 他在佛爷顶度过 。
从业以来未漏记过一次数据
1978年建站以来 , 佛爷顶气象观测站一般只有一名气象员值班 , 通常一班儿半个月 。 站里只有两名观测员 , 轮流值班 。
最初 , 登上佛爷顶气象观测站的路 , 靠双腿 。 每次上山 , 韩文兴先从家骑车30分钟至40分钟到山脚下 , 把自行车寄放到黑峪口的村民家里 , 再抄小路爬三个小时的山 , 才能到站里值班 。
值班时 , 除每天进行气象观测 , 韩文兴得自己做饭吃 , 冬天要自己烧锅炉取暖 。 他说 , 1992年刚上山时 , 观测站只有三间平瓦房 , 木头门窗 , 冬天透风 , 夏天漏雨 , 所有用水存放在四个大水缸里 , 缸里漂浮着小虫子 。 老鼠还钻过他的被窝 。 “三类艰苦站”名不虚传 。
本世纪初开始 , 佛爷顶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渐换了新面貌 。 2003年房屋改造 , 卧室、客厅、厨房都有了 , 搭建了煤棚 , 铺设了地暖 , 能看电视 , 能上网 。 通往气象观测站的山路 , 也变成了盘山水泥路 , 换班儿的时候单位派车接送 。 生活用水、煤气罐会定期用车往山上拉 。
2004年 , 气象站北面山头建了森林防火瞭望站 , 一间两层的小屋 , 也是一人值班 。 韩文兴算有了近邻 。 瞭望站没有水 , 要来气象站提水 , 两个寂寞的人借机会聊上两句 。
“守在站里 , 数据记得准 , 天气预报才能准 。 ”29年里 , 韩文兴没有漏记过一次数据 。
2012年 , 北京市延庆区遭遇60年一遇的大暴雪 。 积雪封山 , 粮食有限 。 韩文兴把米饭改稀粥 , 三顿改两顿 。 一值就是40多天 , 一天观测任务也没落下 。
与韩文兴搭档的值班员不停更换 , 而他在这个寂静的岗位连续干了29年 。 当年同事口中的“小韩”变成了“韩哥” , 现在成了“韩叔” 。 唯一不变的是漫长的寂寞 。
多次参与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与寂寞时间相伴的 , 还有知识海洋的滋养 。 这些年 , 韩文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在职大气科学课程 , 获得了本科学历 。 近几年 , 北京市延庆区举办北京世园会、承办北京冬奥会 , 韩文兴参与气象保障任务 , 尽气象观测员的绵薄之力 。
2019年的北京世园会 , 从演练阶段到闭幕 , 持续180多天 , 长达半年 , 跨越北京的整个汛期 。 驻场气象预报离不开实况观测资料 , 每次降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 , 韩文兴都从头盯到尾 。
韩文兴的29年 , 见证了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全面自动化进程 。 2020年4月1日 ,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正式切换调整为业务运行 。 自记纸、电报机、人工编报……这些韩文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伙计” , 退出历史舞台 。
亲历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 韩文兴很高兴 。 他说 , 现在人工定时观测和定时发报基本取消 , 只保留雪深、积雪等个别人工观测项目 。 观测业务量明显减少 , 但对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
响应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形势 , 韩文兴将工作重点 , 逐渐转向对观测设备的维修维护 。 “要具备故障判断能力和基础维护维修能力 。 只有保障观测设备正常运行 , 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 , 提升基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 ”韩文兴说 。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20年1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 北京市共有79人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其中 , 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佛爷顶高山站气象观测员韩文兴 , 作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 。
此前 , 韩文兴曾被评为“感动延庆”十大人物、北京市劳模 。 他说每次得奖 , 家里都挺高兴 , 就像歌里唱的 ,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 , 也有“家里的一半” 。
【地面气象|二十九年,他在千米气象站守望风云】“只要山上需要我 , 我就继续守好这个站 。 ”韩文兴说 , 把设备看好 , 把数据管好 , 选择高山站 , 没什么后不后悔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倪元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