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连计算器都没见过的小镇青年,如何逆袭成软件专家?

7:00 闹铃响
7:10 唤醒智能家电 , 开始语音播读当天资讯
7:50 打开地铁app 乘坐地铁
9:00 到达单位 点开手机app打卡 开始一天工作
18:00 下班 点开美食app 搜罗评分高的餐厅 , 去认真干饭
20:00 点开打车软件 打车回家
21:00 点开淘宝 开始剁手买买买
22:00 洗漱睡觉
这是一个普通人工作日的一天 ,
一天24小时中 ,
至少15个小时的时间里 ,
软件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网购、浏览资讯、导航
……
在这个软件无处不在的时代 ,
只需指尖轻轻一点 ,
程序便为当代人的生活带来无穷便捷 。
从文明之初 ,
结绳记事这种最原始的
记录数据的方式 。
到今天的数字经济时代 ,
软件工程师们
通过先进的软件技术 ,
将数据进行汇合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
在这背后 ,
我想我们不得不感谢这样一群
将一个个01代码像施魔法一般
变成便捷功能的人 。
那么 , 程序是怎样“炼成”的?
软件工程师们搭建“数字大厦”的背后
又有怎样的技术支撑呢?
今天 , 就让我们一起认识
这样一位代码“魔术师”
梅宏院士 。
阴差阳错中
完成了中学时期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梦 ,
【软件|连计算器都没见过的小镇青年,如何逆袭成软件专家?】那时的梅宏也不例外 。
41年前 ,
这个从遵义大山中走出的17岁少年 ,
揣着要当科学家的梦想 ,
进了南京航空学院 。
他被调剂到当时很少有人知道
能干啥的计算机专业 。
“当时我连计算机和计算器都分不清 ,
我那时候知道电、知道无线电 ,
我在高考的时候报的
专业基本都是无线电 ,
后来阴差阳错的调整
让我学习了计算机 。
学习之后确实有兴趣 ,
但我总结自己
是被选择到这个路上 ,
并一直走下来了 。 ”
对于这个转折 , 梅宏经常感慨道:
“被选择的人生未必就不能够成功 。 ”
或许 , 上天觉得软件技术研究
就是梅宏应该端的饭碗 ,
尽管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选择 ,
但与生俱来的天赋
让他把专业学得很好 。
后来 , 慢慢成熟的梅宏
开始专心回归到自己的专业 。
自此 ,
这个在计算机领域“一张白纸”的人 ,
也开始逐渐在这条被选择的人生道路上
发光发热!
童年时期的阅读
种下了敢于想象和挑战的种子
作为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领军人 ,
在一次分享会上 ,
有人让他推荐三本
对人生影响比较重大的书 。
听到这个问题的梅宏院士 ,
思绪一下回到了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夏天 。
在外婆家阁楼上找到的一本《封神演义》
一下吸引住了这个小朋友 ,
书中玄幻的情节和想象 ,
让他也随之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
也让他意识到了
对他之后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
“人要敢想!”
正是凭着这种敢想的精神 ,
梅宏院士在自己的领域
迎来了很多高光时刻 。
对他而言 ,
研究生时的一次科研经历 ,
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
当时导师给了他一个
编写排料软件的任务 。
为了在考虑钢板物理特性的同时
达到节约钢板等目的 ,
梅宏需要解决一个优化问题 。
为了编写这个程序 ,
他在工厂的会议室里面整整呆了一个月 ,
实验机器旁边铺着凉席 ,
困了就睡凉席上 ,
除了吃饭 ,
他那一个月没有踏出那间会议室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一个月的闭关换来的是程序的投产 ,
也为研究生时期的梅宏
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
如果按照人生的固有状态发展 ,
今天 , 我们应该会多一个
优秀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
但 , 对于爱挑战的梅宏而言 ,
人生没有固定的路子 ,
如果只能在已知事物上精益求精 ,
不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 ,
那不是他的追求 。
于是 , 研究生时期的梅宏 ,
开始了第一次转型 ,
从软件开发转而从事软件技术研究 ,
让软件能够更高质、高效地开发出来!
从此 ,
他成为替软件工程师“造器”的人 ,
并亲身经历和见证了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
从青鸟工程到奥运信息系统:
做有用的研究
上世纪60年代末 ,
国际上出现了“软件危机” ,
当时计算机软件存在“复杂程度高、
研制周期长、质量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 。
1983年 , 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
开始研发软件工程核心支撑环境 ,
通过构建软件开发环境 ,
以实现软件设计从手工作坊式
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变 。
著名的“青鸟工程”的序曲从此拉开 。
1992年 , 梅宏来到北京大学 ,
师从杨芙清进行博士后研究 。
并参与了“青鸟工程”的研究工作 。
初入北大就被遴选为骨干
参与“青鸟工程”的研究 。
梅宏很珍视这个机会 ,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
废寝忘食地参与到工作当中 。
“有一段时间 ,
除了周六和周日晚 ,
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班
我都会泡在实验室 。 ”
尽管已是近30年前的往事 ,
梅宏仍清楚地记得
当时为了工作亏欠了家人很多 。
但在事业上 ,
梅宏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
参与工作的初期 ,
梅宏负责对系统各部分进行测试 ,
并由此获得了对整个工程全方位的接触机会 。
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个系统的全局式的了解 ,
梅宏被杨芙清院士
指定为青鸟Ⅱ型系统集成组组长 。
他提出开放环境下软件工具
互操作方法和集成框架 ,
实现了工具和环境的跨平台集成 ,
并在保持环境开放性和紧密集成度的前提下 ,
解决了外来工具的集成问题 。
由于梅宏在其中的优异表现 ,
获得了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
(现中国优秀博士后奖) 。
青鸟工程历经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
集中体现了我国软件工程研究从跟踪、
跨越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过程 。
除了学术的收获 ,
对于梅宏而言 ,
影响最大的就是
杨芙清院士始终坚持的一个思想:
“做有用的研究、为国家的需要服务 。 ”
这对梅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2003年 , 为响应国家“科技奥运”的号召 ,
梅宏带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软件所的科研团队 ,
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奥运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
而这也是
“做有用的研究、为国家需要服务”
科研理念的一次具体体现 。
2011年 , 梅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悲观主义者”
永远都在say no
“技术进步和科技发现 ,
是永无止境的 ,
要不断质疑 ,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才能不断的推动科技的进步 。 ”
这是梅宏经常说的一句话 ,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
say no 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
不论何事 ,
他总会从事物的另一面入手 ,
用质疑开启他接下来的每一步研究 。
在某节目的采访中 ,
主持人问:
“作为导师 ,
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梅宏毫不犹豫地说:
“敢质疑的学生!”
对于这位永远都在say no的导师而言 ,
批判性思维对搞科学的人来说重要的 ,
不能相信权威就是对的!
作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者、
一位很严格的导师 ,
梅宏院士会逐字逐句地批改学生的论文 ,
即使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会放过 。
这是梅宏院士对待科学的态度 ,
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
“他也是一位对学生很宽厚、
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导师 。 ”
学生总是这样评价他 。
对于为什么能在研究道路上走到今天?
梅宏用“志存高远 ,行积跬步”作答 。
年少时播下的梦想种子
是鼓舞他的最大动力:
中学时期的梅宏正好赶上 ,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
郭沫若的一篇《科学的春天》讲话 ,
让梅宏听得激动万分 。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
报道了陈景润 。
“所以我那时候觉得科学家好高尚 ,
从那时候就想当个科学家 ,
从事科学研究 。
是这个理念支撑我走到后来 。 ”
这也许 , 就是对科学家精神
代代传承的最好写照吧 。
(文字:岳沛、靳铃涵)
[责任编辑: 冯浩 ]

    推荐阅读